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021

第21章 峥嵘岁月(4)

1915年,随着《新青年》的创办,自辛亥革命后一度死气沉沉的中国思想界又逐渐活跃起来,并掀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在新思潮的推动下,新奇事物不断出现。就在这年秋天,长沙城内的一些学校和城门口,都张贴了一份古典文体、手书刻印的《征友启事》,表示"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内容大意是:愿与有爱国热情的青年联络,愿与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志士为友。启事署名"二十八画生"。

对于这份启事,人们有的赞赏,也有的讥讽,而真正理解它的人却并不多。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马校长,竟然以为这则启事是为了找女学生谈恋爱的,决心追查。他见启事写着"来信由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陈章甫转交",就找到陈章甫和一师校长了解情况,才知道发出启事的是一师一位品学兼优、受到师生称赞的好学生,真名叫毛泽东。因毛泽东三字的繁体字共二十八画,故自称"二十八画生"。

原来,毛泽东在学识卓绝的教师杨昌济等教诲下,开始接受西方一些进步思想的影响,并很快成为《新青年》的热心读者。他视野开阔,非常喜欢交朋友,但择友甚严,认为"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做个奇男子"。他在同学中结交了蔡和森、陈昌、张昆弟、何叔衡等一些志趣相同的朋友,经常聚集在一起研究治学做人的道理,讨论个人和国家的前途等问题。

然而,毛泽东仍觉得自己活动的范围太窄,身边能与之畅谈国事的朋友不多,"友不博,则见不广",必须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求得更多的学问,干一番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事业。但是到哪里去找这些人,又怎么个找法?他想出1个大胆的办法,用征友启事的方式公开征友。

征友启事发出后,毛泽东怀着殷切的期望等待了一些日子,得到了五六个人的响应。他先后约这些应征者会晤,就读书、理想等问题交换看法,从中挑选可与之为友的青年。1915年11月9日,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两年以来,求友之心甚炽,夏假后,乃作一启事,张之各校,应者亦五六人。近日心事稍快惟此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毛泽东在自己周围聚集了一批朋友,其中主要有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陈昌、张昆弟、罗学瓒、萧子、罗章龙等十几个人。

他们多数是第一师范和长沙各中等学校的学生,也有一些是长沙各中小学的青年教师,他们多数来自农村,深知人民痛苦,有着强烈的救国救民愿望。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这是一批"思想上很认真的人,不屑于议论琐事。……我的朋友和我只愿谈论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就是这样一群富有朝气、充满理想、"真心求学,实意做事"的年轻人,逐渐成为组织团体的核心力量。

在以民主与科学为主旨的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满怀改造国家、改造社会的豪情壮志,努力探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

他们经常聚会,就"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的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治学修身、处世为人、人生价值、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等等,无不涉及。从1915年到1917年冬,这样的讨论达百余次之多。在与朋友们的反复讨论中,毛泽东逐渐认识到"有必要建立1个更严密的组织",以"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于是有了组织学会的提议,并立即得到大家的赞同。

从1917年冬起,毛泽东积极参与了学会的筹备工作。他与蔡和森、萧子升等分头深入省立一师、楚怡小学、第一联合中学、修业小学、周南女子中学等学校,暗中物色会员,很快联系了一批进步青年,形成了组织团体的基本队伍。接着,毛泽东和邹鼎丞负责起草学会章程。水到渠成,建立组织的条件成熟了。

1918年4月14日,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趁着星期天,在长沙一些学校就读或任教的萧子升、萧子、陈绍休、罗章龙、毛泽东、邹鼎丞、张昆弟、陈书农、叶光祯、罗学瓒、李维汉等,相约渡江来到坐落在岳麓山下、湘江西岸的蔡和森家中。从围坐在堂屋中的10几位青年那一张张神情严肃而又兴奋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正在议论着非同寻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