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39091600000008

第8章 人际篇(1)

中学生都感觉到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摆在自己面前的新问题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不但自己的身心在变化,家庭、社会也是在不停地变化。所以,学习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学会正确地与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理解父母做好自己

父母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至亲的亲人。正是他们的辛勤哺育和细心照顾,才让我们健康茁壮地发展,因此,应该尊重和孝敬父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厌烦甚至顶撞父母的现象。与父母有“代沟”,似乎是当今中学生群体普遍认可的问题。

以下是几个中学生的自白:

“我都念中学了,爸妈还老管着我,成天嘱咐这个,嘱咐那个的,连我交什么朋友也要管,烦死了。”

“我父母的思想才叫落伍呢,跟他们简直没法交流.只知道让我吃好,让我穿好,一个劲儿的就是让我好好读书给他们长脸……”

“小时候,我对父母好崇拜,无论有什么烦恼和问题,我都和他们说,可现在觉得他们都变得普普通通,妈妈整天唠唠叨叨个没完,真让人烦透了。所以现在有事我不和她讲了。我当然知道她是为我好,但是如果不那么啰嗦就好了!”

“我和父母的关系是春去春又回,不是他们网开一面,而是我决定迁就他们。我走过的是这样一个历程:5岁到10岁,逆来顺受;10岁到13岁,敢怒而不敢言;14岁到16岁,唇枪舌剑;17岁以后,理解万岁。”

相信绝大部分中学生都会有类似上面几位同学的苦恼和抱怨。进入中学阶段后,我们渴望自由,认为父母不理解我们,不愿和父母讲心里话;父母呢,则常常责怪我们“翅膀硬了”,越来越不服管教,越来越不懂事。二者本来是亲密无间的血缘关系,结果却都心存芥蒂,彼此的不满也越积越深。解决尴尬的最佳途径只有达到相互理解,也就必须要放下各自的“面子”,进行沟通交流。

我们从上面那位同学的话“5岁到10岁,逆来顺受,10岁到13岁,敢怒而不敢言;14岁到16岁,唇枪舌剑;17岁以后,理解万岁。”就可以看到他和父母间的关系的发展过程。小时候(主要是小学阶段),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永远是正确的、神圣的,有什么问题都会找父母解决,自己也是温顺乖巧的好孩子;到了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的变化,接触人的增多,父母已不再是自己的知心朋友,因为我们有了更能了解自己的同龄朋友,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对父母的话和行为产生了怀疑,但还未和父母发生正面冲突;再大些时候,自己真正有了独立的愿望,为了表示自己能够独立自主,我们也会常常故意与父母作对,即使明明知道父母说的话在理,也要自觉不自觉地顶撞,甚至达到“唇枪舌剑”,经过这段冲动鲁莽的时期后,我们才会成熟起来.并学会正确地与父母相处,那就是“理解万岁”。

理解是双方的,我们经常埋怨父母不理解我们,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理解不等于迁就。试想,如果你想干什么父母就让你干什么,即使是一些不正确的事,那岂不是害了你?所以,父母的约束和管教是有道理的,也是必须的,毕竟我们还太年轻。中学生面临许多成长的课题:繁重的功课,升学竞争和就业的压力,早熟的感情,同学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很烦,我们渴望被理解;但如今的父母也有着他们过去未曾有过的难题:职业升迁的压力,社会竞争的挑战,养家育儿的艰辛……想到父母的难处时,相信大家便不再那么怨恨父母了。

但是,我们与父母之间仍会发生冲突,每一个家庭都是如此。不过,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出现冲突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和看法并不总是一致的。在与父母的关系中,重要的不是避免发生冲突,而是当冲突发生后,怎样去解决它。与父母发生矛盾后,有的同学背着家长搞活动,有的和家长进行“冷战”,有的甚至赌气离家出走(这类事情常见诸于报端,给自己和家人带来莫大痛苦)。这种强硬的态度是错误的。如果想和父母相处融洽,就请试着和父母多沟通,交换看法,并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观点。

一、有事不要憋在心里,有想法就要说出来。要不然,父母不知道我们心里在想什么,又怎能理解我们。他们就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正确的,反而形成关系的恶性循环。

二、要宽容、大度。人非圣贤,岂能无过?父母也有犯错的时候,但不要就此怨恨父母甚至嘲弄他们。你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为自己辩护,同时也指出他们的错误,只要你真心、诚恳,父母一定会接受你的意见的。

三、反省自己的行为。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用口舌向父母证明自己的成熟。如果父母发现,每次你都能很好地完成自己承担的事情,那么,他们不但愿意多给你一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而且还会对你的能力大加赞赏。只有你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你有责任心,你有独立能力,你才会赢得父母对你的信任。

四、即使父母信任你的能力,认为你确实长大了、懂事了,也不能忘记向他们征询意见。事实上,尽管我们感到自己长大了、成熟了,但是,还有许多事情是我们这个年龄无法把握的。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你缺乏主见。

你不妨在聊天时间问问父母,他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他们有些什么想法和愿望?他们的父母容许他们做什么,不容许他们做什么?他们是如何争取更多的自由的……几个同学一起从学习、生活和交友方面总结自己和父母关系的特点,以及和父母发生矛盾时,自己和父母分别怎么做的。可以各举个事例,并总结经验。

谈谈理想的父母。

与父母关系的测验。

这些测验题没有绝对的对或错的答案,只需回答是或不是。

1.你父母是否等到你把话说完后,他们才插嘴?

2.你们家中是否时常一起活动?

3.你们家里的人是否常在一起讨论事情?

4.你父母是否尊重你的意见?

5.你父母是否教训你,对你讲大道理?

6.你常和父亲或母亲谈论自己的私人问题吗?

7.你父母总是把你当小孩子吗?

8.你父母对你的活动和兴趣是否感兴趣?

9.你和父亲或母亲谈论过你的生理变化等问题吗?

10.你父母信任你吗?

11.你不喜欢将家中的事情告诉别人吗?

12.你父母对你的能力有无信心?

13.你即使不同意父母的意见,也不太敢说出来吗?

14.你有了问题也不去问父母,因为你知道他们一定会拒绝你,是吗?

15.他们曾经采用过你的观点看问题吗?

16.父母在对有关你的事情上下决心时,常常考虑你的意见吗?

17.当你失意伤心时,父母总是想方设法使你快乐起来吗?

18.父母禁止你做一件事时,他们是否对你解释了理由?

19.父母在与你有关的事情上作决定后,你问不问他们理由?

20.为了使父母了解你,你经常主动向父母谈自己的想法及感受吗?

现在你已做完测试,尽早和父母坐下来探讨答案,并将原因告诉他们,说的越多,他们就越了解你。

不是老师偏心

我们常能听见一些学生抱怨说老师偏心,老师更喜欢哪个学生,不喜欢自己,从而对老师产生了成见,甚至抗拒心理。但是多数情况下,是我们自己太“自我中心”,希望老师关注自己多一些的心理造成的,并不是老师真正偏心。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我)和一位被咨询学生(她)间的对话:

她(泪水涟涟):我真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都不关心我,总是躲着我,谁也没替我打水,谁也没替我打饭、洗碗。我的班主任老师更是个偏心眼儿,他从来没有找过我个别谈话,关心关心我。他对我们班的××可好了,经常找她谈话,还把她带回家。她做一点儿好事,老师都看在眼里,表扬她,老师就偏向着她。

我:当你遇到困难时,找班主任老师,他会不会帮你?

她:他会。比如说,坐在后面的位子我看不清黑板,向老师提出,他就把我调到前面去了,过两天还问我行不行,还有一次回家晚了,老师还把我送上公车。

我:老师不也是在关心你吗?你是不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你已经不是小学生了,应该会自理了。老师主动关心学生是应该的,但你们也不能像在家依赖父母一样依赖老师呀。你回去好好想想,是老师故意冷落你,还是你的偏见?

上述案例中,班主任老师其实是关心这个学生的,只是这个学生还觉得关心得不够,觉得自己还是没有得到和在家里一样的重视,因为家里人从小都宠着她,养成了她自我中心的性格,老师稍微有点没有照顾到,就认为老师偏心眼儿,这是任性的表现,是对老师的误解。老师也是普通人,尽管他们也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但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同学总喜欢用自己的“天平”去衡量老师的行为,而这把天平往往是向自己倾斜的。因此,苛求公平,只会徒添许多烦恼。

“公平”这个概念并不是绝对的。你要求公平待遇,但是你这种要求对老师来说也许是不公平的。他一个人需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付出的精力要更多,但是他们的付出能得到等值的回报吗?学生坐着听,老师站着讲,这公平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我们觉得不公平,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却认为和自己不相干,这又公平吗?既然我们不能“公平”地对待老师,能要求老师这样对待自己吗?老师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求他们相对地公平并没有错,但如果一味地追求绝对的正义和公平,未能如愿就消极处世、埋怨老师、从内心里抵抗老师,这就陷入了误区。

在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无疑是学生的表现在他们身上的反映。要消除寻求绝对公平的心理,根源在于学生自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角色换位。设身处地的从老帅的立场看问题,将心理“天平”平衡一下,至少不再那么偏激。

②不要把自己同别人或别的事情进行比较。在考虑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时,不要考虑老师对别人是怎样的,要就事论事地单线梳理自己的情绪和理智。

③如果因老师的误解而感到委屈,要勇于为自己辩护,不要压抑。不过最好在事情冷却下来后进行,应避免正面冲突。

④如果你不愿受老师冷落,可以采取一些主动的措施,如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多参加班级活动等。有的同学可能经历过这种情况,老师要提问时,心里忐忑不安,生怕老师叫到自己,可是一旦老师跳过你,去叫你后面的同学时,你心里又会想:“为什么不叫我,是不是看不起我,怕我答不上来?”所以我们自己就该主动争取和老师接触,不要被动地等待老师。

⑤不要因为老师的冷落而对老师冷落,只有热心才能温暖另一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