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变革的路径与变革者的勇气
34729700000034

第34章 独立董事的尴尬

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所以本周的市场实在就没什么好分析和评价的,倒是在北京新近开班的第五期独立董事培训让人颇多感慨,值得说上几句。

在我的理解中,独立董事是因为原有的公司治理结构出现了问题而产生的一种内部制衡机制,是原有的董事会无法公正地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对经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督,而出现的一种可能会更公正代表全体股东权益、更有效对经理层实施监督的制度安排。因此原则上讲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是一种公司行为,是公司内部股东与经理层、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博弈的结果,是公司治理结构或内控制度的一部分,而不是外部监督与控制的非公司行为,这应该说是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合理逻辑。西方国家的公司治理制度发展很早,但独立董事制度的成熟与大量出现则是在19世纪90年代许多大公司相继出现破产倒闭之后,这也正反映了制度形成与创新的规律。

我国决定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的背景是2001年监管中大量暴露的上市公司“造假”、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等违规行为,很多人按照国外的情况和对此类问题的通行做法,建议以设立独立董事来加强公司内部的制衡与约束。这样的分析与判断似乎忽略了制度背景与其他关键因素而局限于技术方面的思考,因为生活于国内体制中的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几个因素:第一,上市公司的问题并不是上市后出现的,而是一直延续的,与企业上不上市无关,反过来讲上市实际上并不能如预期的解决原来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问题,所以问题不是因监管而产生,而是因监管而暴露;第二,上市公司不少问题的潜伏与放大是在上市的一系列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个企业能够通过造假并顺利走过一道道审查得以上市融资,既反映了我国企业上市的初衷与定位方面的特色,也说明证券市场不可能离开现存的体制背景而独善其身。从这一点来讲,监管是对上市公司违规的暴露,更是对过去不规范的检讨与矫正,换句话说监管者也在监管自己;第三,上市公司的很多问题是深层次的,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来解决,技术性的方案如引进独立董事只能起到治标的作用。而且由于缺乏体制背景,独立董事推出后的结果必然是异化和变形,反而又成了未来需要治理的对象。

如果说建议和决定推出独立董事制度者清楚地知道上述情况,那么这一决策的初衷则可能是寄望于通过独立董事完成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即绕过改革最艰难的部分,以技术性的措施替代体制改革,来达到改善公司治理、规范公司行为的目的。真是这样,独立董事制度就变成了一种外部的约束,成了一种具有政策调控目标的外在手段,独立董事的尴尬也就由此出现。

据说自2001年推行独立董事制度以来,报名参加培训的人员期期爆满,本周开班的这一期参加者达371人,足见社会对此的关注与热情,这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管理层要求到2002年6月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必须达到2名,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套用国外的独立董事制度就包括薪酬制度,也就是说独立董事是有薪酬的,如果一人担任几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一年下来也是不菲的收入,这是谁也不愿拿到桌面与社会道义一起讲,却又谁也无法回避的事实。但是问题的另一面也是尖锐的,培训班上很多人提出的疑问同时也是目前管理层还说不清也解决不了的困惑。比如独立董事的责权利确定,既然因中国的特殊情况独立董事被赋予了更多的外部监督的职责,那么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究竟是个什么角色,是不是要凌驾于公司之上来监督?独立董事的薪酬多少合适,是不是一定要高薪才能达到监督效果,与上市公司的薪酬制度是什么关系?如何保持独立性,是不是要建立一个独立董事公会,由管理层来指派,薪酬是不是要由证监会来发?这样的讨论持续到最后让所有参与讨论者都觉得忍不住想要笑,这哪里是独立董事,分明是监事或稽查特派员,企业不是又要多一个婆婆?独立董事一开始就站在了上市公司的对立面,这显然是不正常的。还有人谈到独立董事的风险问题,既然很多体制性的弊端被寄望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就意味着独立董事将要承受不可承受之重,问题在于有的风险一开始就看得见却不能回避,有的一开始就只有风险程度的不同,这样的问题独立董事应如何把握尺度,监管部门又会如何把握尺度,这些边界都是模糊的。请来的方方面面的授课老师也说不好究竟应给予中国的独立董事怎样的定位,有的罗列国外成熟条件下的治理结构与模式,有的大谈中国众所周知的上市公司的一些问题,有的介绍如何给独立董事购买责任保险,有的讲信息应如何披露才规范,但是没有人讲目前条件下独立董事的生存环境、独立董事的基本评价标准等等应该具体分析的问题。于是大家争来争去最终的理性看法是:独立董事是一块烫嘴的豆腐,味美诱人却不敢张口就吞,因为谁心里都明白,没有薪酬谁也不会趋之若鹜,想拿薪酬却又发现独立董事的定位早已超出原有的职能。最终的结果大概只能是融入公司,不该干的不干,该干的少干,但求无过。独立董事的行为动机走向了与管理层希望相反的方向。

其实我担心的倒不是这点就事论事的对与错,而是这种思路将把我们引向何方。改革之初我们基本上沿着先易后难的渐进策略,遇到问题能绕着走就绕着走,这样的结果有好的一面,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累积了问题。等到绕不过去时还不做调整,我们就可能走入一个误区:就是常常忽略制度背景而直接搬用国外不同制度下某一局部的做法,甚至一些很技术性的做法,形成以技术性东西强制替代体制改革的思路,这一方面使体制改革滞后,一方面技术性的东西拿来后被强加了很多特殊的职能,结果也不好用,甚至往往走向预期的反面。而这一切最终又被归结于推进力度不够,还要拔高、还要突出、还要一步到位。这样的后果是该到位的没到位,不该到位的又越过了位,实质是错位,是无方向的运动。有人说我们的独立董事制度比国外还先进、还超前,可以为国外的下一步研究提供借鉴,不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们生活于现有的格局中,有时真不知是应该用手投票还是用脚投票。下周的大盘将面临考验。

(发表于2002年4月1日)

指数且退且战,左顾右盼之间沪指最多的时候已回落了一百多点,由滞涨进入了预期中的调整,人们于不情愿中再次看到了市场本身的规律。正在不知进退之时,周四大盘忽然又一柱擎天地立了起来,谁都摇头说看不懂,但是第二天就懂了,原来是下调交易佣金的政策出台,又是一剂强心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