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变革的路径与变革者的勇气
34729700000045

第45章 构建务实的市场

于整个大局而言,于整个运行机制而言,可能并不协调、并不有效,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和阻碍。这个道理或许如穿衣戴帽一样,总得讲究整体的美感,穿着西装、裹着白羊肚头巾不行,穿着唐装、戴着西式礼帽大概也不会好看。处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我们只能选择务实、适度的市场化之路。

好在这样的困扰在上周有了明确的答案。

2002年1月底以来管理层就开始了用心呵护市场的工作,但应该说着眼于短期的多、应急的多、局部性的多。或者希望大盘能够有所反弹、走势能够平稳一些,或者是对大盘突然的下跌、连续的阴跌进行政策性的封堵、筑底,或者是因为新股发行出现困难而进行政策上的拓展,或者是因增发等问题而进行政策上的叫停与干预。围绕这些方面几个月来应该说我们已经出台了几十项政策,但是总体看效果并不如预期的好。有的政策看似利好,但因兼顾的目标太多而大打折扣,有的则因为引起了太多变量的调整而与设计初衷产生了很大出入,如新股发行对二级市场配售所带来的持股分散、获利空间变窄。当然还有另一面,就是很多本不是利空的政策措施也常常引起市场过度的反应,很多本是正常的职能行使也被作为利空来对待,弄得管理层的一举一动都要慎之又慎。这样的情况说明,我们的政策设计方面对局部问题关注较多,可能还缺乏整体性、还缺少从信心和心理的角度考虑政策的影响。在没有对目前市场的整体评价和下一步政策的基本导向作背景的情况下,具体而微的政策与观望不定的心理之间有可能会出现混乱的局面,政策意图不被理解、投资者心理不被重视的现象都会发生,政策信号所要传达的预期也就不再清晰、持续。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几个月里政策与市场还处在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磨合过程中,大家都感到很累。

市场的不尽如人意首先反映在其服务于经济改革和发展方面。中国证券市场的积极作用同国企解困、改制密不可分,没有证券市场,就难以推进国企的股份制改革,难以实现资产重组,也难以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技术创新筹到大量资金。2002年1~5月证券市场累计筹资339.08亿元,同比下降53.68%,说明在为国企改制创造宽松环境和推进改制方面的作用受到限制。

市场的不尽如人意也反映在其自身的活力方面。1~5月股票总成交金额达12773.95亿元,日均成交额140.37亿元,较2001年同期减少34.42%,其中5月份同比减少57.85%。5月份基金日均成交额仅为2.64亿元,比4月减少2.12亿元,同比则下降83.08%。市场活力不足虽然有限制其负面效果的作用,但也同时限制了好的功能的发挥。

市场的不尽如人意还有其连带的许多方面。如股票交易印花税的大幅下降,前5个月投资者交纳交易印花税59.04亿元,较2001年同期下降 61.35%,其中 5月份交纳印花税7.50亿元,同比减少幅度高达77.86%。市场的不活跃成为财政收入增幅回落的一个重要因素,2002年一季度财政收入增幅同比大幅下降24.5个百分点,其中印花税减少的影响为0.9个百分点,国有股减持收入减少的影响为2.2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还有券商经营业绩的下降,2001年106家证券公司总资产额和净资产额比上年分别增长8.2%和26.49%,利润总额和纳税总额却分别比上年减少了70.86%和47.74%,2002年再加上降佣的影响,情况估计会更为严重。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就是对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这方面就更广泛一些。

正是在这样一种市场状况下,在政策面几个月来为突破这种弱势的努力后,我们注意到管理层在对市场的导向方面开始由局部转向整体、由微观转向宏观、由单一政策转向信心重塑,这种倾向在上周已变得明朗,其标志就是周小川在“2002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研讨会”和“2002国际证监会组织年会”上的演讲及《中国证券报》所配发的评论员文章。

中国证券市场的特征被明确定位于“新兴”和“转轨”这样两个基点还是第一次,这也明显跳出了规范中发展还是发展中规范的纠缠,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新兴”意味着规则的不完善,“转轨”意味着体制的不健全,同时证券市场的新兴与转轨又是受制和受惠于整个中国经济新兴与转轨的情况并为整个经济服务的,一切的问题与成绩都应该纳入这样的框架下来判断、来评价。不能照抄照搬成熟市场的一些做法,意味着对目前的市场不能一步到位地在制度、规则各方面和整个机制运行的效率方面加以要求;不能照抄照搬纯粹新兴市场的一些做法,意味着对目前的市场不能简单地按市场经济原则、任由不完善的市场规则去进行应对和解决。在这样的框架下,对于很多一时尚未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求全责备,比如当初上市的企业都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或集体企业,须先改制才能上市,而上市后在股权结构中,国有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也没有全部参加流通,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减少改革阻力的可行性措施。同样的对于一时暴露较为集中的违规等问题,我们也应该用平和、理智的心态来加以看待,有的问题可以马上解决,有的问题宜于暂时搁置、逐步解决,有的问题要等待相关改革的推进才能最终得以解决,但是稳定的大局、不断发展的方向不能变,步子不能停。这样一系列全局性问题的明确无疑将使整体思路更为清晰,有利于市场信心的恢复,也会使投资者逐渐对具体政策措施的判断更趋理性。

当然市场并不会因此就立即形成大行情,虽然有上周五漂亮的放量反弹。市场仍有其自身的规律,政策与市场也还会磨合,但这毕竟是一个转折点,它预示着未来的情况会一天天好起来。

(发表于2002年6月24日)

上周(7月1~5日)的大盘走势又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周一新华社公布国务院决定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消息,在随后的说明与报道中有三点被加以强调:一是复杂的国有股减持问题是导致2001年下半年以来大盘急速下跌、走软、再下跌的根源;二是对国有股减持的担心是继续困扰目前大盘走势、影响股市功能尤其是融资功能发挥的主要原因;三是近期社会保障资金基本平衡,每年需补充的现金量不大,没有必要再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套现来筹集资金。以新华社通稿的方式讲这样一件事是一种很有力度的做法,也足见其良苦用心。好在股市长脸,当天就给了个几乎全面涨停,也放了天量,接下来的几天大盘就被这一根长长的红杆子撑在半空,上还上不去,下又不愿下来,阴阴阳阳地横在那里,但周五的情况显示还是应该会有一个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