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020

第20章 峥嵘岁月(3)

三人行至宁乡沩山密印寺,拜访了老方丈,参观了佛殿,翻阅了寺藏的各种佛经和《老子》、《庄子》等书籍,与方丈讨论了佛家的经义和理论。在这一带,还了解到张三元举起义旗造反的历史故事。

他们离开宁乡抵达安化县的司徒铺,到了雷鸣洞萧蔚然家。毛泽东、萧子升二人继续"游学",来到伏口罗驭雄同学家。当时毛泽东穿浅蓝色单长衫,手拿雨伞,背上背着1个略现蓝印花的灰白色包袱。在罗家吃中饭后,上横坡仑去久泽坪,给当地秀才吴幼安送了一副对联。又经清塘铺、太平段去梅城,在路上,曾露宿河堤。毛泽东还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蓝天为帐,月光为灯。并指着身边的一棵老树说,这就是衣柜,顺手将包袱、衣服挂于树枝。睡前,萧子升要去河边洗脚,毛泽东笑着说:你还要保持那绅士的习惯啦!你是1个要饭的绅士哩!第二天,他俩在途中一家小店吃饭时,听老板娘诉说了她家的苦难遭遇,并知道附近有一刘邦庙。二人对刘邦的评价问题进行了讨论。两个边论边走,不觉到达安化县城--梅城。毛泽东在梅城,查阅了安化县志,到东华山看了农民起义烈士墓,调查了清代黄国旭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学校背后(现安化一中后面)一些贫苦农家走访,到安化县劝学所拜会了安化饱学先生、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夏时年64岁,早年毕业于清代两湖学院,学识渊博,经、史都好,著有《中华六族同胞考说》、《默庵诗存》、《安化诗抄》等。夏先生喜吟诗作对,性格高傲,一向不理游学先生。毛泽东求见,两次被拒。他并不灰心,复而第三次登门。夏只得开门相见,并挥笔写了"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一句原对放在桌上,以试来人学问深浅。毛泽东见后,即书属对:"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夏先生看着他写完,大吃一惊,觉得对边胜过出边,还带有火辣辣的批评味道,自感有愧,连声赞好,并留餐宿,昼夜长谈,还赠给毛泽东8元银洋。

毛泽东这次在梅城,游览了孔圣庙、培英堂、东华阁、北宝塔等名胜古迹,观赏了祭孔用的

"铜壶滴漏",并在北宝塔第七层塔壁上,用墨笔题词:"伊水拖篮,紫云反照;铜钟滴水,梅岭寒泉。"还给县城的"鼎升泰"、"谦益吉"、"云集祥"等商店送了对联。

离开梅岭,经仙溪、山口、长塘、马迹塘、桃花江,到达益阳县城。游览了市容,走访了一些学校和人士,其中包括当时的县长张冈夙(原一师教员)。在此3天后去沅江。

当到沅江县城时,正值涨水,街道被淹,行走不便,于是二人乘船返长沙。

8月16日,回到长沙楚怡学校。放下包袱,打开一看,还有两块多钱的剩余。为了纪念这次"游学"活动,两人还特意穿着旅行时的衣服和草鞋,照相留念。这次"游学",毛泽东到过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城乡,步行近千里,历时达月余,写下了许多笔记。

后来,毛泽东还回忆说:一年夏天,"我开始在湖南徒步旅行","没有花1个铜板。农民们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萧子升却"放不下架子,只写对子,不送对子,我帮他听差,只好去送对子。人家拿钱,一块也好,一串也好,我总不争,不受对子只拿钱的我就不要。一共搞得光洋八十多块。"1917年寒假,他到浏阳文家市铁炉冲一带,在学友陈绍休家住了几天。他和农民一起挑水、种菜,并针对当地没有栽树的习惯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栽果树,后人吃果实",劝大家植树,为子孙造福,而且自己动手栽了几棵板栗树。这次,他还到了浏阳西乡土桥炭坡大屋陈章甫家走访。

1918年夏初,他还同蔡和森赴洞庭湖滨部分地区游历。

这些"游学"活动,使他更加了解了民间,了解了群众的疾苦,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认为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是读"无字之书"。

二十八画生与新民学会1918年4月,1个"往后对中国的事情和命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的团体在长沙宣告成立,它就是我国五四时期发起最早、影响最大的进步社团之一--新民学会。青年毛泽东为这个团体的发起、创立并使之发展成为具有纯洁性、严密性和战斗性的革命团体,倾注了大量心血,充分显示了他探求真理的执著精神和出色的组织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