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变革的路径与变革者的勇气
34729700000028

第28章 做空阴谋乎

还有一件更值得商榷的事是对于这一轮狂跌的看法。新年至今大盘一路下跌,十几天中最大跌幅已超过15%,人气也因此悲观到了极点,有看法认为,此次下跌主要是基金及机构投资者大量抛售所致,机构恶意砸盘、消极对抗,想以此施压、从中渔利,更有人将此种行为称之为做空阴谋。我想且不说事实如何,就算言之凿凿,也不能做这样的评判和渲染。

商人是言利的,但就2001年以来的整个情势判断,多数机构大概早已没有了潇洒举动的能力,所以即使要做空以求迫使政策转向取利,也不大可能做出节后如此漂亮的一连串空翻动作,恐怕更多的是于连滚带爬中急急抛售,或者是于无奈中放弃护盘的行动,是一种被迫吃了一大堆烂东西而产生的泄肚子的感受,即使不是大头朝下也应该重重地摔在地上。所以机构如有大幅抛售应该主要也是预期变坏后的行为,可能首先是为了止损、观望,而不是火中取栗。

再进一步讲,不管是否有做空阴谋,总之如果机构的这一举动属实,那么其后果肯定是与管理层的意图形成了冲突和对抗,那么这种冲突和对抗说明了什么呢?我想不论是监管之下的理性避险,还是非理性地施压,就管理层的感受而言应该是你认为我管得太严了,所以不听话了。那么究竟是管得太严了、监管策略上不尽合理,还是不听话者想钻空子、行为不规范、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监管呢?在成熟的市场中这个问题大概比较容易解决,或者根本不会发生,但在转轨过程中,这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我想前提是双方都要生存,谁也不可能孤立存在,谁也没想把谁搞死,那么只要双方在博弈中能达成都能获得满足和改善的趋势,那么结果就是合理的。因此,如果说有冲突和对抗发生了,应该做的事是各方都要考虑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需要调整,经济学讲究的是通过打破平衡获得更优层次的平衡,平衡是一种行为选择和相互适应。因此即使你是对的,但是如果别人的打击报复使你的正确无法存在,那么你的行为于结果也是无益的。

所以一些人对此次暴跌的归咎是不理性的,至少是肤浅的,而这种归咎逐渐被各方所接受并用之于对策研究则更是让人不理解的。商人重利轻别离,无利不起早,这是古已有之的法则,除非他根本就不是商人,或者你不想让他做商人。行为不合理只能在规则中去找缺陷。

然而问题好像还不止这些,以后几天围绕这件事的更多消息更显出了思想上的混乱。1月22、23日媒体相继刊登了基金在2001年第四季度的持仓,称基金没有减仓,而是在增仓,相当多的基金增仓比例还很大,于是有评论说基金看好后市,这一下可真把人搞糊涂了。如果由此判定基金等机构看好后市,那么节后所谓基金抛售的说法当是谬传,而据此判断做空阴谋者岂不是胡扯?真是这样的话,节后大幅下跌中基金不是要损失惨重,专家理财岂不又要遭到质疑?如果两个消息都是事实,那么为什么会前增后减?是增的行为错了还是减的行为错了?还是增只是为了短期目的,比如年终净值,而减是最终取向,真是这样说明基金等机构仍不看好后市。还有,这样的信息披露给投资者,究竟是希望投资者进场还是离场,投资者从自身利益考虑又应该是进场还是离场?所以有人面对周一大盘暴跌,沪市逾70只股票跌停,周三大盘暴涨,沪市逾100只股票涨停,直喊看不懂。有这么多问号在心中,看不懂是很自然的事。

市场总是市场,商人的行为也只有从其自身利益的角度去考虑才更具合理性,虽然我们的市场并不完全。因此我想,说基金增仓是对的,说基金抛售也是对的,矛盾现象的背后应该是行为的合理性。有不少专家学者以及其他人士说,如果年后机构不大幅抛售,前期的政策底是不会破的,言下之意是机构砸穿了底。这个话有些道理,更有些岂有此理。脑袋长在人家头上,抛不抛是人家的事,关键是人家为什么会抛。我曾经也认为政策底本来是可以不破的,并在调低交易印花税后写过一篇《走向折衷》的短文谈这方面的看法。但后来政策底的两筑而破说明筑底的政策力量最终被做空的力量抵消,破底后持续下跌,说明点位虽然较低,但做空的动能还在累积中,也就是说导致做空的源头还在不断流出活水来,使市场的稳定受到了威胁。2001年以来大盘持续下跌不止,我想根源应该在此,所以周三的暴涨仍然是第三次政策筑底的尝试,下跌的循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被打破。

我想一直困扰市场走势的实际上主要是两样东西:一个是管理层的监管思路与策略。2001年以来所大力推行的中国证券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一系列监管措施,也使得中国证券发展史上累积的几乎所有矛盾都空前暴露,大量的后续监管措施又进一步对这些问题和矛盾再次爆发的可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限制,这使得我们的市场规范了很多,在市场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除了市场以外也包括管理层受到的压力。而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如果继续这样的思路与策略,那么还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市场承受力如何,管理层的承受力如何,成本-收益的效益比较如何,都会面临越来越艰难的环境,至少商人重利轻别离的事还会不断发生。另一个是国有股减持问题。这可以说是一直以来困扰市场的最大利空,而且由于很多其他利空也被归咎于此,所以这种利空又被进一步放大了,以至于成了市场走势绕不过去的障碍。以前的事情且不去说,市场跌到这个位置,其实对国有股减持倒是一个合适的机会,因为市价与净资产的价差已大幅缩小,定价更容易达成,补偿成本也可以降低。但让人担心的是迟迟推不出一个合适的方案,另外将减持与全流通搅在一起可能使问题复杂化,不确定性大增。减持最好还是只考虑最低目标,即筹资。减持的事情明朗了,大盘也就见了底。

周三暴涨以后股评说这是市场自己形成的底,不会再破,这样判断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市场有自己的规律,但目前市场弹性的恢复更与调控的节奏密切相关,在过去的趋势没有打破之前,昔日重现应该更符合判断。即使是构建短期底部也要看普涨以后股票和资金的分化情况。

(发表于2002年1月25日)

(发表时标题为《昔日重现?》)

这一周(1月28日~2月1日)真是让大伙开了眼,看到了政策与市场之间最为激烈的一次博弈,大盘自然是一路惊涛骇浪、起伏跌宕,令人叹为观止。种种迹象表明管理层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角度已经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对市场的涨跌表现出十分的关注和呵护,这是一年多来从未有过的。周三举行的市场分析座谈会更是将市场稳定、市场的重要性、国有股减持、市场监管、上市公司素质等目前让人困惑又最为核心的问题作了缓和和折衷的表述,借专家之口传递了政策信息。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大盘再次出现井喷,从周一到周三,几天之内跌6%又涨7%,投资者感受到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壮景,也体验了水深火热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