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变革的路径与变革者的勇气
34729700000033

第33章 量的繁荣

从节前的金融工作会议到刚刚结束的“两会”,政策面从各个层面有意无意、有形无形地都在传递着同一个信息:大地回春!虚虚实实的暖风频频吹来,市场由超跌股、问题股的报复性反弹开始演绎出一段放量震荡走高的行情。但是正如上期一周观察中所谈到的,这种反弹的实质不是行情,而是前期暴跌后遗症的释放,市场的真正启动还需要磨合和孕育,目前的情况只能等待。这显然又是与管理层的谋划相左的,连续几个月来搁置国有股减持等重大问题、用心呵护的股市怎能无所作为就又进入调整?于是上周(3月18~22日)的政策面利好又开始了新一轮刺激,已出现萎缩的量重又放大、已经调头的K线重又翘了起来,接着就推出了筹资将超过百亿的招商银行发行公告,进行2002年的首笔最大筹资,不管接下来的情况如何,这一顿吃下来至少心里可以踏实多了,一时半会儿不会感到饿。

这样大盘就进入了供求双向推动下的量的繁荣的阶段。由于有筹资的目标在,政策面会继续促使市场保持相对的强势,由于有筹资的行为在,市场上行的动力又总会被扩容所消耗。其基本特征是放量少涨或放量不涨,大盘运行失去方向,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中震荡,获利区间收窄,经常会出现无理由的突然上涨或下跌。

本周公布的几个消息倒是值得仔细品一品。一个是周一公布的新股向二级市场配售有望恢复的消息,没有恢复的时间、配售的比例及具体方案,只是一个利好的预期,但赶在招商银行招股公告之前公布,显然就有了深一层的考虑。此外,二级市场配售实质上是对近期处境窘迫的基金的一种呵护,是试图改善人们对基金的看法,帮助机构投资者走出尴尬。对于新股发行收益的分享,过去直接向基金配售和后来信用申购的做法都已不再可能,但大比例向二级市场配售则可以使基金重新具有比较优势,对于基金的发展自然会有好处。另一个消息是周三“中国证券市场高级论坛”证监会4任主席同时出席,畅想之余,一致认为中国证券市场前途光明。证券市场受到如此重视,又得到如此统一的认可,这是以前没有过的,足见其用心良苦。

由这些迹象看来,2002年市场的运行会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管理层会对市场保持十分的关注,政策的干预和影响会比较频繁,投资者既要把握政策的意图,又要把握好市场本身运行的内在规律,因为有时候二者会发生背离和错位的情况;二是基于市场本身建设与完善的政策有可能会放缓出台,基于市场服务于整个改革大局和开放大局的配套政策会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比如为了加快推进一些大型国企上市、一些垄断性的企业上市、一些已在境外上市的垄断性企业进一步扩张规模,就需要尽快恢复股市融资功能、强化融资功能,就需要在融资渠道方面、在培育新的投资者方面、在一二级市场资金配比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这些都会增加市场运行的复杂性。

但是有形的手总要通过市场来传递,只能改变市场运行的节奏与波动,并不能绝对地改变市场运行的趋势。本周尽管利好频频,市场的走势依然显示出越来越严重的疲态,周二的放量上行似乎只是昙花一现,以后几天都是无目的的震荡,这就更显出管理层的殚精竭虑、谨小慎微。但现在值得担心的倒不是每一天的涨涨跌跌,而是在经历了前一次的暴跌冲击之后,我们是否已经变得十分脆弱,以至于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从一个误区走入另一个误区。如果说非理性的暴跌是有违市场规律的、不利于市场建设的,那么目前这样天天捧在手上、含在嘴里的心态与作法,是否同样也是违背市场自身规律的?如果怕跌的心理干扰了市场正常的调整,政策面刺激始终将大盘置于一种兴奋状态,指数最终可能会出现无行情的上涨或横盘,每天被顶在高位,几个点地上下反复,这样的结果是很快会缩下来,调整迟早会到来。另外一个问题是现在大家都说好,谁也不再敢说不好,这恐怕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量的繁荣必须是有方向的,要么上涨要么下跌,只有在行情中才可能持续放量。放量不涨或放量少涨是不可能延续的,其实质也必然是动荡的、不稳定的。

(发表于2002年3月25日)

(发表时标题为《什么是量的繁荣》)

久盘必跌,这是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则,同样也有“久顶必调”,一个月来简单的靠政策抵顶以期恢复新股发行的思路,终于在近一周来的大盘滞涨和新股过快扩容中进入了调整。具体到上周(3月25~29日)则是由周一至周四的窄幅盘整转而进入周五的单边大幅下跌,没有放量的原因是投资者还心存一线希望,想再等等那些传说中的利好。一轮政策刺激的超跌反弹可以说至此进入尾声,大盘要想走出过去的阴影,恢复往日的活力与信心,显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任何的想法和措施都不可简单和教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