书城历史三国群英录
3365800000037

第37章 笫三十七章 孙刘联盟会孟德

江陵守卫战在卧龙诸葛亮的佈计之下,孙、刘联军取得大获全胜,歼敌两万有余,俘虏近万人,并且生擒荆州名将文聘。荆州五万大军浩荡出征,最终被蔡瑁平安带回襄阳城的只剩下一万多残军败将。

福祸相倚,麦城两千守军原本已成困兽之斗,老将程普、韩当亦有赴死觉悟,可在周泰、甘宁、凌统三员虎将领五千大军支援后,反倒里应外合,大破敌军。襄阳主将张允于乱军之中被甘宁斩于马下。成功化解麦城之危,江东军两方汇合后只稍作休整,便决定放弃麦城,立即按事先计划,往渡马坡加急行军,准备与太史慈所部夹击曹军。

马不停蹄,人不止步。当周泰与太史慈各自领军在约定时间赶到渡马坡时,渡马坡却是空空如野,曹军早已经不知去向。

“雁门张文远果然非泛泛之辈,其不仅没有因为一次的挫败失去冷静判断,反而还能洞察大都督之计策,及时退兵而去;此人若不趁早除之,将来定是我江东之大患。“虽为敌人,但太史慈亦由衷赞赏张辽。

曹军此次之所以无功而返,或者说郭嘉算计失败,首先是因为其本身过于自信手中掌握的情报,其次便是太低估了周瑜之胆识与能为。

曹军的情报能力确实出众,不仅探查清楚了江东佈军情况,以及江夏城与麦城的兵力状况;更深知程普、韩当等人于江东的重要性;且算准了程普、韩当两人若遇危难,江东绝对不会弃之不顾,即便明知道是陷阱也铁定会义无反顾的派兵援救。

这便是郭嘉自信之来源,其最初就设有此局。若孙策与刘琦果真反目倒戈,江陵郡则处于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蔡瑁必然能轻松攻克江陵城,或可顺势而为,除掉刘备;若反之其中有诈,那么也只是牺牲掉蔡瑁及襄阳的五万大军,到那时郭嘉就会派兵包围麦城,逼迫江夏郡出兵前往救援,届时再于途中驻扎重兵,伏击前往麦城的增援部队,削弱原本兵力就有所不足的江夏。如次一来,张辽的两万大军加上攻破麦城后张允的那部分兵力,足可一举拿下江夏城。所有布置全部指向对手弱点之处,可谓心机深沉,进退不失,无论孙策于刘琦作何态度,一切皆在郭嘉算计之中。此番江夏若换作其他人坐镇,即便是鲁肃,恐怕也无能为力,难保江夏不失。只可惜郭嘉此回面对的敌人却是诸葛亮与周瑜这当世两大智囊。

术有专攻,人无全才。郭嘉擅长统筹战局略,制定策略;而周瑜同贾诩相似,两人皆精于临军对阵,把握战机。话虽如此,但不代表三人就不通晓其它,谁更技高一筹,还难以定论。

正因为周瑜周公瑾之谋略,江夏城方可在只有万余人守军的情形下,不仅击退了渡马坡张辽的两万曹军,而且还成功救了被张允五千大军围困于麦城之中的程普、韩当等人。

太史慈领五千人马在渡马坡再三寻衅,故意漏出破绽,意在引诱张辽大军前往葫芦谷;张辽识破诱敌之策,误以为葫芦谷中藏有伏兵,打算将计就计,凭借兵力优势反于葫芦中重创江东军,哪知葫芦谷中所谓的伏兵只是虚设。顺利骗过张辽之后,周泰、甘宁、凌统三员猛将随即率另外五千兵马突袭兵力空虚的渡马坡,急奔麦城,再联合麦城之中的两千守军共破城外张允军。江东军两方汇合后放弃麦城,全军火速赶回渡马坡,与太史慈在约定时刻夹击曹军。因为周瑜料定张辽得知中计后必会马上折返渡马坡,双方都在与时间竞争。不过张辽虽败,但其也非庸才,关键时刻察觉有异,及时撤兵退去。

胜败一念间,如若张辽最后不追去葫芦谷,而是选择大军压城,结果只怕会截然不同,或许江夏早已经沦陷,因为当时的江夏城中,只剩下城楼之上那几百装模作样的民兵,俨然已是一座空城。

想迷惑张辽,成功引诱其中计,就不得不派出一名智勇兼备的大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突破渡马坡,并赶到麦城击败张允军,也必须是勇猛过人的悍将方能为之;更为重要的是两处兵马皆不能太少,否则只会成事不足,送羊入虎口而矣。为此,周瑜只能釜底抽薪,一口气派出所有可用之兵与可战之将。

建安八年,大汉丞相曹操击败袁绍之后,兵不卸下甲,马不归原,又领三十万大军亲赴荆州,讨伐孙策与刘琦。

与此同时,就在曹操到达襄阳城后,江陵郡刘琦便将大权尽数交予刘备之手,孙、刘联盟正式成立,共抗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