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淫证
1.含义
风淫证指风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卫外机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候。
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2.临床表现
(1)风邪在表:
[1]太阳中风:恶风微热,汗出,鼻塞或喷嚏,咳嗽,咽痒或痛。苔薄白,脉浮缓等。(风邪袭表,风邪犯肺)
[2]风客肌肤:皮肤瘙痒,丘疹、水疱。
(2)风中经络:
[1]风邪中络轻证(口僻):颜面麻木不仁,口眼斜。
[2]风毒窜络重证:颈项拘急,口噤不开,肢体抽搐。
[3]风痹:肢体关节游走疼痛。
[4]风水:突然面睑肢体浮肿。
3.辨证依据
(1)有感受外邪(风邪或风毒)病史,为新病突起。
(2)有风邪致病的特点: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符合痒、麻、动、抽等特点(如突起风团、瘙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面睑浮肿等),变化多端。
4.外风常见兼证
风热证、风寒证、风火证、风湿证、风痰证、风水证、风毒证。
5.内风证
(1)概念:由于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所致,以出现类似风性动摇的症状为主要表现。
(2)病因病机:热盛、阳亢、血虚、阴虚——肝阳上亢。
(3)临床表现:热盛、阳亢、血虚、阴虚证 动风证——眩晕、瘙痒、麻木、震颤、瘈疭、抽搐等。
二、寒淫证
1.含义
寒淫证指感受阴寒(淋雨、下水、衣单、露宿、在冰雪严寒处停留、食生、饮冷等)之邪,阳气被遏,引起以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等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
寒邪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分类及临床表现
(1)伤寒证:
[1]含义:寒邪外袭于肌表,阻遏卫阳,阳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表实寒证。(外寒证、表寒证、寒邪束表证、太阳表实证、太阳伤寒证)
[2]临床表现:新起恶寒,或虽有发热但感觉以恶寒为主,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白,脉浮紧等。
(2)中寒证:
[1]含义:寒邪直接内侵脏腑、气血,损伤或遏制阳气,阻滞气机和血液运行表现的里实寒证。(内寒证、里实寒证)
[2]临床表现:寒邪客于不同脏腑临床表现不同。
寒象感受寒邪、起病急剧
肢厥、无汗面白或青、苔白、脉沉紧或沉迟有力甚至脉伏等 脏腑证
寒邪客肺——咳嗽,哮喘、咯白痰
寒滞胃肠——脘腹疼痛,呕吐腹泻
寒滞肝脉——肢体少腹拘急
寒滞心脉——心前区憋闷疼痛
寒凝胞宫——少腹拘急疼痛
3.辨证依据
(1)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
(2)表现以寒冷症状(如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为主的证候特点。
4.常见兼证
风寒证、寒湿证、凉燥证、寒痰证、寒饮证;寒凝气滞证、寒凝血瘀证;阳虚证、亡阳证。
三、暑淫证
1.含义
暑淫证指夏月炎热之季,感受暑热之邪,耗气伤津,以发热口渴、神疲气短、心烦头晕、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暑邪性质和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夹湿。
2.病因病机
(1)病因:感受暑热之邪。(有严格的季节性)
(2)病机:暑性炎热升散,耗气伤津,常兼夹湿邪。
3.临床表现
(1)伤暑:恶热,口渴喜饮,神疲气短,汗出,四肢困倦,尿黄,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等。(感受暑湿,汗出过多,耗气伤津)
(2)中暑: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厥。舌质干燥,脉濡数。(暑热炎蒸,上扰轻窍,内灼神明)
4.辨证依据
(1)夏季,有感受暑邪病史。
(2)有伤暑或中暑的表现。(发热、口渴、汗出、疲乏、尿黄等)
5.常见证型
暑伤津气证,暑湿袭表证,暑闭气机证,暑闭心包(心神)证、暑热动风证等。
四、湿淫证
1.含义
湿淫证指感受湿邪(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湿浊),阻碍气机与清阳,以身体困重、肢体酸痛、腹胀腹泻、纳呆、苔滑脉濡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湿邪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病因病机
(1)病因:湿邪——指感受的外界湿邪(外湿),或脾失健运,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的一种呈弥漫性的病理产物(内湿)。
(2)病机:湿邪阻滞气机,困遏阳气。
3.临床表现
头身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呕恶,嗜睡,肢体困重酸痛,大便稀溏,小便浑浊,妇女可见带下量多,或为局部渗漏湿液,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等。
(1)外湿——以身体困重、肢体酸痛为主,或见皮肤瘙痒,或恶寒微热。
(2)内湿——以脘腹痞胀、呕恶便溏为主。
注意:[1]湿邪常内外合邪而为病。证候常涉及内外。[2]湿为阴邪,易与寒相合而为寒湿;湿又易郁而化热,而成湿热。故临床以寒湿证和湿热证为常见。
4.辨证依据
(1)有感受湿邪病史,如久居潮湿处,或云障山峦,晴后湿蒸,感受其气。
(2)起病较缓而缠绵。
(3)证候表现均以困重、酸楚、痞闷、腻浊等为特点。
(4)因感受湿邪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表现。如湿遏卫表证、寒湿凝滞筋骨证、湿困脾阳证、湿热蕴脾证、肝胆湿热证、肠道湿热证、膀胱湿热证、湿热下注证、湿痰犯头证。
5.常见兼证
寒湿证、湿热证、风湿证、暑湿证、水湿证、痰湿证、湿毒等证。
五、燥淫证
1.含义
燥(外燥)证主要是指外界气候干燥,燥邪外袭,耗伤津液,以皮肤、口鼻、咽喉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燥邪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
2.病因病机
感受燥邪——耗伤人体津液,津液亏少失润。
3.临床表现
干燥不润——皮肤、口唇、鼻孔、咽喉、舌苔干燥不润,口渴饮水;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咳;小便短黄,大便干燥等。
4.辨证依据
(1)发病多有季节性(秋季)或处于气候干燥的环境中,以干燥不润为证候特点。
(2)凉燥多发于深秋。凉燥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缓或浮紧等 干燥症。
(3)温燥多发于初秋。温燥有发热有汗,干咳无痰或痰胶黏 燥热症(咽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舌红、脉浮数等)。
5.常见证候
燥邪犯表证、燥邪犯肺证、燥干清窍证等。
6.关于内燥证
因血虚、阴津亏损,致机体失却濡润,而致干燥的证候。
六、火热证
1.实热(实火)证含义
实热(实火)证是指外感火热邪毒,或体内阳热亢盛,以发热、口渴、胸腹灼热、面红、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或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火热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或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火易扰神明。
火热温的关系:“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热自外感,火由内生。”火证与热证均有温热性质,概念基本相同。
火热证有实热(实火)证和虚热(虚火)证之分。
2.病因病机
(1)病因:外界阳热之邪侵袭、寒湿之邪郁而化热,情志过极化火,脏腑气机过旺等。
(2)病机:阳热之气过盛,阴液未能御制阳热之邪,火热灼伤阴液。
3.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冷饮,汗多,大便干结或便秘,小便短黄,面色赤,舌质红或绛,舌苔黄或灰黑而干燥,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甚者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
4.辨证依据
(1)有新病突起,病势较剧的特点。
(2)有阳热亢盛的病证特点。
(3)见热症(发热、面赤、舌红或绛、苔黄干、脉数有力等) 伤津耗气(汗多、口渴、便秘、尿黄等)为主症。
[1]或伤津耗液甚至亡阴;
[2]或热极生风(惊厥、抽搐);
[3]或迫血妄行(吐血、衄血);
[4]或有肿疡(痈肿疮疡);
[5]或热扰神明证(神昏、谵语)。
5.表实热证、里实热(火)证的含义
(1)表实热证:是热邪袭表、卫气抗邪于外的证候。又称表热证,外感风热表证、风热证等。
(2)里实热(火)证:是体内阳热有余,以热在脏腑、营血等为主的证候。
6.常见证候
风热犯表证、肺热炽盛证、心火亢盛证、胃热炽盛证、肝火上炎证、热闭心包证、热入营血证等。
7.常见兼证
风热证、风火证、湿热证、暑湿证、温燥证、热毒证、火毒证、瘀热证、痰热证、热饮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