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编中医诊断学精要
34399700000013

第13章 望舌苔

一、苔质

正常苔质: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

(一)薄苔、厚苔

(1)特征:

[1]薄苔——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见底苔)。

[2]厚苔——透过舌苔不能见到舌体(不见底苔)。

(2)意义:反映邪正盛衰及邪气深浅。

[1]薄苔——表证初起,病情轻浅,或内伤病轻未伤胃气。

[2]厚苔——里证(内有宿食、痰浊),病情较重。

(3)转化意义:

[1]由薄渐转厚——邪气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病进。

[2]由厚渐转薄——正气胜邪,病退。

[3]由薄突然增厚——邪气极盛,迅速入里。

[4]由厚骤然消退——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二)润苔、燥苔

(1)特征:

[1]润苔——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2]滑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

[3]燥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

[4]糙苔——苔质粗糙,扪之碍手。

(2)意义: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1]润苔——正常;或有病而津液未伤(如风寒、湿浊、食积、瘀血等)。

[2]滑苔——水湿内聚,主痰饮、寒湿(或阳虚寒湿、痰饮内生)。

[3]燥苔——主津液已伤(如高热、大汗、吐泻后,或过服温燥药物);或津液不能上承(如痰饮、瘀血阻遏阳气)。

[4]糙苔——(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来)热盛伤津之重证。

(3)转化意义:

[1]由润变燥——热盛津伤,或津失输布。

[2]由燥变润——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

(三)腻苔、腐苔

(1)特征:

[1]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易脱落。

[2]腐苔——苔质颗粒较粗大,根底松浮,揩之易去,或成片脱落,舌底光滑。

(2)意义:主要测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皆主痰浊、食积。

[1]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阳气被遏。(痰饮、湿浊、寒湿见白腻而滑苔;痰热、湿热、暑湿见黄腻而厚苔。脾胃湿热见舌苔黏腻而厚;食积或脾虚湿困见薄腻苔。)

[2]腐苔——主食积胃肠,或痰浊内蕴(阳热有余,胃浊上犯)。脓腐苔见内痈或邪毒内结。

(四)剥(落)苔

(1)特征:

[1]剥苔——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

[2]类剥苔——舌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舌苔颗粒或乳头可见。

(2)意义:主虚证——胃气匮乏、胃阴枯涸或气阴两虚。

[1]舌红苔剥——阴虚。

[2]舌淡苔剥,类剥苔——血虚;气血两虚。

[3]镜面舌(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苔),舌红——胃阴枯涸。

[4]镜面舌,舌色□白如镜——营血大亏,阳气将脱(病危)。

[5]地图舌(舌苔不规则地大片脱落,边缘厚苔界限清楚,形似地图)——胃气阴不足。

[6]苔部分剥脱,伴腻、滑苔——正气已虚,湿浊之邪未化。

(3)舌苔有无、消长、剥落转化意义:

[1]从全到剥——胃气阴不足,正气渐衰。

[2]剥后复生薄白苔——邪去正盛,胃气渐复。

(4)注意:先天性剥苔是生来就有的剥苔,其部位常在中央人字沟之前,呈菱形,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应与病理性剥苔鉴别。

(五)偏苔、全苔

(1)特点:

[1]全苔——舌苔遍布舌面。

[2]偏苔——舌苔仅布于某一局部。

(2)意义:

[1]全苔主邪气弥散,多为湿痰阻滞。

[2]偏苔为邪气积聚于某一脏腑。

A。偏外苔(舌尖为外),是邪气入里未深,而胃气却先伤。

B。偏内苔(舌根为内),是表邪虽减,胃滞依然。

C。若中根部少苔,是胃阳不能上蒸,肾阴不能上濡,阴精气血皆伤。

D。若只中根部有苔,也见于素有痰饮,或胃肠积滞。

E。舌苔偏于左右一侧,为邪在半表半里,或肝胆湿热等。

(六)真苔、假苔

(1)特点:

[1]真苔——舌苔紧贴舌面,不易刮去。(有根苔)

[2]假苔——舌苔不紧贴舌面,苔易刮脱,刮苔后无垢,见舌质光洁。(无根苔)

(2)意义: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

[1]真苔——有胃气:

A。病之初中期,见真苔且厚——胃气壅实,病深较重。

B。久病见真苔——胃气尚存。

[2]假苔——胃气匮乏:

A。新病见假苔——邪气渐聚,病情较轻。

B。久病见假苔——胃气匮乏,病情危重。

(3)注意:

[1]清晨舌苔满布,饮食后苔即退去,虽属假苔,并非无根,此为无病。若退后苔少或无苔,则是里虚。

[2]有苔有色,刮之则去,病轻浅;若揩之即去,病更轻浅。

[3]厚苔一片而无根,其下不能续生新苔,是原有胃气,其后胃气虚乏,不能上潮。多由过服凉药伤阳,或过服热药伤阴所致。

二、苔色

正常苔色:(薄)白

(一)白苔

(1)特征:

[1]薄白苔——苔白色而薄,透过舌苔可见到舌体。(表寒)

[2]厚白苔——苔乳白、粉白色,舌体被舌苔遮盖。(里寒)

(2)意义:可为正常舌苔。病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热证。

苔白意义

薄薄白而润正常舌象;外感风寒表证初起;里证病轻;阳虚内寒

薄白而干外感风热表证

薄白而滑外感寒湿;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厚白厚腻苔湿浊、痰饮、食积

白厚腻干苔湿浊中阻,津不上承

白如积粉苔外感温热病,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瘟疫)

白而糙裂苔燥热伤津,阴液亏损

(二)黄苔

(1)特征:

[1]淡黄苔——薄白苔上见浅黄色(微黄苔)(热轻)。

[2]深黄苔——苔黄而略深厚(正黄苔)(热重)。

[3]焦黄苔——正黄色中夹灰褐色苔(老黄苔)(热极)。

(2)意义:主热证、里证。

苔黄意义

舌质

红或绛

苔黄里热证:上焦热(舌尖黄);胃肠热(舌中黄);下焦热(舌根黄);肝胆热(舌边黄)

薄黄苔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

黄白相兼表里相兼

苔黄腻(湿浊、痰饮、食积)化热

苔黄黏腻痰浊与邪热胶结

苔黄干燥(黄糙苔)苔黄干涩(黄瓣苔)苔焦黄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舌质

淡或白苔淡黄而润滑多津

(黄滑苔)阳虚寒湿,痰饮聚久化热气血亏虚,感受湿热

(三)灰黑苔

(1)特征:灰黑苔——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来。

(2)意义:主里热或里寒的重证(里热炽盛或阴寒内盛)。

(3)注意: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