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136

第136章 开创外交新格局(2)

然而,历史发展到60年代中期前后,发生了变化。特别是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之后,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这一切都触动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政治家的敏感神经,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决心走向1个"新世界"。他认为国际风云的变幻将存在着美、中、苏三国均衡的新局面产生的可能性。这样1个世界是否正是毛主席的设想呢?这样1个局势的存在是不是对中国更有利呢?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将向世界庄严地宣告,任人欺凌和宰割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还了!新中国将会以巨人的实力出现于世界之林!于是,毛泽东自豪地着手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建设,与此同时,他并努力开展和创造1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的建设服务。可是,事与愿违。他幽默地说:"你想一心一意地搞建设吗?偏不让你搞。世界上的事有时是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去行事的。那好,要斗就斗,奉陪到底,边斗边搞建设。"毛泽东受不了这种欺辱,不管是50年代来自美帝国主义的,或是60年代来自苏联老子党的。毛泽东认为这两个大国都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更没有把新中国存在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予以重视,这些都深深地刺痛了他。作为中国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他对我说:"我咽不下这两口气。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既要对付正面的敌人,还要防止背后射来的冷箭,所以,看来我得像鲁迅说的那样,我也得横过身来战斗,才能有效地进行两面出击。一手对付美国,一手对付苏联。"显然,毛泽东懂得,这样横着站久了是吃不消的,何况,这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能够采取主动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使我们自己从中获得主动,岂不更好?主席虽然从没有这样明确地对我说过,但他决心改变中美关系的事实正是如此,使中国在不利于自己的世界环境中争取主动,发展自己。

第二天,10月2日,各大报纸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主席和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

第二着棋:火力侦察国庆节后的两个多月,时间是1970年12月18日,毛主席又与斯诺进行了一次长谈。这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谈话。

第二天下午,我照例去和他谈"参考"。这是从1957年开始的。主席曾告诉我,你的知识面要广,不要只限于搞医疗护理工作,要关心国内外大事,要认真看参考消息,要善于摆出自己的观点等等。从这时候起,我便有意识地多注意参考消息中的一些事,和主席见面时有时也谈谈。后来一直延续到60年代初,自从主席让他的国际问题秘书林克同志深入到基层去搞社会调查之时起,主席就要求我学着搞些国际问题,兼做部分国际问题秘书的工作,比如:他给我专门订了一份中文版的《参考资料》和后来又增订了一份英文版的《News》供我阅读,每天必须去向他汇报;在他接见外宾时,主席有时认为需要,专门批准我可以留在现场聆听他和外宾的会谈内容;有时主席还给我看一些外交部和中联部的有关文件;有时他让我和他一起读英文;有时他让我骑着自行车去西花厅把文件直接交给周总理等等。我深知他老人家的苦心,是想让我这个新手的功底打得厚实些,因此,我也很努力地在攻克这个新堡垒。

我们看的《参考》分两种。一种是现在一般人都可以看到的小开张的我们叫一张纸《参考消息》;另外一种是《参考资料》,其内容比前者多,是供首长们看的,有上午版、下午版各一本,还有一本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每天定时送来新出版的当天资料,这3本加起来可能不止10几万字。从此,我便开始每天把《参考资料》当成教科书一样认真阅读,然后,每天找到适当的时间去向主席汇报,在交谈中,我发现他对国际上每个国家以及每个地区的问题了如指掌,非常熟悉,来龙去脉讲得头头是道。我问他:"主席,外交方面的事已经分工有人管了,你还这么操心干吗?"主席说:"我一直没有放松对国际问题的关注,当个主席哪能只顾国内不顾国外,要兼顾。以后,我要多抓抓国际外交上的大事,否则,时间就来不及了。你以后在这些方面也要多看些东西和我多交谈,我们就有共同语言了。"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在主席的言传身教之下,我已经多少学会了一点从《参考资料》中看出点国际上的重要问题、微妙问题、苗头问题,并且知道在哪1个时期主席关注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