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041

第41章 在"三面红旗"下(10)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和政治局会议的讨论意见,我对《汇报提要》做了重要修改。改后的《汇报提要》提出:1959年我国国民经济将比今年有1个更大的跃进,经过3年苦战,我国可以在钢铁和其他主要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方面将实现水利化,达到"四、五、八"的要求。《汇报提要》改好后,我于6月20日下午报送毛主席。20日晚,中央办公厅将修改后的《汇报提要》铅印出来。21日晚,我就出发到东北去了。

6月22日,毛主席对我的《汇报提要》作了指示:"此件印发军委会议各同志。赶超英国,不是15年,也不是7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只要1959年达到2500万吨,我们就钢的产量上超过英国了。"毛主席在写这条批语的时候,对《提要》的题目也作了修改。我6月20日改好的稿子,题目就叫《汇报提要》。毛主席改用正副两道标题,正题是《两年超过英国》,副题是《国家经委党组向政治局的报告》。

《汇报提要》上,1958年的钢产量预计为1000万吨,那么,后来公开发表的1070万吨这个指标又是怎样提出、怎样确定的呢?据陈云同志1958年8月21日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传达,是6月19日晚上在中南海游泳池确定的。陈云同志说:"6月19号晚上开各大区协作会议以前,主席在北京游泳池召集中央一些同志,王鹤寿也参加了,主席问他:去年是530,今年可不可以翻一番?为什么不能翻一番?王鹤寿说,好吧!布置一下看。第二天他就布置了。所以,是6月19号才决定搞1100。"内部决定1100万吨,后来公开宣布为1070万吨,即以1957年产量535万吨为基数翻一番。外界传说,在游泳池的上述对话,是毛主席跟我进行的,这是误传。如前所述,当晚,我正在加紧修改《汇报提要》,准备交卷后去东北。游泳池的这次聚会,我不在场。

毛主席下"一○七○"的决心,除了他本人出于急于赶上英国的迫切心情以外,还有多方面的影响促成。王鹤寿同志多次提供的钢铁生产顺利发展的材料有影响。我6月17日的汇报、18日的谈话,头脑不冷静,未能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也有影响。但是,有决定性的影响的,还是来自柯庆施同志。他当时是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也是新成立的华东协作区主任,6月中旬来京开协作区主任会议之前,他主持了一次华东协作区会议,规划1959年华东五省市(不含山东)钢的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吨。这五省市煤铁资源很少,1959年就能达到8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其他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不是能够搞得更多吗?我没有参加这几天的协作区主任会议,柯庆施同志在毛主席面前怎样吹的,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可以断定,毛主席受了他的影响。这有毛主席后来多次的谈话为证。例如,1958年11月30日,在武汉召开的政治局常委和协作区主任会议上,毛主席对柯庆施同志说:"你过去干劲冲天,条件没有,"说华东搞600万吨到800万吨,"这几个月我们想了一下,没有那个条件,比如没有煤、铁怎么搞法!"又如:1959年7月23日,毛主席在庐山会议上的讲话,谈到闯"一○七○"这个祸时说:"第1个负责任的是我"。"至于柯老,你那个发明权怎么办(柯回答:我也有责任)?可不可以这样讲:你也有责任。但是,你是不是比我轻一点呀?因为你那只是意识形态。我虽然没有你那个气魄:你(1个协作区)一年要搞8百万吨,我全国只搞一○七○万吨。"毛主席这些话清楚地表明,是柯庆施同志促使他闯下这个乱子。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们,把柯称为"土法炼钢的干将之一"(见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第335页),这不是没有来由的。

1958年6月21日,即毛主席定下"一○七○"的指标两天之后,冶金部向党中央报送的一份《产钢计划》中提到:"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时候,华东区提出争取明年钢的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吨。这是1个极重要的指标,因为根据这一指标,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又将走入1个新的水平。"根据华东区可能达到的指标,我们研究了各大协作区明年及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指标,认为"根据现在的情况看,明年钢的产量可以超过3000万吨,而1962年的生产水平则将可能争取达到八九千万吨以上。"这是第一次提出1959年产钢3000万吨、1962年产钢八九千万吨的指标。22日,毛主席将冶金部的《产钢计划》批发到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务院各部委党组,中央军委会议各同志。从冶金部的这个《产钢计划》,更可以看到华东协作区对钢产量的高指标所起的推进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