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辨证就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对照津液的生理、病理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中有无津液亏虚和水液停聚的证候存在的一种辨证方法。津液的证候有:[1]津液生成不足或丧失过多——津液亏虚证;[2]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痰证、饮证、水停证。
一、痰证
(1)含义。
[1]痰:是由水液内停而凝聚所形成的一种质黏而稠的病理性产物。
[2]痰证:由痰浊内阻或流窜,以咳吐痰多、胸闷、呕恶、眩晕、体胖,或局部有圆滑包块,苔腻、脉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痰的形成:咳嗽、胸闷、咯痰(肺为贮痰之器)脘痞、纳呆、泛恶呕痰涎(脾为生痰之源)瘰疠(luǒlì)、癭瘤、乳癖、核块等痰蒙清窍——头重眩晕
痰浊蒙蔽心神——神昏而痰鸣,或癫狂痴痫
痰泛肌肤——形体肥胖
(4)辨证依据:以咳吐痰多、胸闷、呕恶、眩晕、体胖,或局部有圆滑包块,苔腻、脉滑等为主要表现。
(5)常见兼证:寒痰、热痰、湿痰、燥痰以及风痰、瘀痰、脓痰等。根据吐痰的性状、兼见症状以及舌脉来判断。
(6)常见痰证:痰蒙心神证、痰热闭神证、痰火扰神证、痰阻心脉证、痰阻胸阳证、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痰热结胸证、痰热腑实证、燥痰结肺证、痰阻胞宫(或精室)证、痰湿内盛证、痰阻经络证、风痰阻络证、痰气郁结证、脓痰蕴肺证、风痰闭神证、瘀痰阻络证等。
二、饮证
(1)含义
[1]饮:是指体内水液停聚而形成的一种较痰清稀、较水浑浊的病理产物。
[2]饮证:由水饮停聚腔隙或胃肠,以胸闷脘痞、呕吐清水、咳吐清稀痰涎、肋间饱满、苔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饮邪的形成:同痰邪的形成。一般属寒,故多称为寒饮,临床也可见热饮。
(3)临床表现:饮停于局部。
饮停胃肠饮停心包或肺饮停胸胁饮停肌肤 眩晕、舌淡嫩、苔白滑、脉弦(痰饮)脘腹痞胀、水声漉漉、泛吐稀涎或清水(支饮)胸闷心悸、咳吐清稀痰涎;或见哮喘(悬饮)胸胁饱满,支撑胀痛(溢饮)身体困重。
(4)辨证依据:以胸闷脘痞、呕吐清水、咳吐清稀痰涎、肋间饱满、苔滑等为主要表现。
(5)常见饮证:饮停胃肠证(痰饮)、饮停胸胁证(悬饮)、饮停于肺证(支饮)、饮停肌肤证(溢饮)、饮停心包证等。
三、水停证
(1)病理性“水”含义:体内水液因为气化失常而停聚并易于泛溢肌肤,为质地清稀、流动性大的病理性产物。
(2)水邪形成:同痰邪形成。多因外邪侵袭,或正气亏虚,肺脾肾气化失司;亦可因血瘀而水停。
(3)主要临床表现:水肿或腹水、水聚而肿的部位可随着体位的改变而变化,小便短少不利,苔滑,脉濡。
(4)辨证依据: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腹大痞胀、舌淡胖等为主要表现。
(5)常见水停证型:风水相搏(风袭水停)证、脾虚水泛证、肾虚水泛证、水气凌心证等。有阳水、阴水之分。
注:
(1)湿、水、饮、痰四者的异同:
[1]同:均为水液不归正化,停聚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常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有关。
[2]异:在形质、流动性、证候表现上的区别。
形质流动性证候表现
湿无明显形质,可呈“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为主
水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以水肿为主
饮较水浊,较痰稀,为液态停聚于某些
腔隙及胃肠以停聚处症状为主(饮停局部)
痰黏稠,呈半凝固乳胶状流动性小无处不到、变化多端
(2)由于湿、水、饮、痰本属于一类,难以截然划分,常可互相转化、兼并,故常互相通称。如痰饮、痰湿、水饮、水湿、湿饮、湿痰等。
四、津液亏虚证
(1)含义:体内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官窍等失却滋润、濡养、充盈,以口渴、尿少,口、鼻、唇、舌、皮肤、大便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病因病机:津液生成不足或消耗太过。
[1]生成不足:脾虚不能运化生成津液;饮水过少。
[2]耗损或排泄过多:高热、大汗、大吐、大泻、多尿、烧伤;阳气偏亢(燥热、五志化火),津液暗耗。
(3)临床表现:口、鼻、唇、舌、咽喉、皮肤、大便干燥,眼眶凹陷,口渴尿少,舌红、脉细数等。
(4)伤津与耗液的差异:
[1]伤津(津亏)——较轻,仅仅水分丢失。以干燥症状为主要表现。
[2]耗液(伤阴、液脱)——较重,水分及某些精微物质均受损。常以皮肤干瘪、眼球深陷为主要表现。
(5)辨证依据:以口渴尿少,口、鼻、唇、舌、皮肤、大便干燥等为主要表现。
(6)常见证型:肺燥津伤证、胃燥津伤证、肠燥津亏证。
(7)常见兼证:津枯血燥、津亏血瘀、气随液脱、津气亏损。
(8)外燥与内燥的区别:
[1]外燥证(燥淫证)——感受燥邪而出现的耗伤津液的证候。有外感燥邪病因。
[2]内燥证(津液亏虚证)——因体内津液亏虚出现的干燥证候。属阴虚范畴,气虚、血虚与津液亏虚可互为因果或同病。形成阴液亏虚证、津气亏虚证、津枯血燥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