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图书
37651800000014

第14章 中外奇书(4)

《史记》本无书名。司马迁完成这部巨着后,曾给当时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看后非常钦佩司马迁所取得的成就,遂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但这仅仅表明它是谁的着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着录这部书时也只写了《太史公百三十篇》。

那么“史记”二字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与司马迁同代或后代的一些学者在引用这部着作时,常嫌《太史公百三十篇》这个书名过繁,常简称为“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久而久之,人们就据“太史公记”而省略成“史记”。这种称呼大约是在三国魏以后的事了。

中国史学名着清单

古史类《尚书》《世本》《国语》《战国策》《逸周书》《通鉴外纪》;编年类《春秋》《左传》《竹书纪年》《前汉纪》《后汉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国榷》《明纪》《明通鉴》《明元清系通纪》;纪传类《史记》《通志》《续通志》断代史《汉书》《后汉书》《东观汉记》《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

《同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元史新编》《蒙兀儿史记》《新元史》

《明史》《清史稿》;纪事本来类《绎史》《左传纪事本末》《左传事纬》《通鉴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西夏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实录类《大唐创业起居注》《顺宗实录》《太宗实录》《明实录》《清实录》《东华录》;制度史类《通典》《续通典》《清朝通典》《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

《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志》《春秋会要》《七国考》《秦会要》《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唐会要》《五代会要》《宋会要辑稿》《明会要》《汉官六种》《唐六典》《唐大诏令集》《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元典章》《明会典》《清会典》;学术史类《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汉学师承记》《学案小识》《清儒学案》、《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传记类《列女传》《高僧传》《畴人传》《元朝名臣事略》《碑传集》

《续碑传集》《碑传集补》;地理、方志类《禹贡》《山海经》《水经注》《华阳国志》《大唐西域记》《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字记》《元丰九域志》《诸蕃志》《舆地纪胜》《大元大一统志》《徐霞客游记》《大明志》《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杂史类《越绝书》《吴越春秋》《楚汉春秋》《风俗通义》《十六国春秋》《佛国记》《洛阳伽蓝记》《贞观政要》《三朝北盟会编》《心史》《蒙古源流》《蒙古秘史》《站赤》《长春真人西游记》《国初群雄事略》《明季北略》

《明季南略》《中西纪事》;史评、史论类《史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读通鉴论》《宋论》;史考类《二十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二十二史札记》《元史译文证补》《观堂集林》《古史新证》;金石、甲骨考证类《集古录》《金石录》《愙斋集古录》《古籀拾遗》

〈古籀余论》《三代吉金文存》《金石萃编》《隶释》《隶续》《寰宇访碑录》

《语石》《契文举例》《殷商贞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历史研究法类《中国历史研究法》《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古史辨》;笔记类《梦溪笔谈》《挥尘录》《东京梦华录》《南村辍耕录》《草木子》《日知录》《十驾斋养薪录》;类书、丛书类《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文编类《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元文类》《明经世文编》《清经世文编》;书目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四库提要辩证》《书目答问》《书目答问补正》《丛书集成初编目录》《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中国丛书综录》;袁谱类《历代纪事年表》《历代职官表》《历代帝王年表》《二十史朔闰表》(附表例)《中西回史日历》(附表例)《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中外历史年表》;索引、辞典类《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二十四史传目引得》《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

地方志

地方志古时称方志。唐张铣曾给“方志”二字作了简要的注说:“方志,渭四方物土所记录者。”用现代的话说,地方志是记载各地的建置沿革、山川形势、农田水利、物产田赋、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名胜古迹和名人轶事的一种着作,具有综合性、地区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地方的百科全书。

宋代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学之书”。明代统治者认为“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地方志的评价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

地方志起源很早,军迟在我国周朝便已出现,《周礼》曾多次提到外史“掌四方之志”,“掌道方志,以诏观事”。西晋左思《吴都赋》也有“方志所辨,中州所羡”句。地方志盛行于唐宋。唐太宗李世民曾称赞《括地志》一书“博采方志,得于旧闻”。清代是编修地方志的极盛时期。康熙、雍正、乾隆曾通令全国各级政府每隔60年必须重修地方志一次,这样全国有一统志,省有通志,府有府志,州有州志,县有县志,甚至一些较大的集镇也有志。方志便是所有这些志的通称,它作为“佐治之书”经历代发展完善成为“地方志”。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存地方志8500多种,约11万多卷。唐宪宗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等编修的《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较完整的全国性方志。此志图文并茂,应用统计数字较多,地理性较强,颇有特色,但到南宋已是图亡志存,书也少了几卷。北宋乐史编撰《太平寰宇记》共卸0多卷,以历史上有关人物为主,其他内容记载较少。南宋把地方志定型为郡县志,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印的书质高量多,因此宋版地方志保存较多。如范成大的《吴郡志》、周棕和潜悦友先后编修的《临安志》、沈作宾的《会稽志》等。

古地方志对我国古代科学文化、政治经济发展起过促进作用,它所保存的大量珍贵资料对今天国家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如有关单位编辑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全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中国古今铜矿录》等,大多采用了地方志资料。对编修新地方志也有借鉴价值,它的精华部分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工具书的类别

1.书目:是记录图书名称、作者、卷册、版本的工具书。

2.索引:是将书籍中的内容编为条目排列,或将有关论着篇名标题按类编排,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

3.字典、辞典:是解释字、词的形、声、义及用法的工具书。

4.年鉴:是汇集一年内重要时事文集和统计资料的工具书。

5.手册:是汇集某一方面需要查阅的文献资料的工具书,包括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及一些基本的公式、数据、规律、条例。

6.年表、历表:是按年代顺序用表格形式编制的查考时间或大事的工具书。

7.图录:是用图象表现事物的工具书。

8.政书:是汇编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资料的工具书。

9.类书:是辑录古代群书中各门类或某一门类资料的工具书。

最大的百科全书

明成祖朱棣曾在永乐元年(即公元1403年),命翰林学士解缙等编写一部太类书,第二年就完成初稿,题名《文献大成》。后来又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等为监修,动员了两千多名文人,参加编修、录写、圈点工作,上自先秦,下达明初,共辑入图书七八千种,其中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通经、戏剧、评话、工技、农艺等,几乎无所不包。这部类书永乐六年冬告成,定名为《永乐大典》,全书按韵目分列单字,按单字依次辑入与此字相联系的各项文史纪载共22877卷,外加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

《永乐大典》比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的百科全书早300多年。因此,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大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完全是缮写的,后来又重录正副两本。正本在明朝灭亡时被焚,副本也渐渐散失,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又遭浩劫,至清末仅存64册。解放以来陆续收集到215册。

《康熙字典》

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康熙字典》,是我国当时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部字典对于我们学习古汉语仍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对于这一部字典所收的字数,据有关资料记载,说法不一,有的资料之间,字数相差甚大。《康熙字典》到底收字多少?现将各种资料的不同说法综述如下。

1.收字49030个。这种说法居多。刘叶秋着的《中国字典史略》(中华书局1983年版)说:“《康熙字典》共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该段文字的注释说:“清汪汲撰《字典纪宇》一卷,对于《康熙字典》的字数曾作详细的统计。见《古愚老人消夏录》”。又陆以《冷庐杂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