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全书
37995000000006

第6章 梁惠王章句下(2)

[原文]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②:‘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③,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④,民乃作慝⑤。方命虐民⑥,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⑦:‘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⑧。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注释]

①雪宫:齐国离宫名。赵注云:“离宫之名也,宫中有苑囿台池之饰、禽兽之饶。王自多有此乐,故问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②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杵臼。晏子:齐国大臣,名婴,字平仲。齐景公时贤相。

③转附、朝儛:都是山名,在山东省内。

④睊睊(juàn):侧目而视的样子。

⑤慝(tè):悖逆暴乱。

⑥方命:方,同“放”。命,王命。

⑦大师:即太师,乐官。

⑧《徵招》、《角招》:叫太师所作的乐曲名。一说皆是调名。徵(zhǐ),古时五音:宫、商、角、徵、羽。

[译文]

齐宣王在自己的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德的人也有这样的享乐吗?”

孟子答道:“有。人们得不到这样的享乐,就会抱怨他们的君主。当然,因得不到这种享乐便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可是作为民众的君主却不与民众一同分享这种快乐,也是不对的。君主以民众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民众也以君主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君主以民众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民众也以君主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做到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心,是决不会有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婴:‘我打算到转附和朝儛两座名山游览一番,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走,直达琅邪邑,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和古代圣王的巡游相比拟呢?’”

“晏婴答道:‘问得好呀!天子前往诸侯国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所拥有的疆土。诸侯朝见天子叫做述职,述职就是报告诸侯所担负职守的情况。上述没有不和政事有关的。春季视察耕种,补助农具、种子不足的农户;秋季视察收获,救济劳力、口粮不够的农户。’夏朝时的谚语说:‘我王不巡游,我们怎能有养息?我王不视察,我们哪会获补助?大王的巡游视察,足以让诸侯效法。’现在不是这样,国君出游兴师动众,就要向下面筹粮,饥饿的人们得不到食物,劳苦的人们得不到息养。民众侧目而视、怨声载道,民众就会被迫作恶了。这样放弃先王的教导,虐害百姓,豪饮暴食像流水似地没完没了。这种流连荒亡的行为,不能不使诸侯为之忧愁。什么叫流连荒亡呢?顺流而下放舟游乐不知返回叫做流,逆流而上挽舟游乐不知返回叫做连,没有厌倦地打猎叫做荒,没有节制地酗酒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现在就看大王选择哪一种做法了。”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很高兴,在都城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自己到郊外住下,行惠政,打开仓库拿了粮食补助贫困百姓,又把乐官召来说:‘替我创作君臣共乐的乐曲吧!’这歌曲就是《徵招》、《角招》。那歌辞中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正是热爱国君呢。’”

[延伸阅读]

正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不仅说到了乐,同时还说到了忧,直接体现了更为完整地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这让我不由得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句传诵千古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正是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中引申过来的吗?

不同的是,比之孟子式的与民同乐同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注入了更为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和使命感。与此同时,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因此,人们才能够更为激动人心地传诵它。

直到今天,当我们想到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牺牲的原因时,同样会想到这两句话。追根溯源,这还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影响着我们的认识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同样会回到孟子的“仁政”上来。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①?”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何得闻与?”

对曰:“昔得文王之治岐也②,耕者九一③,仕者世禄④,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⑤。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⑥。哀此茕独!’”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⑦,《诗》云:‘乃积乃仓⑧,乃裹糇粮,于橐于囊⑨。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⑩,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11),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12),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13)。’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注释]

①明堂:在鲁国境内泰山下,原是周天子东巡狩时接受诸侯朝见的处所,这时已被齐国侵占。汉朝时遗址还存在。已:止。

②岐:周的旧国,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③耕者九一:公家征收了农民九分之一的农业税。

④仕者世禄:在朝任大夫以上官职的人,他们的子孙可以世代承袭其俸禄。

⑤不孥(nú):不株连罪人的妻子和儿女。孥字名词作动词用。

⑥《诗》云:引自《诗·小雅·正月》。哿(ɡě):可。

⑦公刘:传说是后稷的曾孙,周代创业便是从他开始。

⑧《诗》云:引自《诗·大雅·公刘》,这是歌颂周族祖先之一的公刘功绩的诗篇。仓:名词动用,把粮积蓄仓中。

⑨橐、囊:概指装东西的器具。原是指口袋。

⑩干戈戚扬:都是武器名。干,即盾。戚,大斧。扬,钺,板斧形状而较大。

(11)大王:大,同“太”。公刘九世孙,号称古公亶父。

(12)《诗》:引自《大雅·绵》篇。是颂扬周族兴起业绩的诗歌。来朝走马:避狄人之难。

(13)姜女:古公亶父的妃子,名太姜。胥:视察。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道:“人们都向我进言说拆毁明堂,是拆毁它呢,还是不拆呢?”

孟子答道:“明堂是先代君王接见诸侯、发布政令的殿堂。如果大王打算施行王政,就不要拆毁它。”

齐宣王说:“能把施行王政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以前文王治理岐时,对耕田的人只抽九分之一的农业税;大夫以上的朝官俸禄可以子孙世代承袭;关隘和市场只稽查防止坏人,并不征税;在湖泊池塘中捕鱼捞虾没有禁令;对犯罪的人处罪不连及妻子和儿女。年老失去妻子的人叫做鳏夫,年老而死了丈夫的叫做寡妇,年迈而没有子女家室的叫做独老,年幼而没有父亲的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世间最无依无靠的穷苦人,文王施行仁政,必定把这四种人作为优先抚恤的对象。《诗·小雅·正月》里说:‘过得称心如意的是那富人,可怜无依无靠的人还是孤寡。’”

齐宣王说:“说得真好啊!”

孟子说:“大王认为王政好,您为什么不去做呢?”

齐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贪爱财货。”

孟子答道:“这不要紧嘛,从前公刘也贪爱财货,《诗·大雅·公刘》篇说:‘收拾谷物积满仓,包裹干粮装满囊,安抚百姓国运昌,备好干戈与戚扬,这才动身上前方。’因此,留在后方的人仓里有谷物,出征前方的人袋里有干粮,这才率领队伍出发。大王如果是贪爱财货,能与百姓共同享用,对于实行王政又有什么影响呢?”

齐宣王又说:“我还有个毛病,我贪好女色。”

孟子答道:“以前的周太王古公亶父也好女色,宠爱他的妃子太姜。《诗·大雅·绵》里说:‘古公亶父为立家,一大清早跨骏马。沿着西方河边走,一直来到岐山下。带着妃子姜氏女,一心视察好安家。’那时,内室没有闺怨无偶的女子,外边没有单身无妻的男子。大王如果是喜好女色,也能想到百姓在这方面的需求,对于实行王政又有什么影响呢?”

[延伸阅读]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仁政,言必称文、武、周公。因此,孟子向齐宣王介绍王道政治时也是以文王治理岐山的政策为依据。孟子话虽不长,但包含的内容却是很广,牵涉到农业税收、官吏制度、商业政策、渔业开放、刑法制度等等,其中尤以社会福利问题最为重点。

孟子认为,要想治国、平天下,就不可不重视社会福利事业。由古思今,在当下社会,敬老院、孤儿院等应大大加强,养老保险、人身保险等等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当然,要不要再开个婚姻介绍所,甚至是老年婚姻介绍所,这样的事就不是孟老夫子能想象的了。

当齐宣王听到孟子描绘出周文王的仁政图景时,他不由得脱口而出,赞扬孟子所说是“善哉言呼”。然而,有意思的是,当孟子自以为抓住了时机问齐宣王为什么不向周文王学习施行仁政时,齐宣王竟然又一次找出遁词来,从上一次孟子劝他采取和平共处外交政策时的“寡人好勇”上升到说“寡人好货”,乃至于“寡人好色”来了,大有自甘堕落之态。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我贪财好色!我就是这么不成器,你难道还要我实行你那高深廉洁的王道或仁政吗?”殊不知孟子就是孟子,莫说你贪财好色,你就是说你“妤杀”,是杀人狂,他也会告诉你说,喜欢杀人不要紧,只要你杀的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周武王不就逼杀了殷纣王吗?所以,针对齐宣王说自己“好货”、“好色”的问题,孟子又展开了谈天说地,同样找出了史证,说周朝的始祖公就“好货”,而文王的祖父古公宣父就“好色”。当然,最关键的两句话依然是:“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与王何有?”、“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与王何有?”一言以蔽之,还是“与民同乐”的思想,或者准确一点说是“与民同欲”。在孟子的心目中,只要你是能够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的国君,做什么都是不会错的!

我们应该知道:作为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之一的“亚圣”,孟子奉行的是中庸之道,是根本不会走上极端的。他之所以退让,如此纵容齐宣王,任齐宣王说什么他都顺水推舟,打蛇随棍上,其实是欲擒故纵,使齐宣王没有退路,难以遁出王道政治的“彀中”。其用心良苦,实在值得我们细心体会,而不要捡了半句就开跑,片面的依据孟子曾经说过贪财好色没有关系,便放纵自己成为拈花惹草的好色之徒和唯利是图的贪财小人。

[原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①,则冻馁其妻子②,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③,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④。”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释]

①比(bì):及,到。反:同“返”。

②馁(něi):饥饿。

③士师:狱官。其属有乡士、遂士之官。

④已:罢去。罢免。

[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您的某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看而自己出游楚国,等他回来时,假如他的妻子儿女在挨冻受饿,那么,应该怎么对待他那个朋友呢?”

齐宣王说:“与此人断绝交情。”

孟子问道:“监狱官如果不能管理他的属官,那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罢免他。”

孟子再问道:“整个国家假如没有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故意不答,把话题扯到其他事情上去了。

[延伸阅读]

这部分可谓孟子的点睛之笔,“王顾左右而言他”一句,更是生动传神,入木三分。

孟子采用层层推进的论证法,先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干部的行为,再推论到高级领导人的身上。逼的齐宣王无路可退、尴尬不已,也就只剩“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份儿了。

其实让齐宣王出洋相,并不是孟子的本意。只是因为齐宣王老是东推西挡,不肯表态实施仁政,所以孟子激他一激,逼他一逼罢了。如果有可能的话,再迫使他思考如何抓纲治国,做出正确抉择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