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全书
37995000000017

第17章 公孙丑章句下(4)

所以,不轻率地讥讽评价别人,要紧的是在心中戒除一个“傲”字。对待朋友、家人、陌路人、古人都不能过于苛刻,处理事物时更要处处留有余地,看待周围的人时多从好处着眼,只要大是大非不乱,小是小非就不要去深究了。这样天长日久,在你身边必定会形成和谐顺畅的氛围。

十一

[原文]

孟子去齐,宿于昼①。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②,不应,隐几而卧③。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④,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⑤;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⑥,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虑⑦,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注释]

①昼:齐国邑名,在今山东临淄的附近。

②坐而言:赵注云:“客危坐而言留孟子之言也。”危坐,即恭恭敬敬地跪坐。

③隐几而卧:斜倚着几憩息。几是供老年人坐时倚靠的家具,朱熹《集注》云:“隐,凭也。客坐而言,孟子不应而卧也。”

④齐宿:齐通“斋”,斋戒。前一天进行斋戒,称“齐宿”,以示慎重。

⑤鲁缪公:即鲁穆公(缪、穆通),名显,前407-前377年在位。子思:孔子的孙子,名伋。赵注云:“缪公尊礼子思,子思以道不行则欲去,缪公常使贤人往留之,说以方且听子为政,然后子思复留。”

⑥泄柳:据本书《告子下》所述,他是鲁缪公时的贤臣。串详:朱熹《集注》云:“子张之子也。”赵注云:“缪公尊之不如子思,二子常有贤者在缪公之侧,劝而复之!其身乃安也。”

⑦长者:赵注云:“孟子年老,故自称长者。”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过夜。有个人想替齐王挽留孟子,恭坐着进行劝说,孟子不加理会,斜倚着几憩息。那人不高兴地说:“在下提前一天洁净了身心才斗胆进说,先生躺卧着不听,恕我再不敢与您相见了。”

孟子说:“坐下,让我明白地告诉你。过去,鲁穆公如果没有人在子思身边,就不能使子思安心留下;泄柳、申详如果没有人在鲁穆公身边,就不能使自身安心。你为我这个老年人考虑,还及不上鲁穆公对待子思,是你与我这个老年人决绝呢,还是我这个老年人与你决绝呢?”

[延伸阅读]

孟子的意思是说,君主要挽留贤者,必须使贤者安心;反过来,贤者所顾虑的,也是能否用自己的主张影响君主。齐王想挽留孟子,但又不理解孟子,所以孟子要与之决绝。

抛开齐王不论,我们说一说孟子的心态。面对齐王的挽留,面对想替齐王挽留自己的人,依然能够保持平和心态,是十分不易的。

平和是一种心态,谦逊是一种美德。秉持平和的心态和谦逊的美德,自然能妥善地对待世间的人和事,既尊重自己,又尊重他人;既能处高,又能处低。这也是低调做人的另一要义。

要想树立谦逊平和的姿态,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修炼自己:

1.以他人之长比自己之短,尊敬别人,向别人学习,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完善自己。

2.把成绩和荣誉让与别人,克制自己对名利的追逐。那些真正具有谦虚品德的人,总是能够在成功、荣誉面前退避三舍,把功劳归于他人,对名利、金钱、奖励等漠然置之。

3.谦虚之所以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忍”,还在于谦虚的表现有利于人们对自己作出公道而且善意的评价。每个人对自己都会有一定的认识,并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一种自我评价——有的人自我感觉特别好,有些人则十分糟糕。就前者而言,他们总是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有一种十分强的自信,从而总是表现得十分得意,对什么都喜欢发表看法,对任何事情都要插一手,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表现欲。相反,后者则事事看着自己的短处,害怕失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于是表现得十分沮丧,成天耷拉着脑袋,仿佛干错了什么事情似的。其实,这种人往往是缺乏一种“忍”的态度。

十二

[原文]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①:“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②。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③?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④。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⑤。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⑥。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于,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⑦。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⑧。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⑨?”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注释]

①尹士:赵注云:“齐人也。”

②干泽,赵注云:“干,求也;泽,禄也。”

③濡滞:朱熹《集注》云:“迟留也。”

④高子:赵注云:“齐人,孟子弟子。”

⑤庶几:也许、可能。

⑥浩然:朱熹《集注》云:“如水之流不可止也。”又,赵注云:“心浩浩然有归志也。”

⑦举:皆、都。

⑧悻悻:朱熹《集注》云:“怒意也。”见:同“现”。

⑨穷日之力而后宿:赵注云:“极日力而宿,惧其不远者。”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他人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就是不明;知道齐王做不到还要前去,就是求取富贵。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得不到赏识因而离去,却在昼邑留宿三夜才上路,为什么如此迟缓呢?我就看不惯这种做法。”

高子把尹士的话告诉孟子。

孟子说,“尹士哪里会理解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是我所愿意的,得不到赏识因而离去难道是我所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在昼邑留宿三夜才上路,从我内心来说还觉得急促,齐王也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就必定会召回我。我离开了昼邑而齐王没有追寻我,我才毫无留恋地有返回故乡。我虽然这样做,难道会抛下齐王吗?齐王还足以做点好事,齐王若能信用我,不但齐国的民众得以平安,天下的民众都能平安。齐王也许会改变态度,我每天都在盼望。我难道是那种气量狭小的人吗?向君王进谏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气愤愤的神色便表现在脸上。难道离去了非得用尽气力走上一天才留宿吗?”

尹士听说之后说:“我真是小人。”

[延伸阅读]

此章充分表达了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责任感。尹士之所以批评孟子,正是因为他不了解孟子。孟子虽然不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但只要有一线希望,他还是不肯轻易放弃的。

常见有人指责某某人说:他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这是一种很严厉的批评,甚至比骂他游手好闲还要难听!

有时候,做得很好跟做得很糟之间只有一线之隔。一旦我们愿意为自己生命中的问题负责,我们就会看见解决之道,只要做一点小小的调整就可以全盘改观。而解决之道只是改变我们目前所做的某些事。

我该负什么责任?大部分人很少问这个关键问题。相反地,他们自动假设,他们所面临的任何问题,必定都是别人的错。许多人就是从来没想到,他们本身也有错。或者至少,他们应该负一部分责任。这样,我们就永远无法找到问题中真正可以解决的一面——我们自己怕承担责任。一旦去除恐惧,承认自己有时候也应该为生命中行不通的那一部分问题负责时,我们就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