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029

第29章 积极的开拓(5)

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方针。在1955年到1956年间,我们党的领导人对于这个问题存在两条对立的思路。毛泽东提出的"多快好省",尽管其理论论证是"辩证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强调反对右倾保守,助长了盲目冒进倾向。周恩来、陈云主张经济建设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刘少奇主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意周恩来、陈云等人的意见,强调在反对保守主义的时候,必须同时反对急躁冒进倾向,并将此精神作为起草八大政治报告的指导思想之一。根据政治局会议精神,周恩来在主持审定"二五"计划的建议草案过程中,将"以多、快、好、省的精神"一语删掉了。随后,党的八大通过了这个指导方针,明确指出:"党中央委员会所建议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速度是积极的,同时又是稳妥可靠的",并说还应当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毛泽东对于1956年上半年开展的反冒进,尽管思想上有保留,但服从了政治局大多数的意见;对于八大的这个精神,他也是同意的,并主持修改了八大的政治报告和审定了周恩来的报告。正因为这样,1956年经济工作中的急躁冒进倾向才顺利地得到了纠正,并使"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综合平衡。这是党中央在反冒进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由陈云作了较为系统的概括。鉴于1956年初基本建设规模过大,多招收了100万职工,农贷和其他贷款过多,使财政信贷多支出近30亿元,引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全面紧张的教训,周恩来在八大报告中强调"应该使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以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按比例地发展"。同年11月,陈云在关于商业工作的讲话中分析了商品供应紧张的问题,提出"要注意国家建设规模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平衡问题,"认为这虽是"紧张的平衡,""但是,绝不能紧张到使平衡破裂。"到了1957年1月的省市委书记会议上,陈云进一步提出了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以及物资、财政、信贷三大平衡的著名观点。

以上关于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虽还不很成熟,但却在摸索着走自己的路,有的直到今天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生重要影响。

创立两类社会矛盾学说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随后爆发波兰、匈牙利事件(这些事件有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在我国,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虽然基本解决,但人民内部的许多其他矛盾却突出起来了。由于苏共二十大与波匈事件的影响,加上实际工作中存在官僚主义等弊病,在一些地方闹事的情况增多起来了。1956年冬到1957年春,先后大约有10000工人罢工,10000学生罢课。在这样一种国际、国内矛盾迭起的情况下,正确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成为毛泽东着重并反复加以思考的重大课题。毛泽东一方面批评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做法,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另一方面又研究和吸取斯大林的教训,思考如何使社会主义社会沿着民主的方向发展。对于斯大林的错误,我们党先后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进行批评并总结经验。为了把我国建成1个民主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在1956年4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十大关系就是十大矛盾,其中已经包含了后来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许多重要思想。接着,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希望把空气搞得活泼一些。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内阶级关系与主要矛盾的分析,关于工作重点转移以及进一步发扬民主等决定,毛泽东是同意的。在11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国内阶级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对于党内与人民内部的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加以解决。12月4日,毛泽东在致黄炎培的信中写道:"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不过矛盾的性质和阶级社会有所不同罢了。既有矛盾就要求揭露和解决。有两种揭露和解决的方法:一种是对敌(这说的是特务破坏分子)我之间的;一种是对人民内部的(包括党派内部的,党派与党派之间的)。前者是用镇压的方法,后者是用说服的方法,即批评的方法。我们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即是说还没完全解决,表现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还将在1个长时期内存在。另外,还有少数特务分子也将在1个长时间内存在),所有人民应当团结起来。但是人民内部的问题仍将层出不穷,解决的方法,就是从团结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团结这样一种方法。"随后,经毛泽东修改于12月29日发表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正式地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的概念,虽然当时是就国际范围的。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有两类社会矛盾,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1个总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