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040

第40章 在"三面红旗"下(9)

5月7日,毛主席在大会讲话,再次提出了速度超过苏联的问题。他说,苏联是20年加半年(从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始,到苏德战争爆发),把钢产量从400万吨(1913年的产量)搞到1800万吨。1957年是5100万吨。我看,我们搞到5100万吨,不需要那么多时间。我们的老底子是90万吨(1943年的产量),到1962年,13年间将搞到3000万吨,可能是3500万吨,也许是4000万吨。从1949年算起,可能只要15年就能搞到5100万吨;或者从今年算起,只要7年搞到4000万吨。再加一年,就可能搞到5100万吨。5月18日,毛主席在《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批语中,采纳李富春同志的意见,稍加变通,明确提出:"七年赶上英国,再加八年或者十年赶上美国。"鉴于设想赶上英国的时间在逐步缩短,"二五"计划期末的钢产量指标在逐步提高,5月26日至30日召开的第48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将1958年的钢产量指标改定为800万吨到850万吨。这是1958年钢产量计划的第三本账。

6月5日,王鹤寿同志根据毛主席指示,拟出1958年6月到1960年6月两年内,将钢的年生产能力达到3600万吨水平的规划方案,交给少奇同志。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并批准了这一规划方案。

6月7日,冶金部向党中央报送《一九六二年主要冶金产品生产水平规划》。规划预计,1958年钢产量为820万吨;1962年指标定为6000万吨,比向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二五"计划第二本账中第二方案的指标又提高了一倍。

6月12日,国家经委党组向党中央报告:地方冶金工业的"跃进"指标,已经大大超过"二五"计划第二本账。计划今年兴建小高炉12694座,大部分年内可投入生产,地方铁产量今年可达440万吨,比去年增长7.9倍;兴建转炉220座,电炉43座,地方钢产量今年可达200万吨,比去年增长2.5倍。根据地方冶金工业的飞跃发展,估计明年全国钢铁产量可以比今年预计完成数翻一番。

6月中旬,由国家计委汇总,经中央财经小组讨论后,李富春同志向党中央提出新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要点》估计,1958年钢产量可能达到850万吨到900万吨。《要点》认为,"为了实现第二个五年的指标,1959年有决定的意义,必须争取1959年有1个比1958年更大的跃进,例如工业方面,钢产量超过2000万吨,争取达到2500万吨,超过日本,超过英国。""现在看,以钢铁为主的几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有可能不用3年赶上和超过英国,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有可能3年基本实现。"当时,正值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批判刘伯承等同志在军事院校工作中的所谓"教条主义"。6月17日,毛主席读完《要点》后,批示:件即刻印发军委会议各同志。很好1个文件,值得认真一读,可以大开眼界。这是你们自己的事情。没有现代化工业,哪有现代化国防?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破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经济战线如此,军事战线上也完全应当如此。反对这条路线的人们如果不能说服我们,他们就应该接受这条路线。"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走进死胡同,请问有什么出路呢?6月17日下午3时,政治局在中南海西楼开会,听取我作的关于1958年计划执行情况和1959年设想的汇报。谈到钢铁生产时,我说,预计今年钢产量将达到900万吨,初步安排,明年计划为2000万吨或2000万吨以上。在讨论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一些同志同意我的估计和建议;另一些同志认为今年钢产量不只900万吨,明年的指标还可以更高一点。会议到23日才结束。会议由少奇同志主持,除毛主席缺席外,其他常委同志都参加了。

6月18日晚8时至11时半,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召集中央全体常委和彭真、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廖鲁言、黄克诚、王鹤寿谈话。谈的内容比较广泛。关于钢铁生产,毛主席表示,他赞成提高钢指标。那时,我的脑子也很热,而且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刚就反冒进问题做过检讨,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便坚持,因此,我也同意把钢指标提高。经过研究,1958年的钢产量的预计完成数改为1000万吨,1959年的钢产量指标改为2500万吨。会后就按这个数字重新修改我的《汇报提要》。谈话时,毛主席曾对我说:现在农业已经有了办法了,叫做"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你工业怎么办?我没有多加思索,就回答说:工业就"以钢为纲,带动一切"吧!毛主席说:对,就按这么办。他认为,机械工业也很重要。接着就议论起工业交通各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了,提出机械工业也是纲,电力和铁路是先行。因为,我在修改《汇报提要》时,就写下了这么一段话:"基本建设投资首先保证两个'纲'和两个'先行'部门的需要。两个'纲'就是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两个'先行'部分,就是电力和铁路。纲举目张,其他一切东西都带动起来了。这是工业部署上的战略问题,必须有统一的看法。"7月1日,《人民日报》就闻风发表一篇《以钢为纲》的文章,后来广泛使用的"以钢为纲"、三个"元帅"(钢铁、机械、粮食)、两个"先行"之说,皆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