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文]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①:‘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②: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③,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④;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⑤。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注释]
①长息:公明高的学生。公明高:曾子的学生。
②恝(jiā):没有忧愁的样子。
③九男二女:《尚书·尧典》和《尚书·逸》篇,分别记载了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为妻子,叫九个儿子尊拜舜为老师的事,又见《史记·五帝本纪》云:“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
④少艾:美好。
⑤热中:朱熹《集注》云:“躁急心热也。”
[译文]
万章问道:“舜到农田里,望着天空哭诉,他为什么要哭诉呢?”
孟子说:“因为怨恨、思慕的感情交织。”
万章说:“从前曾子说过‘父母喜爱自己,高兴而不敢懈怠;父母厌恶自己,忧愁而不敢怨恨。’既然如此,那舜会怨恨吗?”
孟子说:“长息曾问过公明高:‘舜到农田里,这个我已能理解,一面喊着苍天、一面喊着父母,又哭又诉,我就不明白了。’公明高说:‘这个不是你能理解得了的。’公明高认为,孝子之心关于父母对自己的爱恶,是不会这样无动于衷:我尽力耕田,恭敬地完成做儿子的职责就行了,至于父母不爱我,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帝尧派他的九个儿子、两个女儿,还有百官带着牛羊、粮食,到农田里去侍奉舜,天下的士人有许多去归附他,尧帝将整个天下让给舜。他由于没能得到父母的欢心,就如同贫困的人找不到归宿一般。被天下的士人所喜爱,是人们所追求的,却不足以解除舜的忧愁;美貌的女子,是人们所追求的,娶了尧帝的两个女儿,却不足以解除他的忧愁;富有,是人们所追求的,拥有整个天下的财富,却不足以解除他的忧愁;尊贵,是人们所追求的,身为天子那样的尊贵,却不足以解除他的忧愁。为人们所喜爱、美貌的女子、富有和尊贵,没有一样能解除忧愁,唯有得到父母的欢心才能解除忧愁。人在儿童时期,就只知思恋父母;知道爱好美色了,就思慕年轻而又漂亮的人;有了妻室、子女,就思爱妻子儿女;担任了官职就思敬君主,得不到君主信任,内心便感到急切烦躁。最具有大孝的人一辈子思念父母,到了五十岁还在思念父母的,我在大舜身上见到了。”
[延伸阅读]
舜孝顺父母之心,始终如一。
释迦牟尼曾经说过:“假如有人左肩荷父,右肩荷母,行万里路也不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假如有人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和血为墨尽情抒写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能书尽。”
读着这样的佛语,每个人的心灵都会为之深深震撼。世界上最伟大的是父母,最能干的也是父母。尽管如此,父母有些事能为你做,有些事却不能为你做。
父母能给予你生命,但不能替你生活。
父母能教你许多东西,但不能强迫你学习。
父母能指导你如何做人,但不能为你所有的行为负责。
父母能教给你做人的优良品质,但不能确保你成为善良的人。
父母能责备你的过失,但不能保证你因此而成为有道德的人。
父母能告诉你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但不能给你永恒的生命。
父母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但不能替你作出选择。
父母能为你奉献浓浓爱心,但不能强迫你照单全收。
父母能教你如何尊重他人,但不能保证你受人尊重。
父母能告诉你真挚的友谊是什么,但不能替你选择朋友。
父母能对你进行性教育,但不能保持你纯洁。
父母能对你谈人生的真谛,但不能替你赢得声誉。
父母能告诉你毒品的危害,但不能保证你远离它。
父母能告诉你必须为人生确定崇高的目标,但不能替你实现这些目标。
父母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你最美好的东西,但不能给予你前程和事业。
父母能为你做很多,因为父母爱你。但是,你要明白,即使父母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也还是要由你自己做出那些重要决定。为此,作为父母,只求灿烂阳光永远照亮你的人生之路,使你总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二
[原文]
万章问曰:“《诗》云①:‘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②,是以不告也。”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而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揜之。象曰③:‘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④,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⑤。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
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曰:“然则舜伪喜者与?”
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⑥。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⑦,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注释]
①《诗》云二句:引自《诗·齐风·南山》第三章。舜时肯定无此诗句,相传这是首讽刺齐襄公的诗歌。
②怼(duì):怨。
③象: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
④弤(dǐ):舜的雕弓名。
⑤忸怩:惭愧的样子。
⑥校人:池塘管理人员。
⑦洋洋:舒舒服服地摇着尾巴的样子。
[译文]
万章问道:“《诗》中说:‘娶妻应该怎么办?必先得禀告父母。’相信这古训的人,该没有像舜的了。可舜却并不禀告父母就娶了妻,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禀告了父母就娶不成妻子了。男女结合成家,是人类重大的伦理关系;如果舜禀告了(而娶不成妻),就废掉了这种伦理关系,反而引起对父母怨恨,所以不禀告。”
万章又说:“舜不禀告父母就娶妻的道理,我已经听懂了;那么,帝尧嫁女儿给舜却不告诉他父母,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帝尧也知道一告诉对方,就不能把女儿嫁给舜了。”
万章说:“父母叫舜去整修谷仓,抽去了梯子,父亲瞽瞍放火焚烧谷仓;要他去淘井,瞽瞍一出井就堵塞了井口。舜的弟弟象说:‘设法除掉大哥都是我的功劳。牛羊给父母,粮仓给父母,盾和戈归我,琴归我,雕漆的弓归我,两个嫂嫂让她们伺候我。’象走进舜的屋子,舜坐在床上弹琴。象只好撒谎说:‘我想你想得好苦啊!’神色惭愧。舜说:‘我想着那些臣民,你就协助我管理他们吧!’我不明白,舜难道不知道象要杀害自己吗?”
孟子说:“怎么会不知道呢?象忧愁他也忧愁,象高兴他也高兴。”
万章说:“那么,舜是假装高兴吗?”
孟子说:“不。从前有人送了条活鱼给子产,子产叫管池沼的人放它到池中养着,管池沼的人把鱼煮着吃了,却向子产汇报说:‘刚放掉它时游得不太灵活,过了一会,就自在地摇头摆尾快速游入深水,悠然地游得无影无踪了。’子产说:‘它到应去的地方了,它到应去的地方了!’管池沼的人出来后对人家说:‘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鱼煮吃下肚里了,他却说,鱼儿到了它应去的地方,鱼儿到了它应去的地方。’所以一个至诚君子,别人能用合乎情理的方法去欺骗他,却不能用不合大道理的诈骗手段去蒙骗他。象用喜爱兄长的做法见舜,所以舜真诚地相信而感到高兴,怎么能说是假装的呢?”
[延伸阅读]
骗子有术,也有限。
有术就能使人受骗,不仅使普通人受骗,就是有德有才的君子,像郑国贤宰相子产那样的聪明人,也照样能受骗。只不过这得有个条件,就是你得把谎话说圆,说得合乎情理,就像那个“校人”那样,把鱼开始怎么样,接着又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说得来非常生动细致,活灵活现,难怪子产要上当,要相信他了。这里面还有一层微妙的原因在于,越是君子,其实越容易受骗。因为君子总是以君子之腹度人,凡事不大容易把人往坏处想,结果往往上骗子的当。倒是真正的小人,以小人之心度人,把人往坏处想,往往不容易被欺瞒过去。所以,说君子也难免受骗,这原本就不是什么奇怪的问题。
当然,还是那句话,要让君子上当受骗,得有合乎情理的说法,否则,还是容易被识破的。这就是骗亦有限的话题了。
在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即使你是君子,是不是也应该保持戒心,多一分警惕,从而避免少上当呢?
三
[原文]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
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①,放驩兜于崇山②,杀三苗于三危③,殛鲧于羽山④,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⑤。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
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注释]
①共工:水官名。幽州:指北方边远地区。
②驩兜:即尧的儿子丹朱。崇山:指南方的边远之地。
③三苗:古国名。《山海经·海外南经》郭璞注云:“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三危:指西方的边远之地。
④鲧(ɡǔn):禹的父亲,相传他因治水无功而获罪。羽山:此指东方的边远之地。
⑤有庳(bì):地名,旧说在今河南道县之北。
[译文]
万章问道:“象每天把杀害舜作为事务,舜被拥立为天子后只是将他流放,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实际是舜封了土地给他做诸侯,但是也有人说是流放他。”
万章说:“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国君流放到三危,把鲧流放到羽山,惩处了这四个罪犯后,天下的人都悦服,因为是惩罚了不仁的缘故。象极其不仁,却把他封在有庳国,有庳的人有什么过错?受这恶人的统治,一个仁爱的人就应该是这样吗?对别人就办他的罪,对弟弟就封他的侯?”
孟子说:“仁人对于弟弟,不存愤怒,不留怨恨,就只知亲爱他罢了,亲近他,是希望他有地位,爱护他,是希望他有财富。把他封在有庳为诸侯,这正是为了要使他有财富、有地位。如果一个人自己做了天子,弟弟是一个平民,这能说是亲爱他吗?”
万章又说:“请问,有人说是流放,这是怎么说的呢?”
孟子说:“象不能在他的封国里有所作为,天子派遣官吏去帮他治理国家,缴纳他的贡税,从这个角度来讲,所以有人说是流放。采取了这些措施,象怎么能暴虐他的百姓呢?即使如此,舜希望常常见到他,所以象不断地来朝见。《书》中记载说:‘不等到朝贡,就因政务接见有庳国的君长’,就是指这件事而言。”
[延伸阅读]
此章是说,舜做了天子之后,不因为象是自己的弟弟而废弃原则,也不因为要坚持原则而废弃了兄弟情义。
在日常生活中,同事朋友间难免有矛盾,有争执,家庭中夫妻争吵、兄弟反目、婆媳失和等也不鲜见。如果事后大家平心对待和互相理解,或者事前能多一分包容,多一分忍让,这类不愉快的事情是不会经常发生或者本身就可以避免。反之,非但抚平不了心中的伤痕,而且只能将伤害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生活中学会包容,你就能明白这样的道理:
智者能容。越是睿智的人,越是胸怀宽广,大度能容。因为他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看得深、想得开、放得下。也因为他深知:“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仁者能容。富有仕爱精神的人,也必是包容的人。他心存恕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苛求于人。所以,与刻薄多忌的人相比,包容的人必多人缘、多快乐,自然也就多长寿了。
包容就是忘却。人人都有痛苦,都有伤疤,动辄去揭,便添新创,旧痕新伤更难以愈合。忘记昨日的是非,忘记爱人曾经有过的一段浪漫,忘记别人先前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时间是良好的止痛剂。放眼明天,来日方长,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