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039

第39章 在"三面红旗"下(8)

按照南宁会议关于三本账的部署,地方报来的1958年的钢产量指标,为711万吨。国家经委于4月14日汇总报告党中央,这就是1958年钢产量计划的第二本账。

这以后,钢产量指标长得很快。这同当时大家认为赶英国的时间可以缩短再缩短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同志3月20日向党中央、毛主席的两个报告,特别是有关钢铁工业的报告,提出了可以缩短的见解。

根据毛主席在批评反冒进以来提出的关于要又红又专、虚实并举、"管'实业'的人当了大官、中官、小官,自以为'红'了,钻到里边出不来"等一系列指示,王鹤寿同志于3月初,组织冶金部党组同部分大企业负责人一道,连续"务"了8天的"虚",写出了两份报告:《争取有色金属的飞跃,占领有色金属的全部领域》、《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得更快一些》。后1个报告提出:只要把"红"与炼钢、炼铁结合起来,"从我们自己的教条主义学习方法中解放出来",我国钢铁工业"苦战三年超过八大指标(1050万吨~1200万吨)、10年赶上英国、20年或稍多一点时间赶上美国,是可能的。"报告说:英国现在的钢产量为2200万吨,即使它今后每年增长4%,1967年也只能达到3300万吨。美国现在的钢产量为1.02亿吨,这一生产水平估计在今后许多年不会有大的改变。我国实行大、中、小钢铁厂同时建设,建设时又实行投资包干,完全证明建设速度可以快一倍,投资可以省一倍(半)。在多快好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路线下,只要有具体措施,1962年的钢产量超过1500万吨而争取2000万吨,是可能的。不久前(1月19日在南宁会议上),我们说1962年可以达到1500万吨,是因为"还没有看到建设速度快一倍、投资省一倍(半)这样大的潜力。"如果1962年达到1700万吨到2000万吨,则我国钢铁工业的大小基地,初步在全国铺开了。在全国有了几十个大小基地之后,1967年达到产钢3500-4000万吨,"就不是不能设想,而是比较现实的了,""因为每个5年都会有新厂建设,而原有的几十个基地的生产力也会发展,只要是10年超过英国,再有10年赶上美国也是比较现实的设想。"王鹤寿同志的报告,受到毛主席的高度重视。党中央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写了分量很重的批语。3月22日、25日两天,毛主席在成都会议的讲话中,又三次给予表扬,肯定报告"不但鲜明地指出了冶金工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过去工作中的错误倾向做了尖锐的批判。"毛主席号召其他部门也要像冶金部一样,"坚决克服干部中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位主义的倾向、右倾保守倾向和不问政治、只专不红的倾向。"5月29日,毛主席在政治局第48次扩大会议讲话中,更称王鹤寿同志的报告是"一首抒情诗"。

4月15日,毛主席写了《介绍1个合作社》一文,根据王鹤寿等同志报告中的观点,明确宣布:"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他在送出此文时给少奇、恩来、小平、陈云、乔木、吴冷西各同志写的一封信中还写道:"十年可以赶上英国,再有十年可以赶上美国,说'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赶上英美',是留了五年至七年的余地。'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口号仍不变。"5月5日至23日,八大二次会议开会,提交会议讨论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二本账,是由国家计委汇总、经过中央财经小组讨论的。第二本账的各项指标,都有两个方案,其中:1962年的钢产量指标,第一方案为2500万吨,同1956年八大的建议数(此时称"二五"计划第一本账)1050~1200万吨比较,增加108%~138%;第二方案3000万吨,同1956年八大的建议数比较,增加150%~186%。李富春同志在会上作了《赶上英国,再赶上美国,第二个五年计划是关键》的发言。他说,这次提交大会讨论的"二五"计划第二本账,是以7年赶上英国、15年赶上美国为目标的。王鹤寿同志在大会发言时,论证了第二方案钢产量指标的依据。他说:冶金部再次和各省、市、区研究了钢产量的发展速度后,认为1959年可以达到1200万吨,1962年3000万吨,1967年7000万吨,1972年1.2亿吨。5年可以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