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165

第165章 恢弘的世界(1)

第十卷风采驻人间

毛泽东是一位博大精深的理论家、思想家,他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为创建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孜孜求索,殚心极虑。他的不朽学说,充满首创精神和革命真谛。毛泽东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带领中国人民闯过无数难关,走向胜利。

毛泽东是气度非凡的艺术家和学者,他那大气磅礴的诗文、书法,渊博的学识,同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交相辉映,熔铸成永存于世的人生风采。

第一章恢弘的世界

一代伟人逝去,一生的风采永存。毛泽东以毕生的精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而奋斗。他的伟大人格集中了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崇高的品质。他那渊博的学识、卓越超群的智慧、洞察幽深的历史穿透力、一往无前的盖世气魄,在现代中国是无与伦比的。我(指林克)自1954年奉调担任毛泽东国际问题方面的政治秘书,一直到1966年8月离开中南海,在毛泽东身边整整工作和生活了12个春秋。毛泽东给我的印象不是零星的、某一层面的,而是1个恢弘的世界,1个绚丽多彩的精神体系,他的自我已经深深地、深深地熔铸进了中华民族的伟业之中,成为1个时代,1个民族的意志、情感、文化的象征。毛泽东虽已逝去,但他的思想、人格、风采,已成为永远不会忘怀的记忆……初到毛泽东身边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内兵燹之后,百业待兴。世界政治格局重新组合,国际形势风云诡谲。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的主席,同老一代革命家一起,肩负着重建国家和处理纷繁复杂国际事务的艰巨使命。为了更好地把握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以便巩固新生政权和振兴经济,毛主席提出,他需要1个懂得国际问题和懂英语的政治秘书。

中共中央组织部通过新华通讯社物色人选。1954年秋,我当时工作的新华社领导找我谈话,告诉我领导上决定推荐我去毛泽东身边担任政治秘书,征询我本人的意见。我毫无思想准备,一方面认为这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感到很兴奋。但更多的是担心自己是否能胜任。我向领导表示了这种心情,领导同志勉励我说,相信你能努力做好这个工作。于是我便同意了。

同年10月的一天,一辆小卧车接我从中南海西门经过怀仁堂,沿着中南海边的马路向南驶去,经过勤政殿和对面的瀛台,车子在丰泽园大门西边的静谷停了下来。静谷的门呈八角形,四边门框用汉白玉砌成,横额镌刻着"静谷"二字,两边还镌刻着一副对联:"胜赏寄云岩,万象总输奇秀;清阴留竹柏,四时不改茏葱"。静谷有两重院落,房屋已经破败。前院,有高耸的苍松翠柏,还有些假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副主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田家英,就住在这个院子的三间西屋里。后院也是1个四合院,三间北房是主席办公厅主任张经武及其秘书的办公室,但他们不常来。此房西边的耳房由毛泽东的图书管理员、田家英的秘书逄先知住着。安排我住的是三间西房,两明一暗,房中的家具只有一张办公桌、两把木椅、1个文件柜,小房间只有一张木床。南房,也是前院的北房,是毛泽东临时的藏书室。我住的院子有道走廊通往毛泽东的住处菊香书屋。走出静谷,东侧就是丰泽园的大门,园内的屋脊尽入眼帘。1957年后,为了工作的方便,我搬进了菊香书屋的东院,这里距毛泽东的寝室只有20多米。院里栽种了几棵雪松和其他花木,毛泽东工作之余,常常在这里散步。

在面见毛泽东之前,田家英找我谈心。他说:"你要有思想准备,要有坐冷板凳的准备,要刻苦钻研,充实多方面的知识,否则也可能在三五年内帮不上主席的忙。"田家英谈了自己多年的工作体会,这使我感到毛泽东对政治秘书的工作要求很高,对自己能否胜任不免有点疑虑。但我一贯的信念是,组织交给的工作就要竭尽全力做好。于是,我做好准备,抓紧阅读与研究有关国际形势的文件资料。我和田家英、逄先知多年朝夕相处,以后成了知心的朋友。

作为政治秘书第一次与毛泽东面谈,是1954年11月在广州越秀山游泳池畔。当时我们从北京到广州没有几天。池水清清,树影婆娑,刚刚在碧波中尽情舒展了健壮身躯的毛泽东,此时兴致极佳,谈笑风生。他问我有多大年纪,什么地方人,我的学历和工作经历。我简要谈到,我的原籍是江苏常州,幼年生活在保定,"七七"事变后举家迁到北平。我是燕京大学经济系毕业,1946年在大学参加了地下党,参加并组织了学校的历次学生运动。离开学校后,我被调到华北局城市工作部从事社会调查工作。解放后,被调到新华社工作直至到主席身边,时年2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