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141

第141章 开创外交新格局(7)

主席说:"美国的全球战略理论不是已经提出了信号吗,他打'两个半战争',如果他缩减到了1个半战争,你联系起来想想他们会怎么样?""是的,美国原来打算打'两个半战争'。第一战场在欧洲,对付苏联的进攻。第二战场在亚洲,对付东南亚或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防止社会主义国家的进攻,主要是防中国的进攻。最后的半个战争是那些不测的局部战争,诸如中东冲突。中苏分裂,大大减少了欧亚两个大国对美国的压力及联合向美国进攻的可能性。这就会改变美国现有的战略理论,从而最终会影响其外交政策及对中国的态度。对吗?中、美、苏三国看来不可能搞等距离外交,对吗?""又等,又不等。"主席说,"随机应变。这是需要由双方的利益来决定的,不能脱离现实。"这次谈话使我明确了1个想法:美国人会利用中苏分裂,以使国际局势对美国更有利;而毛主席也没放弃利用美苏的矛盾,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夺更多的生存空间,突破美国对中国的长期封锁。这三国之间中国和谁"亲近"就意味着哪方较量的实力增强。毛主席巧妙地利用了美苏之间的矛盾,他从没想过要先发制人,但他总是处处争取主动,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

1972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主席特别关注竞选情况。有一次他问我,"你选谁?"我说,"民主党比较温和些。"主席说:"我的看法正好跟你相反。共和党是靠反共起家的,我还要选共和党的尼克松,而且我已经投了尼克松一票。""为什么?"主席说:"民主党在台上的时间比较长了,从30年代算起,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一直到60年代后期。民主党在台上长达30多年。为了顺应美国民意,共和党在大选中赢了,尼克松政府在国内搞些平衡,哪怕暂时做出亲共姿态也是可以利用的。看来,尼克松意识到中国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威胁性。这一点,他比民主党的各届领袖们略高一筹。""你估计谁当选的可能性大呢?"主席问我。

我考虑了一下说:"这个问题很难说。我了解的背景资料不多。您说呢?"主席没直接回答,而是说:"你天天跟我吹《参考》,你怎么就估计不到呢?""有的材料从《参考》里是看不到的,很难说谁当选。"主席让我到他桌上拿几份外交部的文件,在我拿来递给他的时候,他没接,而是望着我说:"这是给你看的,你现在就看。"我把这些文件看完,然后放在沙发边的茶几上。

"心里有数了吗?说说看。"主席鼓励我说。

"我估计可能尼克松会再次当选。"我谨慎地说。因为这些文件中也没明确提出尼克松当选的可能,只是提供了些背景材料。

主席用斩钉截铁的话说:"肯定是尼克松。我要请他到北京来,你看怎么样?"我考虑了一下,反问道:"跟1个反共老手会谈?你不考虑舆论界对你施加的压力?你不考虑自己的形象是否会受到影响?这些毕竟是个新事物。""你又不懂了,先啃那些啃不动的骨头,好啃的放在一边留着,那是不用费力的。"说着,主席笑了,我不明白他笑什么,对他说的我似懂非懂。他说:"你给我背杜甫的《前出塞》。"显然,主席看出了我的迷惑。

"哪一首?"我问。我当时觉得背诗词比搞外交容易多了。

他先背了一句:"挽弓当挽强。"我接着往下背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我流畅地背完了。

听完了我背的诗,主席说:"在保卫边疆,防止入侵之敌时,要挽强弓,用长箭。这是指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民间流传的一句极为普通的话。杜甫看出了它的作用,收集起来写在诗中。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辩证法的战术思想。我们要打开中美的僵局,不去找那些大头头,不找能解决问题的人去谈行吗?选择决策人中谁是对手这点很重要。当然,天时、地利、人和都是不可排除的诸因素。原先中美大使级会谈,马拉松,谈了15年,136次,只是摆摆样子。现在是到了亮牌的时候啦!"说到这儿,主席显得精神抖擞,眼睛闪着光,连烟都忘了抽。这些不假思索,出口成章的话看来在他心中已经捉摸得非常透彻。我连连点头,表示同意他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