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甲午兴国
3856500000025

第25章 始动(中)

张佩纶再次前来,标志着北洋与五色旗在某种程度上的默契。李鸿章要养寇自重,保得北洋百年富贵荣华。赵承业底线清晰简单,只要不卖国,只要有好处拿,不介意配合李中堂演演对手戏,可谓各取所需。

北洋这个带有藩镇性质的团体,已经有了自己的意志。身处其时,曾经的历史定性,只能做参照,不能做依照。北洋现在算是助力,而且永远成不了对手,无他,历史局限性而已,这个团体先天便是畸形,是利益与利益的结合,把握不住历史大势。

后世打拼沉浮,赵元首早已学会多看,多听,多思索,不以好恶影响决断,心态功利而现实。只要谨守底线与良知,就算是魔鬼,也可以与之交易。

全球瞩目的清日甲午战争,因为多了莫名其妙的五色旗,顿时显得跌宕起伏,扑朔迷离。

世界各国都在注视着远东,清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不过是两个二三流国家间的血拼,而五色旗则代表着一股神秘的力量,它们的来历,在全球地理大发现已然结束的时代,暂时是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列强坚信,这股势力绝不可能隐藏在民间,突然兴起。那般规模的舰队一旦成军,绝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的保密。这个世界难道还有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探索与发现?

清日两国此刻却无暇去思索这些显得遥远的问题,如何赢下这场战争才是关键,日本要的是东亚的领导权,要的是强国强军的机会。

清国,它要的只是统治权的延续,这个统治仅针对于华夏神州。目的不一样,自然战略战术的部署便不一样。

李鸿章因病请辞,拼凑的鸭绿江防线,漏洞百出,淮系各营打着保存实力的心思,对于战事,聊表心意即可。李鸿章甚至密电刘盛休,聂世成等部,必要时可以退入辽东,庇护于五色旗羽翼之下。

刘坤一还待在南京城磨磨蹭蹭的做着准备,对北方的浑水,实在不想介入。北洋挑撂子,凭什么抓南洋顶杠?光绪和军机处急电频频,刘总督只是回电,需得整理军队,既然督战,带三两支心腹营头,也是题中应有之意,清廷也说不得什么。不过,湘军自左大帅之后,衰败得厉害,还不知得七拼八凑到什么时候。

了解到清朝的意图,赵承业自然也不会客气,三师已接管三十里堡,正在向复州进军,预计五日内可以发起攻击;而原本沿着海岸线前进的一师,则紧急改变策略,准备搭载运输舰直接在安东登陆,防备清军崩溃,日军入境。

军事上要步步紧逼,舆论上也需要占领制高点。国人做事讲究名正言顺,赵承业也不能免俗。

“自始皇以来,皇汉堂堂,几经沉浮,未有沉沦。曩者,蒙元张狂,淮上布衣,兴兵奋怒,诛夷逆暴,尊立朱明。及臻甲申,东虏崛起,下陵上替,号伪清,窃大宝,专制皇汉,威福由己,侮辱至今。尼布楚为始,二百余年,割土丧权,藩国尽失,乾坤颠倒,种种桩桩,人神共愤!但凡志士,痛心疾首,……至此神州惶惶,万民痛哭。盖闻图危以制变,伪清无道,不思进取,孰可忍孰不可忍,是以有前宋遗孤,扶危定难,行非常之事,立非常之功!愿与天下义士,共襄盛举,齐心协力,吊民伐清,复皇汉雄风!”

这份骈文体檄文,出自张佩纶之手,由旅顺发出,通电全国,史称“旅电”或是“业电”。

此时的满清还不是庚子事变后那个摇摇欲坠,大厦将倾的状态。行周武革命的先辈们,此时大多仍在成长与思索;更多人倾向于改良,倾向于圣君出世,倾向于扶保大清。

赵承业注定得不到一呼百应的效果,不过他不在乎,只是借此表明自己的来历及政治立场,争取民心民意。这个死水一塘,阴沉昏暗如古墓般的国家,实在太需要一剂猛药,如电击般将其从沉睡中唤醒。

通电一出,清廷便竭力封锁,可它那四面敞风,八面漏雨的现状,使得这封檄文从各个电报局,各个使馆不停的流传至民间。

煌煌大清,顿时举国骚然,有人拍手称快,有人气急败坏,光绪连发圣旨,将赵承业称之为“逆贼”,而各国政治家与外交家不约而同的认为,远东那个老大帝国,发生了革命

大多数国人对此,昏沉麻木,丝毫不明白前宋赵氏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平日里依旧关注着田间地垄,商铺收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注定这个传承千年的民族,对外界发展,漠不关心。

在野精英,大部分持观望坐视之态,少部分则开始四下勾连问询,更有甚者,打点行装,准备前往辽东实地考察,这些人中间,有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孙文。

这位革命的先行者,后世之国父,在九四年六月间曾至天津上书李鸿章,力陈时政改良,被置之不理,原计划前往檀香山,结果赵承业横空出世,改变了他的安排,也改变了他及中国的命运。蝴蝶效应,显露无疑。

纷纷扰扰之间,辽东、五色旗、前宋赵氏带来的波折,如小小涟漪,荡出几个水圈,在这塘死水中,波及越来越大,越来越广……。

沉睡中的炎黄子孙,是时候醒过来了。

作为炮制檄文的交换,张佩纶成功的完成了老丈人交代的任务,定远舰重新进入船坞,赵承业承诺妥善修复水师四舰,免费!

有了李鸿章的百万两及追赃助饷的几十万两银子打底,赵承业心里踏实不少,一些纸面上的计划开始实施。旅顺有初步的工业基础可资利用,现在缺的只是专业人才,兑换系统的价值立即体现出来。

二十点一个的初级人才,虽说起点低,但这是系统唯一可以兑换活人的选项,既然是人,那就会学习,会自我升级,谁敢断定这些初级人才不能成长为大牛?

樊旭,船舶类工程师;郭磊,机械类工程师;邓扬,地质矿物工程师;王亮,冶金工程师;胡超,化学工程师。

五位初级人才,耗费一百点功勋值,将暂时支撑起赵元首的工业化雄心。他没有将功勋值用尽,留上些防备意外,留上些……毕竟还有个娱乐项目,元首一直念念不忘。美女副官虽然还没吃到,但男人嘛,总是得陇望蜀,吃着碗里,望着锅里。

除此之外,赵承业通过蔡廷干,得到了一份旅美幼童较为详细的名单。这些人也是将来建设发展的绝大助力。经过初步的筛选,赵承业便开始通过张佩纶,准备招揽。

张佩纶抛家弃妻,孤身常住旅顺,每日里除了通过电报与李鸿章往来沟通。闲暇时便缠着赵承业,讨教世界各国的知识,赵承业有求于他,只好收肠刮肚的应付。他当初成绩不堪入目,不过好歹拜后世信息大爆炸所赐,各国情况都还算了解,不时倒卖点私货,对德意志的兴起史,更是推崇备至。

《少年中国说》被张佩纶在“无意”中瞧见,击节而叹,大呼振聋发聩。赵承业趁机兜售“教育强国论”,将后世耳熟能详的教育体系大谈特谈,天朝的教育体制虽然一向受人诟病,但也比清朝科举,先进百千倍。

赵承业中西一体,自强自新的的教育强国论正对其胃口,对勾勒的各级教育制度更是如痴如醉。张佩纶当初贵为清流,思想极是保守。经中法战争,获罪充军后,才幡然醒悟,不过还是信奉“师夷之长以制夷”、“国学为体,西学为用”那一套,自己并没有完整的强国理论,对赵承业某些全盘西化的观点,虽有抵触,但对教育之道却异常重视。

见张佩纶兴趣盎然,赵承业自然打蛇随棍上,长叹道:“欲行教育,需得先生。如今赵某有心无力,手下全是厮杀汉,吃的是赌命饭,若要教书育人,实在难为。”

“赵帅言之有理,武将安邦,文人治国,千古不移之古训。佩纶虽为布衣,江湖之中,尚有不少至交好友,只是赵帅如今……,恐难成行。”张佩纶说得委婉,不过是表明五色旗现在是逆贼,给你卖命,可是要诛九族的。

“无妨,承业这里倒有份名单,这些人流落飘零,不为伪清重视,先生若是有心,且为我寻访一二,感激不尽。”赵承业说完,将自己勾选好的人员名单递过。

张佩纶打开一看,又是赵氏独创的简体字,猫爪狗爬的满满一大篇,上面有唐绍仪、詹天佑、张康仁、钟文耀、唐国强……。

说起这简体字,最先在《少年中国说》上看到,张佩纶颇为不喜,认为赵承业不学无术,践踏圣学。经过一番解释后,虽觉得有失汉字神韵,但对普及学习,确实帮助极大,也就不在纠缠,对赵承业也是刮目相看,此子重视教育,并非大言空空。

名单上没有欧阳庚、蔡绍基、梁敦彦、容揆等人,这些人在清朝混得不错,赵承业又自知之明,自己顶着个反贼的帽子,贸然招揽多半自讨无趣。还不如找那些不如意的,说不定惊喜不断,还赢得个慧眼识珠的美名。

詹天佑此时在中国铁路公司挂个工程师的名头,功劳被占个精光,郁郁不得志;唐绍仪跟着袁世凯被日本人从朝鲜撵回国,这会儿正在九连城喘气;张康仁可是大牛,第一位纽约州律师协会华人会员,并获得开业执照,不过却因为美利坚排华严重,这位律师不但被歧视,就连合法获得的美国国籍都被判为无效,正在清朝驻旧金山领事馆做顾问,混天度日;钟文耀在家待业,唐国强在教书……

看完名单,张佩纶沉吟一会儿道:“这些人,学生大半都认识或闻其名。全为留美幼童出身,境况不佳。赵帅算得人尽其用,学生为此稍尽绵薄,也算成人之美。”

“如此甚好!佩纶先生为国为民,请受承业一拜!”赵承业见张佩纶应允,心花怒发,喜不自胜。

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关于更新,只有一句话,理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