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生平全纪录
3631200000005

第5章 农民的儿子(5)

与毛顺生迥然不同,文七妹则是1个性情温和、仁慈善良、乐于助人的妇女。

七妹信佛,博爱纯朴,极富同情心,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灾荒年月,她常常背着丈夫,送米给逃荒的穷人。毛顺生要买堂弟菊生的田,七妹同情菊生的苦楚,反对丈夫这样做。到年关时,她又瞒着毛顺生,给菊生家送去白米、腊肉。1904年,毛泽东在关公桥私塾读书时自带午餐。有一次,毛泽东得知1个家庭贫苦的同学没有带饭,就把自己的饭菜分了一部分给他。回家后,毛泽东把情况告诉了母亲,得到了母亲的赞扬。从此,七妹每天就给儿子多带些饭菜。在韶山冲,长时间里流传着文七妹乐善好施、周济穷人的故事。

毛泽东就是生活在这样1个性格迥异的家庭中。父亲暴躁、专制而又自私,母亲温和、善良而又无私。这样1个在思想性格上似乎冰炭不可相容的家庭,却从正反两个方面锻造了少年毛泽东的品格。

对于父亲的暴躁、专制和自私,毛泽东是1个"逆子"。这锻造了他对父亲的"恨"。锻造了他叛逆的性格。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到了13岁的时候,发现了1个利用我父亲所引以为据的经书上面的话来同他进行辩论的好办法。我父亲喜欢责备我不孝和懒惰,我就利用经书里关于长者必须慈善的话来回敬他。针对他指责我懒惰,我反驳说,年长的应该比年轻的干得更多,我父亲年纪比我大两倍多,所以应该多做工作。我还说:等我到他这样年纪的时候,我会比他勤快得多。

我的不满增加了。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不断地发展着。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在我大约13岁的时候,我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当着他们的面争论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一下激怒了我。我回骂了他,接着就离家出走。我母亲追着我想劝我回去。父亲也追上来,边骂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1个池塘边,并且威胁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进水里。在这种情况下,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都提出来了。我父亲坚持要我道歉并磕头认错。我同意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只脚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当我用公开反抗的办法来保卫自己权利的时候,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保持温顺的态度,他只会更多地打骂我。

回想起来,我认为我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来只是自招失败。我越来越恨他,我们建立了一条真正的统一战线来反对他。

毛泽东对父亲最大的"忤逆不孝"是抗婚。14岁时,父亲按照封建陋习,给他娶了1个18岁的媳妇罗氏。但是毛泽东坚决拒绝,一直不承认这桩"婚事"。父亲虽然不满意,但也只是徒呼奈何。

毛泽东对父亲的"叛逆",并不是一般纲常伦理意义上的反叛,而是对父亲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压迫人甚至剥削人的不平等现象、观念的反叛,表现了少年毛泽东对一种平等、美好社会生活的朦胧追求。在少年毛泽东身上,的确有一种非凡气质。这就是带有一定的政治理想色彩。正是这种思想的逻辑发展,使毛泽东一步步走上要立志改造整个旧社会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与堂弟毛泽连谈到此事,说:"旧社会那种私有制,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二叔是堂兄弟,到买二叔那七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全无兄弟之情,什么劝说都听不进去。我后来思考这些事,认清只有彻底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根绝这类事,于是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救穷苦农民的道路。"对母亲的博爱无私,毛泽东又是"孝子"。母亲的高尚风范,像雨露滋润着少年毛泽东的心田,从而在他心灵深处,刻下了对穷苦人深深的同情。母亲对他的这种影响,从当时的家庭关系上可以看出来。毛泽东和母亲、弟弟一起,组成了家庭中的"反对党"。而当他母亲去世的时候,毛泽东对母亲深深的热爱、敬仰之情,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1919年10月5日,七妹不幸因病逝世,终年52岁。此时,毛泽东正在长沙忙于驱张运动。得到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书,毛泽东焦急万分,带着小弟泽覃,日夜兼程赶回韶山。可是,当他赶到上屋场的时候,母亲已经入棺两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