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甲午兴国
3856500000038

第38章 马关,马关!(下)

清朝代表团一行在回到接引寺的途中,人群拥挤,大批日本民众争看大名鼎鼎的清朝王爷,全权大臣奕訢,更有不少浪人武士情绪激动,高声喝骂,几欲冲击恭亲王的车驾,现场一片凌乱。

日本国民对这次和谈普遍持反对意见,认为在陆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与清朝和谈是卖国,是耻辱。当时,拜日本政府对征清第一军现状的封锁,国内的主战气焰依然高涨,声称天皇陛下应有瓜分支那四百余州的决心。

而大本营内伊藤博文及儿玉源太郎等人却清楚的认识到,日本将来的大敌是五色旗赵承业。认为与清国的和谈,若媾和条件失之过苛,并非上策,容易激起清国内部矛盾,使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对满族政权失望,转而支持赵承业,主张与清国在战后应该保持一种“共敌”的关系。

不过,日本终究是个缺乏战略眼光的民族,狭隘局限的民族性决定了伊藤等人的主张得不到大多数文武重臣的支持,就连明治亦认为当前最关键的便是在清国身上获得最大的好处,为日本赢得继续发展壮大的契机,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觉得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付赵承业与其指望与腐朽的清国合作,还不如依靠自己。

恭亲王将今日发生的一切电传回国,便没在理会。精明的鬼子六把握不住日本索要安东岫岩的脉络,权衡半天,觉得即使答应,与大局并无阻碍。只不过,他仍然坚持拿捏姿态,减少和谈损失,坚持认为此时的日本的确没有大开狮子口的本钱。

光绪接到电报,立即至宁寿宫谒见慈禧,议定后答复恭亲王:“日军驻地一事,勿须坚持。既允议和,无不推诚相与,可允必允,无须质当。务将朝廷诚心议和之意,切实讲论,婉与磋磨。奕劻等与各公使面商,均以先索和改条款为要,王叔尚需费心此节。”

奕訢见电报,心头大定,认为明日的和谈,必可借此为凭,争取以舍朝鲜,赔银钱结束此次和谈。可是,随后不久,又收到一封光绪的急电:“营口昨日已失,大军折损甚重,几无可战之兵,奉天有警,祖庙震动。若日方无苛刻之款,当速成和谈,缔结和约。”

这个消息同样被伊藤博文得到,当即大呼:“天佑!天佑!”。

伊藤认为,赵承业的行动无疑会促成清国加快谈判速度,帝国得此良机,当争取更大利益。随即与在马关的众位大本营同僚商议,即刻推迟和谈,动员海军及征清第二军,并成立“征清大总督府”,由参谋总长小松彰仁亲王为大总督,海军军令部部长桦山资纪、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野战卫生长官石黑忠惠,野战监督长官野田豁通等人组成,做出进驻汉城,继续战争的假象。这一系列手段只为对恭亲王进一步施加压力。

在这接二连三,眼花缭乱的消息中,恭亲王审时度势,准确的判断到日本的意图,但却无力应对,国内的情形不允许中断和谈,赵逆与日本人绝对不能合流。

李经方只好作为代表,不停的向日本提出和谈请求,十足十的诚恳迫切。伊藤博文惺惺作态一番后,表示可于二十日重开交涉。

十一月二十日,春帆楼。

“贵国停战之款,本王一律照准。惟愿和局事宜从速开议。”双方少了寒暄问候,一进入会场,便直面主题,恭亲王打定主意要在今日结束谈判。

“本大臣尽心议和之始愿,从未稍减,以期两国和局早定。”伊藤博文脸上波澜不惊,心里早乐开鲜花无数。

两方头头定了基调,日方的要求只字未改。约定从即日起,一个月内为停战期,双方不得于停战期内互为前进。

停战协定迅速达成共识,恭亲王再接再厉:“贵国和款可有详细?”

伊藤博文明白清国急于知道全部条款,便答道:“条款繁琐,不如逐条议商。”

李经方驳斥道:“和约缔结,兹事体大。非阅读全部条款,不足窥其全貌,从而难有分别逐条讨论之便。诚如欧几里德所云:凡事物均由部分组成,若不就其整体而思,亦无从决定其部分。和款各条相互牵连,今不阅读全部条款,如何能逐条表明意见?”

伊藤一时语塞,陆奥立即接口道:“全款示之,自无不可。但需在两日内或将约内各条全行承允,或将某条商酌更改。”

恭亲王玩味一笑,表示接受要求。陆奥随即示意陆井上胜之助和中田歌义将和约底稿呈上。

日本提出的和约底稿,其主要内容为:一、清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二、清国将盛京省永远让与日本国;三、清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三万万两;四、清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更开顺天府、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七处为通商口岸,日本国臣民运进中国各口货物减税,免除厘金,并可在清国制造一切货物。

根据这个约稿,日本将向中国割取大量疆土,勒索巨额赔款,并获得远远超过西方列强在清国的特殊权益,足见其欲望之贪,野心之大!

恭亲王接阅日方提出的和约底稿,稍显愕然,随即愤然。这完全出乎意料,大惊失色,口中连呼:“过份!过苛!”

李经方亦面色血红,青筋毕现,浑身颤抖中竭力控制着情绪,沉声道:“贵国索求兵费过奢,万不能从!奉天为满洲腹地,万不能让!如不将拟索兵费大加删减,并将拟索奉省删去,和局必不能成,两国惟有苦战到底!”

奕訢此时也回过神来,带着当年应对英法两国的气势,带着当初女真满万不可敌的磅礴,恨声道:“闻贵国开仗之时,曾告诫‘与清国开战,所争者朝鲜自主而已,非贪中国之土地也!’如今徒恃—时形势,任情需索,则我国臣民势必尝胆卧薪,力筹报复!此和谈不要也罢!”

伊藤博文不为所动,沉着的道:“恭王须知由战争结果所要求条款,自不能与在通常情况下谈判某事件相提并论。故请明确答复对全部或每条允诺与否。若条款中有希望修改者,亦逐一说明。”

李经方立即将心中酝酿道出:“奉省自不必说,万万不可!贵国所索赔款,既名为兵费,似即指此次用兵之费而言,其迄今所费详细数目,未睹账薄详细,虽非外人所周知,然较所索数目恐不及其小半。且限年赔费,复行计息,更属过重不公,亦难照办。至于通商权利,如准洋商在华造土货,势必尽夺百姓生计,于华商所设工厂所极有妨碍,国家自不能不出力保护。如果以此等利益准予日本,各国皆援一体均沾之例,则华商工厂立即倒闭矣。”

“此次停战,由本大臣力持乃允。尊意欲将奉境全行收回,万作不到,所设各款为我国上下文武熟商,由天皇御允,万无更改!”伊藤博文稍提声量,以示堂堂。

“望恭王能深切考虑现在形势,即日本从未败,清国从未胜!至于五色旗,大敌是你非我!若不幸谈判破裂,我国即刻可与赵氏合盟,如此,贵国国祚安危恐不忍言。如再进一步,谈判一旦破裂,恭王离开此地,能否再安然出入北京城门,亦不能保证。此岂吾人尚可悠悠迁延会商时日之期乎?”

陆奥亦是面露凶光,开始采取之前便商议好的应对方式,与其在空洞的理论上和清国人叠叠不休,还不如实行外交讹诈,威胁恐吓,以清国人求和的意图事实逼其就范。

恭亲王在伊藤等人的气势下,不敢直言抗辩,沉默低头,国力日艰,即使没有五色旗,清国也是败无可败,日方自然有强势之理由。何况如今维护社稷乃头等要事,日本人实在太善于把握机会。

李经方虽为李鸿章之子,但北洋与赵承业之间的默契,却不深悉,无法借势而为,此刻切身体会到“弱国无外交”的卑怯。

“贵国条款实在苛刻,若无删减,和谈破裂亦是无可奈何。”恭亲王思索一阵,决定以退为进,毕竟日本人想要好处,五色旗现在肯定给不了,能给的惟有朝廷。

伊藤博文冷哼一声,立即起身,一众随员心领神会,纷纷效仿,准备退会。清国一方冷眼旁观,并无表示。伊藤等人也不示弱,径直离开,陆奥缀于后,回头道:“本大臣正式宣布,日清和谈正式结……”

“且慢!”恭亲王低吼一声,饱含不甘:“容本王禀于国内,在做定夺!”

已经出门的伊藤闻言,悄悄呼出老大一口长气,清国人妥协了。

恭亲王等退出会议,立即电告国内,光绪接到电报嗔目结舌,急忙召集军机商议。诸位军机意见相同,便是奉省不可弃,赔款可行商,总之,对和谈仍求速成。慈禧亦发电征求李鸿章意见,李鸿章早料日本所欲甚重,但还未想到苛酷到如此程度,踌躇间表示应交由廷议,建议将和约条款告于英、俄、法三公使,以期干涉。私下里,又将此事发电旅顺。

军机处彻夜商讨,最终决定若日本将赔款降于一万万两,割地可由台湾换奉省,其余各款细节稍改,便行和约缔结,光绪与慈禧亦准此议。

恭亲王漏液接到电报,喟然长叹,朝廷对和局简直不惜代价,如此条款,远胜当初与英法之间和约,这卖国贼的骂名将伴随一生,洗脱不去了,最为可怕的是,恐怕朝廷从此将失天下人心民望。

清朝求助于列强,日本当天便得到了情报。伊藤根据各国反应,确定最终意见:坚持要割地,但为避免刺激俄国,可答应台湾加澎湖换奉省;将赔款底线定于一万万五千万两,缓和某些列强的不满情绪。

翌日,两方重聚春帆楼。

这次会谈的时间很长,直到下午七点半才结束,整整谈了八个半小时。恭亲王放下颜面,不惜再三恳求,只为删减条款。但日本掌握了清国的来往密电,丝毫不肯相让,只在个别细节上做了一些改动。

自到马关以来,奕訢从未像今日这样费尽唇舌,他知道朝廷和谈之心坚定,日本坚持决议也是强硬。所以,当达成割地共识后,对赔款一事,恭亲王竟向伊藤哀求,以少许减额,赠作回国的旅费。此种举动,从他的地位来说,可谓卑颜屈膝,但出于争得一分是一分的想法,最终将赔款定为一万万两千万两,算得上稍许让步。

最终,清日两国定于十一月二十二日上午十时签约。

臭名昭著的《马关条约》在赵承业的强势干扰下,依靠历史的惯性与煌煌大清的尿性,最终还是登上了历史舞台。

吃个饭回来,在离家五百米的距离堵了一个小时,真的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