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038

第38章 在"三面红旗"下(7)

谈话进行了将近2个小时,毛主席毫无倦意。最后他说他还要准备明天在会议上的讲话,谈话到此结束。

第二天(1月16日)上午,毛主席作了长篇讲话,主要谈学习问题。他开头就说,任何1个部门,任何1个省委,任何1个军委,特别是报纸,一定要学理论,做理论工作。各个部门、党委和报纸的主要负责人,要经常挤出时间来学习理论,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毛主席说,这次我特意指定吴冷西来参加会议,因为他是党中央机关报的总编辑,他应该了解全面的情况。报纸是新闻纸,对许多事情的反应要快,但勉强求快就会出错。现在《人民日报》反映中央的意见比较快,比较好,但还要进步。有些重大问题自己没有把握,就应多加斟酌,不可草率从事。不仅报纸的重要文章要多加斟酌,中央各部门、各地方党委给中央的文件,应该像中央前年写《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那两篇文章那样认真讨论,认真修改。如果不这样认真,那么你这个部长,你这个省委书记,早晚有一天要垮台。毛主席又说,现在大家都说很忙,为党为国,夜以继日,但是只搞些数字,不搞理论,不搞辞章学,不搞考据学,不搞逻辑学,写出来的东西就是一大堆数字、材料,没有把心思放在理论方面,这种情况很不好。《人民日报》总编辑更要重视理论,不要被日常流水一般的新闻报道淹没了。

历史表明,毛主席批评"反冒进"是错误的,反冒进是对的,根据少奇同志和周总理的思想撰写的《人民日报》1956年6月20日社论也是对的。把南宁会议上毛主席批评《人民日报》社论的讲话,作为历史教训,记录下来,看看毛主席50年代后期起的错误指导思想是如何发轫的,我以为还是有益的。至于他在这次会议期间关于如何办好报纸的意见,无疑是仍然值得我们重视的。

全民大办钢铁1958年开始的工业"大跃进",最具典型性的是全党全民大办钢铁。

毛主席希望加快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我(指薄一波)是在1956年初组织34个部委汇报时就有所察觉的。1956年2月16日,毛主席听重工业部(当时还没有冶金工业部)汇报时,他就主张钢产量每5年翻一番,今后就采用这种"一番加一番的增长法"。

1957年11月初,毛主席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随后并参加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以及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11月18日,毛主席在64个党的会议上发言时,提出了中国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钢产量等方面赶上英国的目标。他说: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十五年,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因为我和波立特、高兰同志谈过两次话,我问过他们国家的情况,他们说,现在英国年产钢二千万吨,再过十五年,可能爬到三千万吨,中国呢?再过十五年,可能是四千万吨,岂不超过英国了吗?12月2日,少奇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向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致祝词时,公开宣布:"在十五年后,苏联在工农业最重要的产品的产量方面可能赶上和超过美国,我们应当争取在同一时间,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从此,在钢铁和其他重要产品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就成为发动"大跃进"、特别是工业"大跃进"的1个重要口号。

1958年2月3日,我向首届人大五次会议作关于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提出1958年钢产量指标为624.8万吨,比1957年实际产量535万吨增长17%。这个指标是对各项生产条件进行综合平衡之后提出来的,也考虑了15年左右赶上英国的目标。这个指标后来就称为1958年钢产量计划的第一本账。

1958年初的南宁会议上,毛主席在部署加快农业发展速度时,也考虑了加快工业发展速度问题。他抓的1个重要题目,就是要求地方工业产值限期超过农业产值。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规定:"各地方的工业产值(包括中央下放的厂矿、原来的地方国营工业和手工业的产值,不包括中央直属厂矿的产值),争取在五年内,或者七年内,或者十年内,超过当地的农业产值。各省市对于这件事要立即着手定计划,今年7月1日以前订出来。主要的任务是使工业认真地为农业服务。大家要切实摸一下工业,做到心中有数。"4月23日,毛主席又写信给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叮嘱他们立即连夜加班,研究本省市自治区到1962年时,地方工业产值能够达到何种程度,做1个表,于5月5日来京参加八大二次会议时带来。这个部署对于后来地方工业"遍地开花"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