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全书
37995000000036

第36章 离娄章句下(6)

人生于天地之间,其声音各有不同,有的洪亮,有的沙哑,有的尖细,有的粗重,有的薄如金属之音,有的厚重如皮鼓之声,有的清脆如玉珠落盘字正腔圆。有的人身材矮小,声音却非常洪亮,即日常所说的“声如洪钟”;有的人生得高大魁梧,说起话来却细声细气、有气无力。恰到好处地使用声和气,不仅能充分地表达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而且还能使说话生机勃勃,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有人对观声识人的情况加以总结归纳,得出了一些规律:在正式场合中发言或演讲的人,开始时就清喉咙者,多数人是由于紧张或不安。说话时不断清喉咙,是变声调的人,可能还有某种焦虑;有的人清嗓子,则是因为他对问题仍迟疑不决,需要继续考虑。有这种行为的男人比女人多,成人比儿童多。儿童紧张时总是结结巴巴,或吞吞吐吐地说“嗯”、“啊”,也有的总喜欢习惯性地反复说:“你知道……”故意清喉咙则是对别人的警告,表达一种不满的情绪,意思是说如果你再不听话,我可要不客气了。口哨声有时是衡洒或处之泰然的表示,但有的人会以此来虚张声势,掩饰内心的惴惴不安。

三十一

[原文]

曾子居武城①,有越寇②。或曰:“寇至,盍去诸?”

曰:“无寓人于我室③,毁伤其薪木。”寇退④,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

左右曰⑤:“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⑥,寇退则反,殆于不可⑦。”

沈犹行曰⑧:“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⑨,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注释]

①残城:鲁国的城邑名,在今山东肥城西南。孔子的弟子子游曾当过该邑的长官,见《论语·雍也》篇。

②越寇:越灭吴以后,其疆土与鲁相邻接,故能直接入侵鲁国。

③寓:赵注云:“寄也。曾子欲去,戒其守人曰:‘无寄人于我室,恐其仿我薪草树木也。’”

④寇退:下文复云“寇退”,言辞重复,孔广森《经学危言》云:“按两‘寇退’文复,以前十一字皆曾子属武城人语,言无毁伤我薪木,假令寇退则急修我墙屋,我犹反耳。此‘曰’字义如‘曰为改岁’之‘日’,语辞也。”可备一说。译文从通常的说法。

⑤左右:指曾子的弟子。

⑥民望:朱熹《集注》云:“言使民望而效之。”

⑦殆于:恐怕。

⑧沈犹行:名行,赵注云:“曾子弟子也。”

⑨有负刍之祸:赵注云:曾子居住在沈犹氏家中时,“有作乱者曰负刍,来攻沈犹氏。”

[译文]

曾子居住在武城,有越人入侵。有人说:“敌寇来了,何不离开这儿呢?”

曾子说,“只是不要让他人住在我的屋子里,毁坏那些树木。”敌寇退去,曾子便说:“整修我的院墙和屋子,我就要回去了。”敌寇一退走,曾子就回去了。

他身边的门徒们说:“他们对待先生是那样忠诚、恭敬,敌寇来了却为民众做了个带头离去的榜样,敌寇退走了就回去,恐怕不可以吧。”

沈犹行说:“这不是你们所知道的。过去先生住在我那儿,有个叫负刍的作乱,跟随先生的七十个人没有一个介入这件事。”

子思居住在卫国,有齐人入侵。有人说:“敌寇来了,何不离开这儿呢?”子思说:“连我都离开了,国君和谁一起防守呢?”

孟子说:“曾子、子思是一个道理。曾子是老师,是武城人的父亲、兄长;子思是卫国的臣属,身份低微。曾子、子思互换了位置都会这样做。”

[延伸阅读]

孟子在这里讲的是先贤面对选择尽管行为不同,然而所遵循的准则是一致的,其深意是要求人们审时度势,依照自身的身份、处境做出选择。

机遇摆在所有人的面前,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在人生的每一次关键时刻,审慎地运用你的智慧,作最正确的判断,选择属于你的正确方向。同时别忘了随时检视自己选择的角度是否产生偏差,适时地给予调整,千万不能像下面这则故事中背棉花的樵夫一般,只凭一套哲学,无视新的机遇,便欲强渡人生所有的关卡。

从前有两个贫苦的樵夫靠上山砍柴糊口,有一天在山里,他们同时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的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使家人一个月衣食无虑。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有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再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完全无法再背得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着布匹的同伴回家去。

面对机会的来临,人有不同的选择方式。一种人单纯地接受,或保持怀疑的态度,站在一旁观望,要么顽固得如同骡子一样,固执地不肯接受任何新的改变。而有的人则能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变通,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机会,开辟财富道路。许多成功的契机,在起初未必能让每个人都看得到它的雄厚潜力,然而抉择的正确与否,往往便决定了成功与失败的分野。

三十二

[原文]

储子曰①:“王使人瞷夫子②,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注释]

①储子:赵注云:“齐人也。”据本书《告子下》篇,他还担任过齐国的相。《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哙既立章中亦有储子,曾劝说齐宣王伐燕。此人是否就是此处所说的储子,前人的看法不一。

②瞷(jiàn见):窥视、观察。

[译文]

储子说,“大王派人观察夫子,是否真有不同于他人之处。”孟子说:“哪有不同于他人之处呢?连尧、舜都与常人一样。”

[延伸阅读]

孟子的意思是说,圣人也是人,他们的行为与普通人没有很大的区别,只是内在的德行与见识不同常人而已。这些,从外表上是看不出来的。

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是不能单纯地用是非曲直把它说清楚的,或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计较是非高下。只有公堂之上的法官才必须用是与非来评判受审者,为的是还给他自由或剥夺他的自由,那是一种无法回避是非的职业。而在生活中,总希望活得轻松、自在,为什么要像法官那样费尽周折去定是非呢。这无非是争强好胜的心理在作祟,图自己一时的痛快,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对于那些生活上的鸡毛蒜皮之事,即使你对了他错了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结果并不见得是对方承认你聪明,反倒是彼此在心里拉开了一段距离,影响了手足之谊或朋友之间的和睦气氛。

有些人不但在生活上喜欢分出个是非曲直,而且在做学问时,也会犯讥讽古人的错误,总爱给古人们排个先后,评个高下,言谈中口出狂言、不自量力。凡是善于学习的人,对于别人的一点点优势特长都虚心领受,用心揣摩,总要把它学到手,哪可能有狂妄评判指摘的举动呢?

所以,不轻率地讥讽评价别人,要紧的是在心中戒除一个“傲”字。对待朋友、家人、陌路人、古人都不能过于苛刻,处理事物时更要处处留有余地,看待周围的人时多从好处着眼,只要大是大非不乱,小是小非就不要去深究了。这样天长日久,在你身边必定会形成和谐顺畅的氛围。

三十三

[原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①,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②。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③,施从良人之所之④。遍国中无与立谈者⑤,卒之东郭墦间⑥,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⑦,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⑧,而相泣于中庭⑨。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⑩,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注释]

①齐人:朱熹认为,此章“章首当有‘孟子日’字,阙文也。”

②良人:赵注云:“夫也。”《仪礼·士昏礼》郑玄注:“妇人称夫曰良。”

③蚤:同“早”。

④施:赵注云:“施者,邪施而行,不欲使良人觉也。”

⑤国:此指城。

⑥墦间:赵注云:“郭外家间也。”

⑦仰望:仰赖、指望。

⑧讪:朱熹《集注》云:“怨詈也。”

⑨中庭:犹言庭中,即堂阶前。

⑩施施:朱熹《集注》云:“喜悦自得之貌。”

[译文]

齐国人中有户一妻一妾住在一起的人家,她们的丈夫出去就必定吃饱了酒肉才回来。他妻子询问他一同吃喝的人,则说都是有钱有势的。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去就必定吃饱了酒肉才回来,询问他一同吃喝的人,都是有钱有势的,但从没有显赫的人来,我要暗中看看丈夫的行踪。”

早上起来,她悄悄地跟着丈夫出去。满城中没有站下来和他交谈的,结果他去了东郊的墓地,向上坟祭奠的人乞讨剩余的供品,不够,又张望着向其他人乞讨,这就是他吃饱喝足的方法。

他妻子回来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依靠着过一辈子的人,现在却做出这样的事来。”便与他的妾咒骂他们的丈夫,在厅堂相对哭泣。他们的丈夫还不知道,洋洋自得地从外面回来,向自己的妻妾炫耀。

由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富贵腾达的手段,能使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不相对哭泣的,是很少的。

[延伸阅读]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寓言故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孟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抨击当时求取富贵者的行径极其鄙陋,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衣冠楚楚、自我炫耀,而暗中却卑躬屈膝、无所不为,令人感到羞耻。

那么,如何了解一个人的本质呢?

人们在自然而然中都会将自己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对工作的态度上,所以若想认识和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可以从他对工作的态度上进行观察。

一般来说,外向型的人多勇于承担责任,在工作中,没有机会的时候会积极地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有机会的时候会牢牢地把握住机会,他们大多容易获得成功。

内向型的人在面对一件工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该负担的责任、后果等问题,总是担心失败了会怎样,所以时常会表现出犹豫不决的神态。因为顾虑的东西实在太多,行动起来就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最后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

工作失败了,不断地找一些客观的理由和借口为自己开脱,以设法推卸和逃避责任,这种人多半是自私而又爱慕虚荣的,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工作上一出现问题就责怪自己,把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这样的人大多胆小。

失败以后能够实事求是地坦然面对,并且能够仔细、认真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进行归纳和总结,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的人多是真正成熟的人。他们为人处世比较沉着和稳定,具有一定的进取心,经过自己的努力,多半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