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里辨证(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纲领。其划分是相对的。
躯壳与脏腑脏腑经络与脏腑经络皮肤与脏腑
表躯壳腑经络三阳经皮肤
里脏腑脏脏腑三阴经脏腑
表里与病位、病情、病势的关系是:
病位病情病势
表外(皮毛、肌腠、经络)轻浅表入里,加重
里内(脏腑、骨髓)深重里出表,减轻
注:表里辨证对外感病辨证尤为重要。
(一)表证
(1)含义:表证是指六淫、疫疠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正(卫)气抗邪于肌表,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2)特点: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有外感因素。
(3)临床表现:
[1]主证:恶寒发热(或自觉无发热),或恶风;头身疼痛,脉浮,舌淡红,苔薄(白)。
[2]或有证:鼻塞、流清涕或喷嚏;咽喉痒或痛、微咳。
(4)辨证依据:
[1]有感受外邪病因,为外感病初起。
[2]以新起恶寒,或恶寒发热并见,脉浮为必有症状(内部脏腑症状不明显)。
(5)常见证: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风湿遏表证、燥邪犯表证、暑湿袭表证、风袭表疏证等。
(二)里证
(1)含义: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2)特点:病变部位深,范围广(非表及半表半里即里),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之中。
(3)形成途径:表证传里、外邪“直中”、情志饮食劳倦等内伤失调,脏腑、气血功能紊乱。
(4)临床表现: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
(5)辨证依据:
[1]病位已不在表,也不是半表半里,邪已深入于里。
[2]无恶寒发热症状,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起病可急可缓,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6)证型:里寒证、里热证、里实证、里虚证。
(三)半表半里证
(1)概念:指邪气既非在表,也非完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以寒热往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表证转化、里证出表、外邪直达。
(3)病机:外邪由表传里,留居半表半里,或直犯少阳,正气渐虚,正邪纷争少阳枢机不利,形成半表半里证。
(4)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主症。
(四)表里证鉴别要点
症状舌象脉象
表证恶寒发热并见,头身疼痛等症常见,内脏证候不明显变化不大多浮
里证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内脏证候为主多有变化常见沉脉及其他多种脉象
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变化不大多弦
二、寒热辨证(寒证、热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病性)的纲领(也是辨别病因的纲领)。它反映机体阴阳的盛衰。
偏盛阳盛则热——阳热炽盛为实热
阴盛则寒——阴寒过盛为实寒
偏衰阳虚则寒——阳气亏虚失其温煦为虚寒
阴虚则热——阴液亏少火热偏盛为虚热
恶寒、发热是疾病的现象,寒证、热证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认识疾病的性质是确定“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的依据。
(一)寒证
(1)含义: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2)病因:外感寒邪、过服生冷寒凉(实寒证);内伤久病(虚寒证)。
(3)临床表现:恶寒、畏冷、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4)辨证依据:
[1]阳气不足或阴盛伤阳,是寒证的主要病理机制。
[2]因为阳气受遏或不足,不能发挥温煦形体的作用,故以恶寒、分泌物清稀、苔白为主症。
(5)证型:实寒证,虚寒证,里寒证,表寒证。
(二)热证
(1)含义: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2)病因:外感热邪、寒邪入里化热、七情化火、饮食不节、房劳。
(3)临床表现: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
(4)辨证依据:
[1]以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为主要病理机制。
[2]以发热、恶热、面赤、舌红苔黄、脉数等表现为主症。
[3]有热伤津液表现。如口渴欲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苔干燥少津等症。
[4]有火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的(出血)表现。如见吐血、衄血等。
(5)证型:实热证、虚热证、里热证、表热证。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证热证
寒热喜恶恶寒喜暖发热或恶热喜冷
面色白红赤
四肢冷热
口渴不渴渴喜冷饮
二便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象舌淡,苔白润舌红,苔黄而干燥
脉象迟或紧脉数脉
三、虚实辨证(实证、虚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它反映人体正气的强弱与邪气的盛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掌握邪正盛衰的辩证关系,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攻补兼施,避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一)实证
(1)含义: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2)病因病机:复杂(“邪气盛则实”)。
[1]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疫毒、虫毒等侵犯人体,正气抗邪。
[2]内脏机能失调,气化障碍,导致气机阻滞,已经形成痰、饮、水、湿、脓、瘀血、宿食等积滞。
(3)实邪内容: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热邪、疫毒为病,痰、饮、水、湿、食积、虫积、气滞、血瘀、脓等病理改变,一般都属实证的范畴。
(4)临床表现:实证以邪气充盛、停积为主,但正气尚未虚衰,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斗争一般较为剧烈,而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的特点。
(5)辨证依据:
[1]实证是邪实、正未虚,正邪剧争所致;
[2]因病邪性质各异,症状表现多端。主要症状有:正气未虚,有舌苔,脉有力。
(二)虚证
(1)含义:虚证是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2)病因病机:
[1]病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疾病耗损。
[2]病机:“精气夺则虚。”正气包括阳气、阴液、精、血、津液、营、卫,故虚证的范畴包括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津液亏虚、精髓亏虚、营虚、卫气虚等。
(3)对虚证的称呼:不足、亏虚、虚弱、虚衰、亡脱。
(4)临床表现:舌质嫩,少苔或无苔,脉细,弱,无力 各脏腑(肝心脾肺肾)阴阳、气血、津液、精髓虚损等。
(5)辨证依据:
[1]虚证主要是正气不足所致,以机体功能减退为主要病理机制。
[2]临床常表现为五脏阴阳气血亏虚。
(三)虚实证的鉴别要点
虚证实证
病程长(久病)短(新病)
体质多虚弱多壮实
精神萎靡兴奋
声息声低息弱声高气粗
疼痛喜按拒按
胸腹胀痛按之不痛,胀满时减按之疼痛,胀满不减
发热五心烦热,午后微热壮热
恶寒畏寒恶寒
舌象舌质娇嫩,苔少或无苔舌质苍老,舌苔厚腻
脉象无力有力
四、阴阳辨证(阴证、阳证)
阴阳是类证的纲领,是辨证的总纲。“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大纲。”
阴阳有具体的辨证内容,如:阳虚证、阴虚证;阳盛证(实热证)、阴盛证(虚热证);亡阳证、亡阴证;阳亢证、虚阳浮越证。
(一)阴证
(1)含义:凡是抑制、沉静、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被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均属于阴证范畴。
(2)临床表现:不同疾病(气虚、阳虚),阴证表现不同。
[1]虚证:面色苍白或黯淡,精神萎靡,身重踡卧,倦怠乏力,语声低怯。
[2]里寒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泄气腥。
[3]虚寒舌脉证: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
(3)辨证依据:
[1]临床表现为:虚证 里寒证 虚寒证的舌脉。
[2]临床上主要指虚寒证。
(二)阳证
(1)含义:凡是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均属阳证范畴。
(2)临床表现:不同疾病,阳证表现不同。
[1]表证:恶寒发热。
[2]热证:面红,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小便短赤涩痛。
[3]实证: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大便秘结。
[4]热证的舌脉变化:舌红,苔黄黑起刺,脉浮数、洪大、滑实。
(3)辨证依据:
[1]临床表现为:表证、实证、热证。
[2]临床上主要指实热证。
(三)阴阳证辨证要点
阳证阴证
六纲表证、热证、实证里证、寒证、虚证
症状兴奋、躁动、亢进、明亮,以及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抑制、沉静、衰退、晦暗,以及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
病邪性质阳邪致病阴邪致病
病情变化较快等变化较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