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甲午兴国
3856500000039

第39章 应对(上)

在清日两国开始讨论和约,李鸿章将日本要求电传旅顺时,赵承业已经和德国人达成了一些初步意向,集中在军备技术方面。德国人对五色旗陆军的构架,尤其是军备武器非常感兴趣,决定回去后,派遣一个更为专业的团体来旅顺,以便交流评估,促使威廉皇帝下订单购买,并提出希望下一次能够参观五色旗的海军舰艇。

出售一些陆军武器换取资金,对于赵承业来说,并非不可接受,这些武器装备虽然先进,但并不具备压倒性优势,德国人买再多,陆军再强,只要大海上不能打破英国人的封锁,一切都是枉然。至于军舰,除了两艘战巡属于非卖品,重巡轻巡在赵承业看来,也并不领先时代太多。当然,运输舰也是不卖的,但估计德国佬也不会注意非战斗舰艇。

送走德国人,云集在旅顺的各国团体就算烟消云散一空。英国人在清日开始和谈时,便已离开,伯克莱尔很委婉的表示,大英帝国会在不远的将来,与赵承业展开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言下之意,算是认可了五色旗的战力,英国已将赵承业作为抗衡俄国的备胎。

对于李鸿章送来的消息,赵承业应付完洋大人们,心中顿时泛起一股无力感,自来到这个时代两月有余,他算得上竭尽全力,但依然无法阻止历史的发生。他预判过清朝为对付自己,会选择与日本和谈,集中力量。可未曾想到日本人在没有攻占辽东、攻占威海、全歼北洋水师、进军台湾的巨大军事优势下,依然有如此惊人的要求,而更没想到清朝委曲求全,竟然会全盘答应,真算得上丧心病狂了!

虽然在这场风潮中,赵承业捞足了民心,积累了政治声望。清政府连底裤都被拔了下来,最后一点遮羞布都没有了,可谓颜面尽失,但最终吃亏的还是老百姓。还没有转变为枭雄的赵承业,内心中也是有那么点愧疚感的。觉得清朝之所以迫不及待的求和,是否与自己太过强势有关?也许,当初便不应该高调反清,应该于朝鲜登陆,死命阻击日军,斩断日本人的野心,才能彻底改变甲午的局面吧?

带着这般的思考,赵承业乘坐海天舰,前往安东,准备慰问苦战过后的近卫第一师官兵,并与各部淮军见见面。

安东义州两场攻防战,007给出了60点功勋值,包括对日军杀伤及占有安东等地的奖励。但这也是五色旗来到这个时代,受损最为严重的一次,第一师拢共伤亡千余人。让赵承业疼得揪心,这些士兵可是系统原配,战力、素养、纪律、忠诚无不是上上之选!

钟定国已经打报告,要求补充兵员。可陆军并未扩军,根本没有后备兵员,系统也没有兑换士兵的选项。旅顺倒是收押着数千清军俘虏,正在参与由阎世开主导的修路工程。对于这些人,除少数原毅军兵勇外,几乎全为逃兵,战斗意志极为薄弱,陆军坚决抵制在这些俘虏中拣选编补。倒是滞留安东,庇佑于第一师羽翼下的清军聂士成、马玉昆部有不少敢战兵卒,素质不错,赵承业有兼并两部的意图。

五色旗陆军既要在辽东保持对清朝的压迫,又要在鸭绿江地区形成对日本的威慑,还要固守金州旅顺,力量已经使用到极限。为解决这种两头临战的态势,参谋本部建议在入冬前,首先攻击营口,击溃聚集的清军,然后抽调部队,加强于第一师,以优势兵力,趁山县有朋孤立无援之时,对征清第一军予以歼灭,赢得一个冬季的喘息。

赵承业只是批准了进攻营口,因为清军是战斗力只有五的渣渣,打起来不费劲,不会有太大的意外,也不会有太大的损耗,而且营口之兵多为北洋淮系,张佩纶用身家性命保证,这些军队绝不会拼死力战。

至于猬集九连城的日军,赵元首另有打算,明显不具备继续作战能力的山县,在近卫第一师的严防死守下,已无威胁。但留下这支虚弱无力的征清第一军将是今后与日本人讨价还价的筹码。

说到底,赵承业声势虽强,却一直受限于资金困窘,无法发展。一直在处心积虑的营造条件,为争取资金而努力,别人都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对赵承业来说,战争却是赢得第一桶金的手段。

张佩纶此次也跟随到来,这位清流先生,自从得知和谈条件,一直苦闷悲愤,平时言谈中,一改不言清廷过失的态度,变得颇有怨言,在赵承业看来,是可以争取的革命对象。

在安东的淮系将领,眼见赵承业与张佩纶联袂而至,纷纷放下担忧,看来北洋与五色旗之间果然有默契。自从见识了五色旗军的战力,大家都不愿意将来与之对阵沙场,柿子还拣软的捏呢,何况开仗?

可当听闻朝廷与日本和谈,这些提督总兵们又觉得不公,大家打生打死一番,好容易从朝鲜挣扎出来,眼见有了五色旗的助拳,战局有所转机,正盘算着是不是也趁机捞点军功,将功赎罪,这朝廷竟然要议和,皇帝和衮衮诸公真真连娘们儿也不如。

不就是顾忌五色旗么,给点好处,抚了便是,怎么也比便宜日本矮冬瓜强,至少这也算是自己人吧?丘八们思想单纯,总觉得朝廷傻不拉几的,纵观历史,有这么上赶着送银子、送土地的朝廷么?

碍于张佩纶在,赵承业不好与聂士成等人谈跳槽的事情,只是温言抚慰一番,表示五色旗和北洋之间,有坚不可摧的友谊,将来在诸多地方还要仰仗大家。其言语谦逊,态度亲切,让众人觉得这前宋官家实在好相与,一点架子都没有,纷纷心生亲近,觉得在五色旗这个单位工作,一定身心愉快。

清朝与日本最终签订合约的消息,终于还是从旅顺传到了安东。随着和约的签订,清日之间的战争接近尾声,轰轰烈烈的甲午将在两国皇帝用印换约后,悄然结束。从八月一号双方宣战开始,至十一月二十二日签约,不过三个月多点的时间,日本在受到赵承业限制,无压倒性优势的情形下,凭借清朝急于求和的心里,竟然获得了不弱于原本历史的收获。

为挽**望,光绪皇帝特地颁布诏书,宣示签署和约的苦衷,进行危机公关,可谓用心良苦。

“近自和约定议,廷臣交章论奏,谓地不可弃,费不可偿,仍应废约决战,以期维系人心,支撑危局。其言固皆发于忠愤,而于朕办理此事,兼权审处,万不获已之苦衷,有未能深悉者。自去岁仓猝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少宿选,兵非素练,纷纭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

“至今日,赵逆兴兵,辽东沦陷,关内外情势更迫,北则近逼辽沈,南则宜犯畿疆,皆意中事。沈阳为陵寝重地,京师则宗社攸关。况二十年来,慈闱颐养,备极尊崇,设使徒御有惊,藐躬何堪自问?加以天心示警,海啸成灾,沿海防营多被冲没,战守更难措手。用是宵旰彷徨,临朝痛哭,将一和一战两害熟权,而后幡然定计。此中万分为难情事,乃言者章奏所未详,而天下臣民皆应共谅者也。”

“兹当批准定约,特将前后办理缘由,明白宣示。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勿存懈志,勿鹜虚名,勿忽远图,勿沿故习,务期事事覆实,以灭赵逆稳社稷,以收自强之效。朕于中外臣工有厚望焉!”

此诏一出,天下哗然。果然是宁与友邦,结与国之欢心的满清政府!

一直心存侥幸的张佩纶几近癫狂,日日狂呼“国耻”。而原本还算平常心的赵承业更是出离愤怒,光绪在诏书中,竟然将这一切责任推卸到军队、五色旗、甚至上天身上。这个愚蠢、腐朽、可悲的王朝没有一点担当,不知败之所以败,居然还好意思将自强与剿灭五色旗挂钩。

“真当老子是临时工?替罪羊?真以为这样就能封住天下悠悠之口?”赵承业不屑的啐了一口。

与清廷打嘴皮官司,在赵承业看来没有丝毫意义,这个等死的政权,在他眼里根本不值得重视。而眼下,赵大元首觉得应该先找日本说道说道,宣示五色旗的存在,继续展示五色旗的肌肉,一个贫瘠岛国,没有制海权,任何利益都无法掌控!不能让日本人顺顺利利得到好处,发展壮大!

老子是历史搅屎棍,注定是日本人的命中克星!

海天三舰开始南下,巡弋在朝鲜海峡的擎天柱编队,转向北上,两支编队将于汉城汇合。

征清第一军被困,日本在朝鲜几乎没有丝毫的力量,除少量军队外,更多便是侨民与浪人武士。日本对朝鲜王室的看管,正是最薄弱的时刻,赵承业要将这些人抢出来,即使现在没力量控制朝鲜,但不代表放任不管!

这只是赵承业计划中的第一步。

又有个推荐了,呵呵,挺高兴的,大家多给点票票或者收藏支持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