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028

第28章 积极的开拓(4)

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从现在的认识看,虽然不能说在1956年已找到了一条我们现在理解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路线,但是1956年的探索在许多方面贯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获得了许多好的思路、思想观点和实践经验。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从1955年11月到1956年4月,毛泽东先后对农业问题和工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找了华北九省的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34个部长了解工农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工作。在此期间,刘少奇为准备八大政治报告也听取了中央30多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周恩来等领导人分别参加了这些汇报会。

中央领导人初步的调查研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1956年1月在中央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开始讲的"一穷二白"的形象说法。不仅毛泽东,整个党中央当时考虑问题的思路是,承认落后,不甘落后,改变落后。"一穷二白"的概括,从主导方面看,旨在激励中国人民奋起改变落后面貌的革命精神,强化中华民族为世界多做贡献的赶超意识。(当然,后来对这个问题的宣传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它的主旨精神有了某些改变。)党的八大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指出: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结束,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虽然是对我国政治形势的估量,但实际上是对国情的进一步认识。如果说"一穷二白"是对国情的历史基础的表层概括;那么对主要矛盾的论断,则是对国情的现实关系的动态分析。它揭示了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的内在因素,为确定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使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提供了理论根据。

在1956年前后,党中央确定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是:第一步,用大约3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的时间,打下现代工业化的基础;第二步,用10个五年计划至20个五年计划,即50年至100年的时间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赶上和超过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在1956年前后,我们党在经济建设方针的这样几个基本问题上,有的突破了原来的一些思想框框,有的将一些零散经验开始系统化为规范理论。

工农业关系。在1个较长时期内,我们党把苏联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轻工业的道路作为两条对立的工业化道路来认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靠牺牲轻工业和农业片面追求重工业发展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市场供应一直处于短缺的紧张状态就是苦果之一。一些东欧国家照搬苏联的办法,使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损害。鉴于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训,党中央认为决不能走苏联的老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工农业关系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对工农业问题的调查研究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的思想。在八届二中全会上还提出,又要重工业,又要人民。这个思想后来进一步发展为按农、轻、重的顺序安排国民经济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总方针。

沿海与内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过去斯大林有1个论点,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受这个观点的影响,再加上朝鲜战争还进行,在"一五"期间强调了内地工业、国防工业的比重,影响了工业布局和资金投向。朝鲜战争结束后,经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在1955年底到1956年初,我们党逐步感到国际形势在趋向缓和。苏共二十大也提出了1个新观点,即世界大战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1956年三四月间,毛泽东在听取中央各部门汇报时指出:沿海地区占我国工业的70%,要充分合理利用,不能限制发展。如果说沿海不敢利用,那么东德、捷克就不要建设了。还批评说,有的同志,好像战争就要打来的样子,准备着架子在等待战争,因此,要限制沿海,这样不妥。轻工业70%在沿海,不积极利用,还靠什么来提高生产。与此相联系,还涉及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周恩来在八届二中全会上对这个问题作了透彻的阐述,指出:既然设想可能有1个和平时期,国防工业步子可以放慢,有些生产规模可以缩小。非要下这个决心不可。不能再徘徊歧路,东边走几步又回到西边走。如果算错误,大家一道犯,到时候将功折罪,戴罪立功。实践证明,这是1个符合实际的科学认识,表现了政治家们的高度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