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图书
37651800000008

第8章 图书的分类及起源(2)

3.《越绝书》、《吴越春秋》、《华阳国志》为方志的鼻祖。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从这几本书的体例和内容更近似方志而言的。认为方志应兼史、地之长。因此,清代方志学家洪亮吉在《澄城县志》序中说:“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越绝书》15卷,为东汉袁康所撰,记述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地方(今浙江和江苏一部分地区)的历史沿革、城市建设、山川、人物、生产情况和风俗习惯等内容,与后世方志的体例、内容很相近。《吴越春秋》全书15卷,为东汉赵烨撰,记吴越二国兴亡始末,今存10卷,前五卷叙吴,起自太伯,迄于夫差,后5卷记越,始于无余,终于勾践。是书只记人物,不载地理及都邑,就方志而论,虽比不上《越绝书》充实和周备,但对后世影响也很大。为此,范文澜认为东汉会稽郡人赵烨着《吴越春秋》,又有无名氏着《越绝书》,两书专记本地掌故,开方志的先例。《华阳国志》,晋常璩撰,全书12卷,附录一卷,记述以巴蜀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地理沿革和历史变迁。对于政治、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记载尤为详尽。也有些学者认为它是方志的前身。对此,谭其骧教授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史”与“志”不同,东汉的《越绝书》、《吴越春秋》以及《华阳国志》,与隋唐以后的地方志不同,是地方史。近来,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方志应当出现于秦汉统一的国家之后,它发端于《地记》。

4.方志多源说。以上几种说法,都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故长期并存,但却互相排斥。现在不少的地方志专家、学者认为,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往往不会突然出现的,而是在相当长时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方志就是由史、书、志、记、录、传、图、经等各种不同体裁的书籍,互相渗透和逐渐融合而来的一种特定体裁的着作。因此,方志并非起自一源,而是起自多源。我国地方志,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各方面吸取源泉而逐步演化而来的。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书

着名学者蔡尚思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书籍有四十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约二十种(用表示)。

1.文学十种:《涛经》。《楚辞》。《李太白诗集》。《杜工部诗集》

。《白香山诗集》。《韩昌黎文集》。《宋元戏曲史》。《水浒》。《红楼梦》

。《鲁迅杂感选集》。

2.史学六种:《左传》。《史记》。《史通》。《徐霞客游记》。

《二十四史札记》,《帝王春秋》。

3.哲学思想方面二十种:《论语》。《墨子》。《孙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论衡》、《金刚经》。《化书》。《李氏焚书》、《续焚书》。《明夷待访录》。《读四书大全说》《四存编》

或《习斋先生言行录》。《太平天国文选》。《天演论》。《清代学术概论》。《孙中山选集》。《五四运动文选》。

4.科学四种:《梦溪笔谈》。《农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春秋末孙武所作,共八十二篇,图九卷。今存本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历来被称为“兵经”,受到国内外的推崇。

《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为战国时齐孱孙膑所作。共八十九篇,图四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省山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该书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吴子》: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四十八篇,今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等六篇,都系后人所托,有英、日、法、俄等译本。

《六韬》:传说为周代吕望(姜大公)所作,后经研究,认定为是战国时的作品,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尉缭子》:传说为战国时尉缭所作,共三十一篇,今存有五卷,共二十四篇: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宫、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夸、踵军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

《司马法》: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占司马兵法,共一百五十篇,今令术仅五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

《太白阴经》:由唐代李簦撰写。共十卷。《四库全书》收录十八卷本,是后人合并的。

《虎钤经》:由宋代许洞撰写,全书二十卷,共一百二十篇,内容主要发探《孙子兵法》和《太白阴经》的观点,前十卷论述实际用兵的问题。

《纪效新书》:亦称《纪效》,由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共十八卷,每篇都各附图说。卷首有《或问篇》作为总序,是一本练兵和作战经验的总结。

《练兵实纪》: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正集九卷、附杂集六卷,此书和《纪效新书》亦称戚氏兵书姐妹篇。

话说《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儿童文化课本。以后仿照《千字文》,先后又编写了《百家姓》、《三字经》——合称“三百千”。经千百年教学实践,在诸多启蒙书中,唯有“三百千”最为普及和最受欢迎。

《千字文》。是南北朝时代周兴嗣编纂的,已有1400多年历史。其编纂经过颇为有趣。据唐·李绰《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命令殷铁石在王羲之的书法中拓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供给诸王临摹。当这一千个字拓出以后,梁武帝又觉得“每字片纸,杂碎无序”,遂命令他的文学侍从周兴嗣,将这一千个字编缀成合辙押韵并有意义的文句。周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可见作者为编写这篇千古绝妙文章,花费了多大的心思!

《千字文》,构思精巧、宛转有致,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以对仗工整,琅琅上口的韵语,叙述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人处事的道理。其知识性与艺术性,确实堪称双绝。

历代着名书法家如怀素、欧阳询、赵佶、赵孟兆页、文徵明等,竞相书写《千字文》,作为习字范本,从而更加提高了它的声名。不仅在国内风行,而且远播域外。在日本、朝鲜等国广为流传,影响甚大。

《千字文》问世以来,历代学者的续编本、改编本、仿写本颇多,如宋·胡寅《叙古千文》,侍其玮《续千文》,葛正剐《重读千文》;元·许衡《稽古千文》;明·周履靖《广易千文》,李登《正字千文》;清·何桂珍《训蒙千字文》,龚聪《续千字文》……层出不穷。同时,各种释音、释义的注解本也应运而生。由于这些注释本种类繁多,内容庞杂,往往使一般读者无所适从,近有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千字文》(李牧华注解)。书末印有赵孟兆页六体千字文字帖。

《古文观止》的含义

《古文观止》是清初吴楚材、吴调侯两人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上起东同,下至明末,其选辑文章222篇。选材广泛,能照顾到各种文章体裁的多方面的艺术风格。“观止”二字出于《左传》:吴国季札在鲁国观乐,见舞《韶箭》,称赞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思是说,这些音乐舞蹈妙极了!其他的不必看了。后因以“观止”称赞所见事物尽善尽美,无以复加,意指《古文观止》这部书所选辑的古代文章都是最好的,其他文章超不过这些文章的水平。

同书异名和同名异书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不少同书异名的,如:《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又名《南华经》;《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古文春秋》;《诗品》又名《诗评》;《喻世明言》

又名《古今小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等。

一些个人诗文集,也有一书多名的,如,《贾谊集》又名《贾长沙集》;《李太白集》又名《李翰林集》;《柳河东集》又名《柳柳州集》、《柳文惠公集》、《柳文》;《文山集》又名《文山先生集》、《文丞相集》、《文信国公集》

等。

还有许多异书同名的,如:南朝梁钟嵘与唐司空图所写的诗文评都叫《诗品》;唐柳宗元和北宋柳开的诗文集都叫《柳河东集》;唐李贺与宋曹彦约的诗文集都叫《昌谷集》;南宋赵闻礼与元杨朝英编选的词曲都叫《阳春白雪》等。

名着心血知多少

事业的成功在于恒心和毅力。古今中外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是契而不舍、呕心沥血,才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着,这里略举中国历史上的典型例子: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5个春秋。

班固写《汉书》花了20余年心血。

王充写《论衡》费了30多年精力。

许慎写《说文解字》花了22年。

玄奘写《大唐西域记》用了17年。

王祯写《农书》熬过15个寒暑。

徐宏祖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

宋物》用了20年精力。

顾炎武写《日知录》花了30年精力。

李汝珍写《镜花缘》历时20年而成。

曹雪芹写《红楼梦》倾注了10年心血。

孔尚任写《桃花扇》前后用了15年。

朱起风写《辞通》费了30年光阴。

当我们在阅读这些前人遗留下来的名着的时候,怎能不为他们所耗费的时间与心血而肃然起敬!让我们学习他们“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坚持不懈,努力学习吧!

我国书籍之最

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我国最早的传统体(记传体)史书是《史记》。

我国最早的断代史书是《汉书》。

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史学评论着作是《史通》。

我国最早的词典是《尔雅》。

我国最早的字典是《说文解字》。

我国最早的诗歌选集是《诗经》。

我国最早的长诗是《离骚》。

我国最早的小说是《搜神记》。

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小说评论着作是《文心雕龙》。

我国最早的医学书是《皇帝素阃》。

我国最早的总结性药物着作是《奉草纲目》。

我国最早的草书是《神农本草经》。

我国最早的植物学书是《南方草本状》。

我国最早的农业专着是《齐民要术》。

古人的“稿酬”

稿费在古代叫作润笔。“以财乞文,俗谓润笔”就是这个意思。“润笔”

一词最早见于《隋书·郑译传》:隋文帝叫李德林起草诏书。高在旁边戏道:“笔干了,”郑译也乘机说道:“不得钱,何以润笔?”后来,人们就把写作文章书域所得的酬劳。包括物与钱,谓之润笔一宋人洪迈《容斋随笔》

云:“史字润笔,自晋代以来有之,至唐始盛”又说:“作文受谢,晋宋以来已有之。”

古代文人所得的润笔费,数目十分可观的,如钱泳《履园丛活》载:

“白乐天为元微之作墓铭,酬以舆马、绫帛,银鞍玉带之类、不可枚举。”皇街为裴度作《福光寺碑》。字数不过三千,裴度赠给他车马丝绸,皇甫嫌少,裴度又酬掰绢九千匹。韩愈为文,必索润笔。刘禹锡《祭韩吏部文》

“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荤金如山”。这虽是形容之辞,有所夸大,但也说明当时稿酬是十分高的。

古来作家们的稿费,就稿酬总收入来说,最高的要算唐朝的李邕了。

《旧唐书》讲,“邕尤长碑颂”,“中朝农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受纳馈遗,以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古人得的稿费也有很微薄的。欧阳修请蔡君漠为其《集古录序目》作字刻石,赠给他的只是鼠须栗尾笔、锕绿笔格、大小龙茶等物。杜甫有《阐斛斯六官未归》诗云:“故人南部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摩倒悬。

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烟。”斛新融为人作碑,稿赞无着,要去江陵索取,所得甚微,致使锅镬无烟。这种情形同旧社会里那些每天苦苦爬格子,所得无几,过着清贫生活的文人作家相去不远了。

给着作者“润笔”的多少,不同的时代各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地位的高下。唐宋两代重诗文,朝廷科举也以诗取士,尤其唐代自太宗以来大多重视文学,爱好诗歌,文人学士很得重视,地位较高。社会上也对作者及诗人厚跟相加,所以“润笔”一般较高。明代则有不同,文入学士的地位空前下降,所以“润笔”也较少。

稿酬古称润格,即润笔的价格,写成文字,公之于众,叫笔榜。南宋时江西裘万顷挂牌卖诗,每首30文。至清朝,索价渐高。俞檄在上海、苏杭一带讲学30多年,晚年家居,求其写文章的人太多,他拟“润格”一则:

余从前作文,不受润笔,后以虚名流播人间,求者无虚日,不得已自定章程:不满1000字者银50两,1000字以上者银100两。诗文能卖钱,后来书法、绘画、篆刻、讲演都能卖钱。郑板桥罢官后卖字面为生,他拟的润格风趣横溢: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

稿费一词出现于中国,大约在辛亥革命以后。在此之前,向报纸投稿,不仅无稿费,还须倒贴“广告费”呢。如:江春霖弹劾类匡力不成被免职,回到上海时,报上那些捧江的诗文,便是一些拥江的作者自掏腰包以广告方式刊于报上的。但也并非一律如此。《申报》创刊号中所登《本报条例》,即有两条:“一、如有骚人韵事,愿以短叶长篇惠教者,如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概不取值;二、如有名言谠论,实有系于国计民生地利水源之类者,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如小民稼穑之苦,附登斯报,则一概不取酬。”这就是说:属于这两类的文字,发表后不需要交“广告费”。

自从报纸有了副刊之后,稿费一词才普遍出现于中国,因为副刊的文稿要作者源源供应,哪有这种呆子肯替你白绞脑汁?记忆所及,当年中国报纸稿费最丰者恐怕要算报界的两位老大哥——《申报》和《新闻报》。在米价仅值5元一担时(那时一担米是老秤150斤),据说《申报》所刊的海外通讯,有的一篇稿费竟达50元,因为撰稿人多是中国留学生,海外生活费用高,所以当时《申报》总经理史量才要特别照顾他们。至于《新闻报》,有叫石三友的曾给严独鹤编的“新园林”投过几篇稿子,其中一篇是首都风筝比赛花絮,700字,稿费竟是大洋5元,而其父在酱园做伙计,一月辛苦,却只有8块钱薪水。

在南京,那时稿费最大的是《朝报》。《朝报》副刊被主笔张慧剑编得不胫而走。张开起稿费单来也够吓人,短短几百字的小文,动辄3块、5块、8块。《朝报》销路大,收入也大。总经理王公手面也很大,只要副刊编得好,稿费再大也不在乎。

其他报纸如《中央日报》、《新民报》等就望尘莫及了。当年稿费收入最多的南京报人是张恨水,自《啼笑姻缘》一书成名后,全国各名牌报纷纷约稿,极盛时期,每月有2000——3000元的收入,真够吓人,但如比之英国文豪萧伯纳,其《游苏见闻》为美国出版商以一个字一先令的稿费购去,那又差得远了。

用鸡蛋做稿酬,不仅在我国,恐怕世界上亦属罕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从重庆迁都南京,蒋介石邀冯玉祥到南京来。冯玉祥想到许多朋友为抗战云集重庆,如今胜利了,不能自己飞走,就要了一条船,同900多名朋友一起乘船回南京。他们所乘的这条船叫《民联》号。冯玉祥在船上办了一份《民联日报》,由他任总编辑,谭平山为编辑,每天1期,共出版6期,每期印200份。凡在《民联日报》上发表的稿件,按篇计算,每篇奉酬鸡蛋两个。

作家马烽、西戎于抗日战争时期完成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首先在《晋绥大众报》连载,稿酬是1000字一升二合米。如按现在市价折合,仅价值0.28元。后来又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之后由重庆大众书店正式出版。由于这本书是当时第一部描写敌后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抗击日本法西斯及其汉奸走狗的长篇小说,很受国统区读者欢迎。大众书店根据大后方的有关法令给了几两黄金作为报酬,交中共中央驻渝办事处,嘱其转交作者。

1947年,党中央东渡黄河到了晋绥解放区,有一位中央负责人见到马烽和西戎,谈了《吕梁英雄传》在重庆出版给了几两黄金报酬的情况,并告知,国共重庆谈判破裂,中共驻渝办事处把几两黄金充作撤离经费用了。两位作家听了《吕梁英雄传》在大后方起的作用及所得稿酬为革命做出了一点贡献后,都感到格外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