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168

第168章 恢弘的世界(4)

读无字之书毛泽东不仅重视书本知识,而且更加重视实际知识;不仅重视理论,而且更为重视实践,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所以,他不仅提倡读有字的书,而且更提倡读无字的书,所谓读无字的书就是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

毛泽东历来重视调查研究。除了亲自视察或调查外,他还经常让身边工作人员到城乡的厂矿、街道、农村、学校,深入社会,深入实际,做调查研究。时间有长有短。

50年代中期,1个严冬季节,田家英受毛泽东的委托,到老解放区进行社会调查,了解老区人民生产、生活的情况。我随田家英一同前往。当时我还没有农村社会调查的经验。而田家英从1948年起就担任毛泽东的秘书,政治上成熟,有丰富的调查经验。我是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参加的。我们这次访问了原中共中央临时所在地西柏坡以及平山、建屏等地。这次调查,我们除了向县委说明来意,并听取县委一般情况介绍外,没有任何迎送招待,没有要任何人员陪同。只因为路远,县委给我们派了一名司机开一辆小吉普车。我们全部时间都是吃住在农民家中,直接同农民和基层干部谈家常,了解情况。有时是一两人,有时是三五人,有时开小会座谈。那时正值滴水成冰,寒风刺骨的季节,群众生活仍很艰苦。夜晚,我们睡冷炕,穿着棉衣,盖着棉被,还觉着四处透风,手脚冰凉,冻得难以入睡。有时遇到飞雪天气,早晚道路结冰,中午道路泥泞,崎岖不平,吉普车非常颠簸,由于路滑,车子行在路上常常横了过来。我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所以,并不觉得苦。就这样,我们一户又一户,一村又一村,有时乘车,有时步行,历时20多天,完成了这次调查。路上,田家英曾对我说,这一带老解放区生产发展比较慢,原因在于当地党员干部比较老化,摆老资格,不能吸收新鲜事物,思想保守,缺乏闯劲。像这样的地区如果不发展新党员,要比较快地改变落后面貌,是困难的。回到中南海以后,他向毛泽东汇报了此次调查的情况。毛泽东对他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他的意见颇为重视和赞赏。1964年3月,毛泽东在邯郸同河北、山西省、地委部分负责同志谈话时,仍然谈到这次调查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社会调查,是1961年毛泽东让我们到河南参加整社。1960年,我国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全国城乡严重缺粮,很多地方发生了浮肿病,有些省份出现了非正常死亡。毛泽东心情沉重,忧心如焚。在12月26日他生日这一天,他请我、高智、叶子龙、李银桥、王敬先、封耀松和汪东兴7个人同他一起吃饭,饭菜非常简单,自然不吃肉。吃饭时,毛泽东神情严肃,他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全国人民遇到了灾难,人民生活很困难,我很不放心。除了汪东兴同志外,你们六人都下去,和群众打成一片,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真实情况。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困难和问题,群众有什么意见,都如实地反映上来,不要隐瞒。"谈话时,毛泽东还讲了战国时代苏秦和张仪的故事,用以说明,人不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不能成大事的。

临行前,毛泽东跟我谈了一次话。他指示我们要过好三关:一要过好生活关,同劳动人民实行"三同",不搞特殊化;二要过好政策关,从实际出发,正确执行党的政策;三要过好群众关,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反映真实情况。他要求我们下去的同志组成临时党支部,要我担任支部书记。考虑到下去的干部中有长征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同志,为了便于做思想工作,我提出是否请一位老同志担任支部书记。他感到我可能有顾虑,便说道:"你是否怕承担责任呢?我表示:既然主席委托,我是会负起责任的。我说,我看你行,就这样定了。后来下去的人增加到13人,我建议由中央警卫局副局长罗道让担任支书,我担任副支书,毛泽东表示同意。行前,他同我们下去的全体同志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