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编中医诊断学精要
34399700000037

第37章 气血辨证

气血辨证就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对照气血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判断疾病中有无气血亏损或运行障碍的证候存在的一种辨证方法。气血证的分类有:[1]气血亏虚属虚证,包括气虚、血虚、气脱、血脱、气陷、气不固;[2]气血运行失常一般属实证,包括气滞、血瘀以及气逆、气闭。血热证、血寒证实际为血分的热证和寒证。

一、气虚类证(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

(一)气虚证

(1)含义:气虚证指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以气短、乏力、神疲、脉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2)病因病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年老体弱等致元气匮乏;久病、重病、劳累等耗伤元气——元气匮乏或耗伤。

(3)临床表现: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舌质淡嫩,脉虚,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

(4)辨证依据:病体虚弱,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为主要表现。

(5)气虚导致的病理变化:血虚、阳虚,生湿、生痰、水停,气滞、血瘀,易致外感、食积、虫积等。

(6)气虚常见兼证:气血两虚、气阴亏虚、阳气亏虚、津气亏虚等。

(二)气陷证

(1)含义: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下陷,以自觉气坠或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称脾(中)气下陷证。

(2)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自觉气下坠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内脏位置下垂、脱肛、阴挺等。

(3)辨证依据:体弱而瘦,以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脾气虚 下陷症)

(三)气不固证

(1)含义:气不固证是指气虚失其固摄之能,以自汗,或大便、小便、经血、精液、胎元等不固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2)临床表现:与肺、脾、肾有密切关系。

[1](肺)卫表不固——自汗,易感冒。

[2](脾)气不摄血——出血。

[3](肾)肾气不固——二便失禁、遗精、滑胎。

(3)辨证依据:病体虚弱,以疲乏、气短、脉虚 自汗或二便、经、精等不固为主要表现。(肺脾肾气虚 滑脱症)

(四)气脱证

(1)含义:元气亏虚已极,急骤外泄,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2)临床表现:呼吸微弱不规则,汗出不止,口开目合,二便失禁,面白脉微等。

(3)辨证依据: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主要表现。(元气大虚 气息欲脱症)

(4)气陷、气不固、气脱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

二、血虚类证(血虚、血脱)

(一)血虚证

(1)含义:血虚证是以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以面、睑、唇、舌色白、脉细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2)病因病机:

[1]生成不足——生血不足、瘀血阻塞;

[2]耗损太过——失血过多、劳神耗血、久病大病。

(3)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 心血虚和肝血虚,并可有血虚肠燥证、血虚肤燥生风等。如:面、睑、唇、舌、甲颜色淡白,眩晕、心悸、多梦、肢麻、经少色淡,愆期或经闭,脉细无力。(血虚症 心血虚或肝血虚)

(4)辨证依据:病体虚弱,以肌肤黏膜的颜色淡白、脉细为主要表现。

(5)血虚常见兼证:气血两虚证、阴血亏虚证、血虚挟瘀证。

(二)血脱证

(1)含义:血脱证是指因失血而致血液突然大量耗失,或因长期失血、严重血虚进一步发展,血脉空虚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2)病因:大失血、严重血虚。

(3)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眩晕、心悸、舌淡、脉微欲绝或芤等。血脱常伴气脱、亡阳。

(4)辨证依据:有血液严重损失的病史,以面色苍白、脉微或芤为主要表现。

(5)气脱证、血脱证、亡阳证、亡阴证的关系:

均为危急重证,且可互相影响而同时存在,临床不易严格区分。诊断时主要是辨别何种亡脱在先。

[1]气脱、血脱、亡阳均有面色苍白、脉微;

[2]亡阴、亡阳、气脱均有汗出特点;

[3]亡阴证有身热烦渴的特征;

[4]亡阳证以身凉肢厥为特征;

[5]气脱证以气息微弱尤为突出;

[6]血脱证有血液大量耗伤的病史。

三、气滞类证(气滞、气逆、气闭)

(一)气滞(气郁、气结)证

(1)含义: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以胀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气郁证或气结证。

(2)病因病机: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外伤闪挫,病理物质(如痰饮、瘀血、食积、蛔虫等)阻塞,阳虚、寒凝等——气机阻滞。

(3)临床表现:胀闷疼痛(窜痛、胀痛、攻痛),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按之无形。痛胀常随嗳气、肠鸣、矢气后减轻,或随情绪变化而变化。脉多弦,可无明显的舌象变化。(胀闷疼痛)

(4)辨证依据:以胸胁脘腹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为主要表现。

(5)常见气滞证:肝气郁结证,胃肠气滞证,肝胃气滞证。

(6)常见病理变化:气滞致血瘀、化热、化火、生痰、生湿、水停。

(7)注意:气滞一般是气逆、气闭的病理基础。

(二)气逆证

(1)含义: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而不降,以咳喘、呃逆、呕吐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有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三类。

[1]肺气上逆——咳嗽、喘息等。

[2]胃气上逆——呃逆、嗳气、恶心、呕吐等。

[3]肝气上逆——头痛眩晕、晕厥、呕血、咯血等。

(3)辨证依据:以咳喘、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

(4)注意:气逆证一般是在气滞基础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气闭证

(1)含义:气闭证指邪气闭阻神机或脏器、管窍,以突发昏厥或绞痛为主要表现的实证类急性重证。

(2)病因病机:

[1]强烈精神刺激,使神机闭阻;

[2]或因瘀、石、虫、痰等阻塞脉络、管腔等,导致气机闭塞;

[3]溺水、电击等意外,致使心肺气闭。

(3)临床表现:突发急重症之神昏、晕厥、肢厥等;或内脏部位绞痛,或二便闭塞、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实有力等。

(4)辨证依据:以突发昏厥或绞痛、二便闭塞、息粗、脉实为主要表现。

四、血瘀类证

(1)含义:

[1]瘀血: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除或消散而停留某处;或血行受阻而壅积呈现凝滞状态者,称为瘀血。

[2]血瘀证:由瘀血内阻,血行不畅,以固定刺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为主要表现的证候,称为血瘀证。

(2)瘀血形成的原因:

[1]外伤,气虚血热出血为排出——离经之血。

[2]气滞,气虚,血热、血寒,湿热、痰浊、砂石——血行受阻,滞郁脉内。

(3)临床表现:

[1]疼痛——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加重。

[2]肿块——体表包块色青紫;腹内质地坚硬,推之不移。

[3]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或便黑如柏油状。

[4]望诊——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皮下紫斑,肌肤甲错,腹露青筋、红丝赤缕。

[5]舌脉——舌质紫暗,瘀斑瘀点,舌下络脉曲张;脉细涩或结代等。

(4)辨证依据:以固定刺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为主要表现。

五、血热证

(1)含义:血热证是指脏腑火热内炽,热迫血分,以身热口渴、斑疹吐衄、烦躁谵语、舌绛、脉数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即血分的热证。

(2)临床表现:热症 出血或疮痈脓疡。

[1]热症——发热、口渴、面赤、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至狂乱、神昏谵语,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绛而干,脉数疾等。

[2]热迫血妄行——出血色深红(咳血、吐血、衄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或斑疹显露。

[3]热郁血壅——疮痈脓疡。

(3)辨证依据:以身热口渴、斑疹吐衄、烦躁谵语、舌绛、脉数等为主要表现。

六、血寒证

(1)含义:血寒证是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以患处冷痛拘急、畏寒、唇舌青紫,妇女月经后期、经色紫黯夹块等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即血分的寒证。

(2)临床表现:寒症 寒凝经脉。

[1]寒症——手足冷痛,肤色紫暗发凉,舌淡白,舌苔白,脉沉迟弦涩等。

[2]寒凝经脉——少腹拘急疼痛,得温痛减;或月经延期,经色紫黯,夹有血块等。

(3)辨证依据:以患处冷痛拘急、畏寒、唇舌青紫,妇女月经后期、经色紫黯夹块等为主要表现。

七、气血同病证类

(1)含义:气病或者血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影响到另一方的生理功能而发生病变,从而表现为气血同病的证候。

(2)常见证型: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和气随血脱证。

(3)临床表现:两个基本证候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