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142

第142章 开创外交新格局(8)

我说:"那么说,非尼克松不行?"主席说:"把共和党这个最大的反共阻力挖掉事情就好办了,非找尼克松不可。"果不出主席所料,美国竞选总统的结果表明:尼克松以绝对多数票当选连任。

主席教我懂得:在国际风云变幻的舞台上,谁能掌握主动权,谁就是强者。中国从来不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在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上,毛主席不仅在战略上争取了主动,在战术上他也一次次赢得主动。

他在美国这两个字上横向画了一道,一边是大多数美国人民,另一边是美国统治集团。他看清前者是可信的,并寄希望于他们。然后,他又在统治集团这边又画了一道,一分为二,分析民主、共和两党的矛盾。他十分懂得,只要不同利益集团能弄到一起,都是相互需要。主席的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非铁板一块,有时很富有弹性。

尼克松访华,也受到国内反对派,特别是反共派的强大压力。同时,有的外电评论,说尼克松是打着白旗到北京来的。

主席听了我对他说的这条消息笑了,他说:"我来给尼克松解解围。"我当时也还没弄清他用什么妙法解围。我在静静地等待、观察。

主席对尼克松做了两点出人意料的决定。

第一,在主席见尼克松的时间上,外交部一直没做具体安排,看来有可能不好肯定毛主席何时接见。就在总统座机将在北京机场着陆时,主席对我说:"你给周总理打个电话,告诉他,请总统从机场直接到游泳池,我立刻见他。"外国首脑一到达北京机场时就立即受到接见,这种情况,在以往的外交礼遇上还是较少见的。

主席想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他对尼克松的诚意和对他的重视。

第二,在会谈的时间上,原来只定15分钟,可主席与尼克松却聊了65分钟。

主席是想给美国的反对派看看,中国人办事是有理有情的。

这两个时间问题,不仅仅是"时间",而是体现外交上的微妙与策略。

在中美建交的全过程中,包括从法国、罗马尼亚、巴基斯坦三条渠道建立之日起,和紧接着的基辛格博士秘密来华的谈判,到尼克松总统公开访华,以及后来的中美双方公开谈判的整个期间,周总理经常带着王海容、唐闻生两位小姐一起反反复复、来来往往,频繁地到毛主席中南海游泳池的住地。每次,他们除了向主席汇报之外,还要同时磋商下次谈判的对策。那一时期,周总理和主席一样睡得非常少,可是总理仍然那样精神抖擞。我经常看到总理在前面大步流星地走,王海容和唐闻生紧跟在总理的身后一路小跑。使人感动,精神振奋。

人们哪里想得到,在接见尼克松之前,主席患了一场大病,接见当时是大病初愈,就在最近的十几天,他还躺在床上,很少下地活动。我们在与接见大厅只有一门之隔的地方准备了一切急救用品,处于"一级战备"状态。连强心剂都抽到了针管里,以防万一。而毛主席与衰老,与疾病做斗争的惊人毅力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他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令人敬佩与感动。

接见尼克松的事过去以后,主席曾高兴地对我说:"中美建交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的确,那一阵子,中国一下子就成为世界注视的中心。中国加入联合国、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等。这一时期发生的事都是在毛主席的长久以来的预想计划中逐步实现的。

遗憾的是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未了却完成他毕生的宿愿,便已乘风归去!他没能亲眼见到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这一天。

这些悲壮的往事是颇堪回首的。我仿佛又看到主席在案头用平静、安详的重重的湖南乡音朗朗读着他刚刚书写的词篇--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波罗"行动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美国堪萨斯城发表了他的著名的关于"五极世界"的讲话,并且称赞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能干的民族之一,八亿中国人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巨大的经济力量"。与此同时,基辛格已开始实施代号为"波罗"的秘密行动计划。他从7月1日起飞往亚洲,说是要进行一次"了解情况的旅行"。几天以后他在巴基斯坦经过一番精心的策划,称病躲开了新闻界的追踪,坐上了一架巴基斯坦飞机直抵北京,时间是1971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