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朝十大奇案
3746200000014

第14章 麻城涂氏杀妻案(14)

迈柱最近得到了一对造型精致的宣德铜炉,当他得知这又是麻城代理县令高仁杰敬献的时,对高仁杰的印象就更好了。签押房内送进了一大叠呈报公文,迈柱一件件地翻了翻,发现高仁杰审案的呈文也夹在其中,于是拿过高仁杰的呈文翻阅起来。按照清代报文的程序,这种涉及数条人命的大案,必须由县、府、省三级核查后,才能呈报到总督衙门,然后由总督用印转呈刑部。而高仁杰的呈文跨过了府、省两级,理应驳回,令他按级呈送,但迈柱一心提拔高仁杰,竟然连程序也不顾了,当即用印并以加急形式送刑部核准,这样汤应求、涂如松等人的被杀被绞就只是个早晚的事了。

发走了呈文后迈柱又给黄州知府蒋嘉年写了一封信,通知他将汤应求拘押待审,至于麻城县令,则委托蒋嘉年在得力的候补人员中选择一名,以免麻城无人治理。迈柱的意思是要通过蒋嘉年的手将高仁杰提拔起来,免得自己遭受非议。但是迈柱怎么也不会想到,蒋知府竟采取了个故意装糊涂的办法,把麻城知县的空缺委派了一个名叫陈鼎的孝廉,而高仁杰仍被送回广济当他的代理县令去了。

新任麻城县县令陈鼎,今年只有28岁,为人秉性公正,敢作敢为,深受蒋嘉年赏识。他来到麻城后不到十天,就接到数十件替汤应求、涂如松鸣冤的状纸。其实,就是没有这些鸣冤状,他也洞悉这内中的冤情。但是定案结论是总督大人亲自批准的,而能够直接作为推翻原案的铁证--举河河滩上的无名尸,又早已被山洪冲走了。在没有查到杨氏下落以前,谁也无法否定这桩大冤狱。陈鼎对此感到十分为难,他知道蒋知府从一大群候补人员中把自己推举上来,就是希望自己能够主持公道,替被诬人洗清冤枉,并且惩治真正的罪人;他也知道高仁杰心狠手辣,又有总督做靠山,要想推翻他断的案,必须拿出足够的证据。所以,尽管下面民声鼎沸,他却始终不动声色,暗中却在调动一切力量,查访杨氏的下落。

这一天,刚过午时,陈鼎料理了一上午公文,有点疲倦,正在后衙书房内休息,忽然被一位老书吏唤醒了。他睁开睡眼问:"有什么事吗?"老书吏把嘴贴近他的耳朵,用十分轻微的声音说:"杨氏有下落了?""啊!"陈鼎一阵狂喜,忙问:"她在哪里?"书办以手示意请他轻声,又徐徐地说:"现在生员杨同范家中。""何以为证?""有人亲来县衙告发。""人在哪里?""就在书房外等候。""请他进来!"书办施了一礼,轻轻地退了出去,不一会儿引着一位年轻的乡下人走了进来。

那位青年人见了陈鼎就要下拜,被陈鼎拦住了,请他坐下详谈,青年人谦让了一下才坐下,说:"小人姓张,名学礼,乃城西南小庄人氏,母亲郭氏靠给人接生度日。我家与生员杨同范紧紧毗邻,今天凌晨,杨秀才的夫人临产,特请我母前去接生,不想婴儿是个横位,十分难产,我母调理了两个时辰,也没有生下来。产妇疼得连声哭叫,我母亲年纪已大,气力不支,就提出需找一位妇人帮助掐腰催产,但一时没有成年妇人在场,产妇实在忍受不住了,喊了一声'三姑救我!'我母不知这位三姑是谁,也帮助呼叫'三姑快来帮忙'。就在这时由里间闯出一位俊俏的妇人来,见我母亲是生人就想回避,但已经来不及了。我母亲当时并未多想,只以救人为重,请这位妇人帮助把婴儿接了下来。再问这位藏在里间的妇人是谁,谁知那妇人突然跪了下去,说:'我就是涂如松的妻子杨氏,在杨秀才家避难,求您千万不要泄露出去。'这时杨秀才也推门进来了,手里拿着五十两银子,硬塞进我母的衣袖里,嘱咐不要声张。我母拿着银子退了出来,回家越想越不对,那杨氏既在杨同范家避难,高仁杰怎么能给涂相公定个杀妻之罪呢?涂相公无罪,汤知县又怎能受贿包庇他?所以让我赶紧来把消息报告给太爷,人命关天,天理良心,不要误杀了无辜,冤屈了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