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善兴寺,一座新修的山门展现眼前,它高两丈有余,宽约数丈,象牌楼,又不俗气,四根白色的立柱上雕刻着山林言广寒橙的对联,外侧是“四社绕善兴太白古韵,八方朝明刹三肖更尊”。内侧是:“神目如电静观善恶自退,慈悲为怀显通佛讼无边。横联分别是:”“神恩浩荡”和“普渡众生”。山门前坐立着一对一人高的石狮子。过山门约30米,便是善兴寺的主殿部分。寺院中心有一高大坐佛,佛像面朝南,佛像后边,立有三通碑石,碑体的后上方是六间大殿,分别是三霄和太白,寺院两侧盖有偏房。主殿的北面,翠竹青青,松柏相映,自高向低,依次排列着三个石亭。站在寺院的最高点向南看,可一览终南群峰,深林积雪,苍苍老君岭,娇娇娘娘山。向北望,渭水如练,原田如海,还有那隐藏在深处的等待开发的仙人洞。善兴寺的右侧,由西沟延伸过来了一个鹰嘴山,正好与善兴寺相对,据说从风水的角度讲这个山嘴有碍该寺发展,因之,古人在鹰嘴山上修了一座魁星楼,意在镇邪避乱,求得善兴寺的香火旺盛,佛法光大。
善兴寺主殿前,生长着两颗碗壮粗的女贞树,此树,叶子鲜绿,枝杆旺盛,枝头上挂满着串串似葡萄一样的紫色果实,形状美观好看,把个古老的名刹装点的富有生机。同行者有人,上前采集了树种,带回育植。
这一天,可惜的是寺院无一人守护,我们只好漫漫地品味着寺内的一切,并隔着窗户寻觅那殿前殿后的古色、古调、古风,寻找指点迷津的人。是啊!岁月是美好的,但也是无情的,它能给人留下美好的记忆,但又能淹没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这就是说,诗人尽管远去了,但他厌恶世事,渴望美好人生的精神是值得赞颂的。
回返的时候,碰见了周边的一个群众,经他说,住寺的僧人有一个,不过今天正好出行,晚上才能回寺。另外听这里的人说,该寺每逢会期,来来往往的人是很多的,他们都是很虔诚的,凡来寺院不会空手,或拿贡品的,或捐献钱物,还有其它祈求的。
这个寺院的正南方向是太白山,天洁净放晴的时候,太白峰似乎离这里很近很近。著名的汤峪古道就是从该寺的右手延伸到秦岭山里的。如今,沿着这条道,并乘览车,可以登上太白峰顶,可以横驰几十里地的跑马梁,可以饱览第四纪冰川遗迹和变化莫测的自然风云。从该寺的左手南行,可以看到保存较完整的丹阳观旧址和石佛寺旧址,同时,张龙水库的景色会使人流连忘返。在远古的时候,这一带也是皇家经常狩猎的地方,传说李世民带兵前往过。贾岛诗中“石泉通竹根”、“木深犹积雪”足以说明当年的自然景观不亚于现今的自然风貌。当然,贾岛其所以有所成就,除了他的德才过人外,也可能与这里的山水熏染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贾岛有了竹峪行,而后才有知遇于韩愈、与孟郊交好,与姚合齐名的美誉,才有了“郊寒岛瘦”的寄语。贾岛任遂州长江主簿时,世人又称他为贾长江,因他的诗极力矫正平易浮滑,苦吟穷究,清奇峭直,用词奇险,因而,也就有了“孤寂清寒”、“窘迫穷困”的说法。在贾岛的五律中,经常有警句出现,但往往由于过度的求奇求新,他的诗作中也存在着意境不完整的地方。《长江集》、《全唐诗》惧录了他的诗四卷。
咀嚼着贾岛的《竹峪上人院》,品味着诗人的曲折人生,使我悟出了一个深深的道理,那就是,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一种向上的精神,这就是说,有所求,就有所望,有所望,必有所就,否则,将会在低沉中消逝,在低沉中丧生,到那时,才会感觉是真正的毁灭。作为人,要相信“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哲理和“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光明所在。
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翠峰山上寿星多
前不久,我参加了翠峰地区离退休退职老年人协会举办的敬老爱老、表彰好媳妇、好公婆活动,很是感动。当时的会场是设在乡政府二楼的大会议室内,参加的人很多。但使我最受惊讶和敬佩的是有一位百岁老人站在了领奖台上,而且显现得是那样的稳当和坚毅,尽管背有点偻,可还是有精神的。再向台下看,全是有了年纪的老年人。
那一天,会场和院子里是经过布置了的,其中有宣传板画,有标语和横幅,还有那赞美老年人精神的字和画。会议期间,我曾低声寻问过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他回答我时,吐字清晰,耐人寻味。会后,我专程请了乡政府和老协的人,向我介绍了那位站在领奖台上的年过百岁的老人。她,一百零一岁,女,个头1米4左右,就住在青山脚下,地地道道的农家人,说家庭吗!很是一般,论家中成员吧!没有一个给家拿大钱的,老婆的用餐极其简单简朴,经常是豆豆糁子汤汤面,外加罗卜野菜生姜蒜,再就是他家房前有一渠从青山上淌下来的长流水。那水,亮晶晶,清悠悠,谁见谁喜欢,当时,我有些纳闷,并不断的嘀咕,随之产生了一个疑问,那就是人仅凭这样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能长寿吗?于是,我又请他们给我介绍了那位年过百岁的老人。我问:“老人家,今年高寿多少?”老人摇摇头,表示没有听清。接着,我把嘴巴靠近了老人的耳朵,说:“多岁数了?”老者顺口回答,并翘起了左手的一个指头,随之又伸出了右手的一个指头。当时,我明白了,确确实实,老人是一百零一岁。由于老者年龄大,出门势必有孙辈们的护扶,于是,我又上前与他们搭讪;“老人这么大岁数了,有啥喜爱或者说她常爱做些什么?他最……”。没等我说完,老者的孙子说:“那是,我家老人最喜欢青山,对青山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又一个孙子说:“对了,身体硬朗的时候,常去青山,并且有一肚子的青山故事。”比如说象马刨泉的来历,双植柏、系马桩是怎么一回事,直到青山盖顶、索姑娘娘的济世精神,他都说的头头是道,至理至真,而且怪吸引人的。另外,他常给村上的年青一代讲:喝了唐王井的水,壮骨强肋长精神,抱一抱系马桩,行动灵敏能上梁;摸一摸双植柏,能活一百岁;走一回盖顶,索姑娘娘把你迎;走近梳妆台,能使你美丽放光彩。对此,这一带的人,包括邻近三县的,尤其是河北的一些人,每年三月初十,都要到此一游,还有的一年内要上几次山,朝几次盖顶。”说到这里,他停了一下,抿了抿嘴唇又说,“当然,青山的独特之处,除了家中老人说的外,还有它那天然的自然地貌和人文美景,这些足已使朝山者心领神会,心旷神怡。
显然,对于青山,我是感兴趣的,因为它不但有上述所说的美丽的传说,更有那真真确确的历史遗迹,还有那翠绿的山林和清澈见底的潺潺山涧水及迷人的鸟语花香。可是,见到翠峰山上的百岁寿星我却是头一回,听到百岁寿星说的话也是第一次。在我所走过的人生旅途中,仅仅上过一次盖顶,那还是多年前的事,而且是走马观花。现在,面对101岁的老人,我似乎体会到了这位老者其所以长寿的秘诀所在,那就是与青山有缘。因为她喝过唐王井的水,她搂过系马桩,她摸过双植柏,她攀登过无数次盖顶,她更梦想过自己能同索姑一样,成仙得道,济世为民。可命运的安排,没能使她如愿,但却让她活过了百岁,成了寥寥可数的众多人望尘莫及的百岁老人。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机遇,能亲眼见到百岁老人,更况是在领奖台上,在政府的院落里。从前,我也听说过马召虎峪有人活到了一百零五,但从未见过这位老人,这要感谢翠峰老协和翠峰乡政府提供的这个机会,感谢从事老协工作的领导和同志让我走上了这个平台。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曾经对翠峰地区的老年人作过统计,然而,使我高兴的是,竟意外的发现了,7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800个,占总人口的3%以上,90岁以上的老人有20个,占总人数的0.3%以上。这不能不说是青山与他们有缘,不能不说是当今的国度及盛世造就了这一代老年人。
如今,搞旅游开发,省政府看重了这块宝地,并正式批准成立了翠峰青山旅游开发区。冲着这一点,我于第二年的三月初十,重上了青山,这一回,不比头一回那对青山认识的浮浅。不比头一回上山的单一游玩,而是有了更多的追思和企盼,有了熔汇于大自然的极大情趣并潜心的细细的品味那古老的梦境般的传说中的理念和向往。入口处是一个比较开阔的地带,有大戏,有庙会,有小贩们的叫卖声。进山路似乎也宽一点,但进进出出的人流要比这条道还要宽,接送朝山的大小车辆只好停在远离入口的地方。人流中有年轻人,有娃娃伙,但更多的则是那拄着树枝的中老年人。
此时,我夹在人流中,似乎那位百岁老人又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她和这其中的老人一样,跋涉在青山道上。唐王井在入口后的不远处,人特别的多,很难进身,因之,我放弃了饮水的机会。梳妆台在一座小山嘴山,它壮观、美丽吸引人。这一天,太阳相当的好,炎热似乎伴随着每个登山的人,只见人渴了掬掬山涧水,困了找个树荫凉一会。
因了赶路,我很少歇息,但令我遗憾的是双植柏处的两颗柏树早已不存在了,只是它的位置尚在,前来进香和朝拜的人不亚于入口处。
系马桩是一天然石柱,相传唐王李世民狩猎时在此拴过马,它的位置险峻,是一个望而很难进身的地方,它远离上山道,中间横着沟壑,布满着荆棘和丛林。盖顶位于青山顶峰上,它是用砖块砌成的一座小屋,是传说中索姑的标志,凡到此的人,多数都是有求于索姑的,因之,在会期,这里鞭炮声不息,捐钱者个个争先。那一时,我独自一人沿着盖顶所处的山脊走到了最东端,那里空旷浩缈,是青山最为壮观的地方。向北,能体会到“渭川缥缈横如带,界破秦缰八百遥”的韵味;向东,会感觉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雅致;向西,可欣赏到“群山青翠落眼底,千条沟壑顺我来”的美景;向南,山外有山,一座胜似一座。这就是青山,就是青山所具有的魅力,也是登上青山顶峰时所能获得的快慰和至乐,那时,全身心都有一种极度放松与和谐的体会。此时,那个百岁老人,对,101岁的老者又出现在我面前。随之,我相信了她的长生之道,人,不在于吃多好,穿多好,关键是要有一个至乐的好心情,这个至乐实际上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然而,无为而无不为,有了无为,按老子言,就是至乐、至极,达到一种境界,这个境界意味着杂念消除,病根不存,这个境界就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盟发生命火花的源泉。
从此,我改变了做人的观点,那就是寻找无为,达到至乐,当然,我不求活到多老,更没有想象要活到百岁,但我有一个愿望,希求更多的人能像青山寿星一样,健康长在,享尽人伦之乐。
二00五年三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