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延安博苑(第一辑)
39604100000049

第49章 军威壮歌

1949年10月1日,首都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开始了阅兵仪式。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高唱着军歌,迈着矫健的步伐,大踏步地前进在天安门广场上。这雄壮的军歌,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精神面貌和战斗雄姿;这嘹亮的歌声,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军威。从这一天起,百年屈辱终成过去;从这一天起,一个崭新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从这一天起,中国的历史开始了新的篇章;从这一天起,人民解放军开始行使自己的主权。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原名《八路军进行曲》。它是由词作家公木(原名张松如)和朝鲜族作曲家郑律成合作而成的。自从它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起,就一直深受广大指战员的喜爱,到处传唱,威震四方。在它的激励和鼓舞下,百万雄狮“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铸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郑律成1918年出生于朝鲜,从小喜欢唱歌跳舞,15岁时和一批有志青年乘船来到上海、南京,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组织“五月文艺社”,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7年9月郑律成在南京策划去延安,寻找中国共产党,寻找革命真理。李公仆慷慨解囊,拿出30块钱资助他路费,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林伯渠主任的介绍下,历经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延安。他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任音乐指导。郑律成是个善良朴实、热情豪放的青年,在延安,激发出他强烈的创作激情,在他不到20岁时,就创作了《延安颂》,完美地抒发了抗日军民对延安的崇敬情感。

公木早年上过大学,闹过学运,参加过左联,他两次被捕,抗战一爆发,他就在部队做宣传工作。1938年从晋绥抗日前线抵达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0个月后,留在校文工团编导室,主要任务是编写歌词,他创建了“延安诗社”,编印诗刊小报,主编《部队文艺》,写了大量的诗词。后来,公木调到了抗日军政大学宣传科,搞时事政策教育工作,于是,就和郑律成一同住在延安南门外西山坳一个土窑洞里。他们俩常常是一道下连队,公木将采编的时事报告提纲宣传给连队学员,郑律成则是通过文艺干事和俱乐部文娱委员组织歌咏活动,郑律成就像一粒火种,走到哪里,哪里爆发出烈火般的歌声。有一天,郑律成偶然发现公木笔记本上歪歪扭扭地记着一首短诗《子夜岗兵颂》,“一片鳞云,筛出了八颗流星,相映溪流呜咽,是谁弹奏起这一阕乡曲,四周里低吟着断续的秋萤,远处一点孤灯,像一点流萤,画出了无涯的黑暗,也画出了山影重重。你可敬的岗兵,手托着枪,挺立在路口,面对着西风……”郑律成看到后,不声不响地拿去背着公木把它谱上曲,然后用他那带着浓重朝鲜族音调唱给公木听,歌曲优美动听。一时间,公木高兴地握着郑律成的手,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这是他们的首次合作啊!从那以后,郑律成常常催促公木,要公木多作词供他写曲,他对公木说:“你是从前方来的,经历过战地生活,让我们携手合作,为八路军歌唱吧!”

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八路军将士们在疆场上英勇杀敌,所向披靡。两位年轻的知识分子把满腔热情化作强烈的写作欲望,他们要用自己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感受写成歌曲。此时,正遇诗人光未然从晋西游击区来延安治跌伤,并商议与冼星海合作一部《黄河大合唱》,这一下子更加鼓起了他们的勇气。郑律成建议:“咱们也搞一部大合唱吧!”公木心里还弄不明白什么叫“大合唱”,估计是“把若干的主题相同的歌子联在一起罢了”。郑律成看公木还有点胆怯,一再鼓励,提出了《八路军大合唱》这个命题,点出题目“军歌,进行曲,骑兵歌,再添一篇快乐的八路军,岗兵颂也算一篇,总共八九篇就够了。”说得公木有了信心,就这样,经过一周的创作,公木就写出了《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骑兵歌》、《军民一家》、《八路军和新四军》,再加上原来的《子夜岗兵颂》共8支歌曲。为了谱曲效果更好,公木还给郑律成提出了不少建议,如《骑兵颂》要写出骏马奔腾的哒哒声音;《炮兵颂》要写出炮声隆隆震天响的气势;《八路军进行曲》要写出步伐整齐,威武雄壮,节奏明快,情绪高昂的特点,凡是力所能及的,郑律成都一一照办了。

延安的条件是艰苦的,对于音乐工作者来讲条件更差,那里没有钢琴,没有风琴,创作时全靠摇头晃脑的哼哼。在土窑洞里,郑律成一会儿打打手势,一会儿踏踏脚板,聚精会神地绕着白木桌子转悠,一圈又一圈,一段又一段,旋律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为了不影响同屋人工作,他还常常躲到黄土高坡上去创作。每当哼成一支曲子就又急忙拿给公木征求意见。公木虽再三推说不懂音乐,只能谈点感觉,但是,郑律成还是认真听取,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八路军大合唱》写成以后,由鲁艺音乐系油印成册。郑律成亲自指挥教唱。“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我们是善战的健儿,我们是人民的武装。”“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抗战歌声多嘹亮,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解放的疆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敌人的后方。”这嘹亮的歌声,随着宝塔的风,延河的水,传向远方。1939年冬季,在延安中央大礼堂,由郑律成亲自指挥进行了《八路军大合唱》的首场演出。后来,政治部主任肖向荣特意宴请公木和郑律成在延安文化沟青年食堂吃了一顿时下算是最为高级最解馋的“红烧肉”,鼓励他们继续合作,多写好歌。

1940年夏,《八路军进行曲》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刊载后,便在各抗日根据地军民中传唱。1941年8月,《八路军进行曲》获延安“五四青年节”奖金委员会音乐类中甲等奖。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略有改动。1951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颁发试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将《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改名为《人民解放军军歌》。196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其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歌。

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首歌成为表达战士情怀、鼓舞革命斗志和显示团结力量的有力武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首歌将会更加激励全军指战员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振奋革命精神,增强革命军人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为保卫祖国、建设国防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朽的故事歌

1941年,全国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法西斯集中了三分之二的兵力频繁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把侵华作战的重点逐步转向华北,肆意实行“三光政策”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经济封锁和蚕食扫荡。

根据地广大军民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顽强战斗,在残酷的斗争中,晋察冀军民以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在敌后战场与敌人周旋。他们组织起民兵、妇救会、儿童团、大刀队等群众组织,村自为战,各自为战,配合八路军到处展开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军民密切配合,分股围歼日军。

1941年8月底,日军2500多人经河北平山、温都河、古道等地分兵数路向我抗日根据地进犯,我八路军将士凭险迎击,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山区周旋,使敌人陷入我军的地雷阵,敌人拖着200具死尸退走,而我八路军无一伤亡。

9月初,恼羞成怒的敌人看合击不成、决战未逞,于是改变了战术,进行分区扫荡。9月16日清晨,平山县的一个名叫王二小的放牛娃在后山坡放牛,忽然,二小看见一队日本兵举着太阳旗进山扫荡了。日军的大队人马可真不少,而且正在向后方机关和几千名老乡隐蔽的山洞开进。二小心中万分焦急,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假装同意给日军带路,结果把敌人给带进了八路军的伏击圈,当敌人踩着了地雷,遭到了八路军的伏击时,才知道是上了王二小的当,狠毒的日本鬼子气急败坏地骂着王二小,凶狠的将刺刀戳进了二小的胸膛,把二小摔死在山间的大石头上,鲜血染红了石头。几千名老乡得救了,八路军后方机关的干部得救了,而放牛娃王二小却壮烈地牺牲了。

作曲家李劫夫、诗人方冰俩人都在晋察冀西北战地服务团工作。一天,他俩坐在房东家的台阶上晒太阳,说起各自在反“扫荡”中的经历,说到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事迹,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在群众中流传的放牛娃王二小舍身救群众的事迹也是其中的一个,他俩边说边被这些平凡英雄人物的事迹深深感动。他们俩在第一分区工作时,就合作写出了《狼牙山五壮士歌》。劫夫说:“我们把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都写成故事歌,使它广为流传,教育群众,还能够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使后代从歌子中能知道这一段历史,不好吗?”劫夫的提议正合方冰的心意。反扫荡中,方冰心中就一直在计划写一些平凡的英雄人物的叙事诗。劫夫说:“你把王二小的事写成歌词,谱上曲子,让它在群众中流传开来不更好吗?”方冰高兴地说:“好!”于是,方冰说干就干,马上回到屋里,找到一张纸,半截铅笔,坐在台阶上构思了一下。大约用了一个多钟头,就写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劫夫一看,哼哼了几遍,说是很抒情,叙事也简洁,他就着手马上谱写了起来,大约也只用了个把钟头,就谱好了曲子,劫夫唱给方冰听,方冰觉得曲子谱得很流畅,很优美,很有感情,很让人感动。

李劫夫生就一副好身板,说话,唱歌声如洪钟,人送外号“大号贝司”。当他谱好《歌唱二小放牛郎》后唱给周巍峙听,周巍峙高兴地说:“很好啊,应当给群众唱。”于是,第二天劫夫就拿着这支歌曲到“少年文艺队”去教唱。接着,战地服务团的歌咏队也演唱了这支歌曲。《晋冀日报》的编辑知道了这件事,在1942年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发表了《歌唱二小放牛郎》,就这样这支歌迅速在广大群众中传唱开来。英雄王二小牺牲了他年幼的生命,可是,“他的脸上含着(歼敌)的微笑,他的血染红了蓝天。”就这样,颂扬王二小的抗战爱国故事歌,飞过敌人的封锁线,流传到其他的解放区,激励着奋进的人们。

抗日战争胜利已经50多年了,《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不朽的故事歌已深深地根植于亿万人民的心中。在小学历史教学课本中把英雄王二小英勇抗敌的事迹写了进去,在音乐教科书中也把《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编了进去,在广大青少年的幼小心灵中,王二小的英雄壮举代表着无数个英雄少年,他们为了祖国母亲的强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今天,这首歌颂少年英雄的故事歌,还将继续激励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永远奋斗!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24年10月,曹火星出生在河北省平山县西岗南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受到当教师叔叔的影响,非常喜爱音乐,高小毕业后考入保定中学。1938年初,在抗日救国思想的感召下,在平山县农会当红小鬼,为农会办的油印小报刻蜡板,搞收发。4月初,平山县青年抗日救国会成立了宣传队,领导们看曹火星喜欢音乐,便把他调到“铁血剧社”。从此,曹火星走上了从事专业文艺工作的道路。

后来,“铁血剧社”改名为“群众剧社”,除了几名领导以外,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一共十几个人。人虽少,阵势却很大,上街、下乡高举红旗浩浩荡荡,是一支天真幼稚的文艺宣传队。那时,他们天天唱歌、跳舞,演戏,下乡做减租减息、募款募粮宣传抗日救亡工作。经过长期实践的锻炼和宣传工作的需要,曹火星学着用民歌小调添上新词进行演唱或教给群众唱,收到了良好效果。这大大促进了曹火星的创作兴趣。于是凭着一股子抗战热情,做好宣传工作的信念,他埋头好学刻苦实干。1941年,在华北联大文艺部音乐系学习的后期,开始学习作曲。抗战歌曲的熏陶,民间音乐的滋养,革命工作的需要,使他由模仿开始慢慢走上了创作之路。抗战初期,在儿童团、青救会、民兵连、妇救会这些地方到处是革命的歌声,处处是歌的海洋。开大会搞生产,都互相拉歌,进行比赛,用抗战歌曲开路,激励人心的场面促进了曹火星写歌的欲望和信心。

根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群众剧社”分成小分队深入到平山新区火热的群众斗争中。1943年10月,曹火星和几个同志到房涞涿县(现北京房山县)参加减租减息运动,他们在山区里刷标语、演出文艺节目,进行抗日宣传。一天,他们来到霞云岭乡的堂上村,宿营在中堂庙里。

1943年9月2日深夜,地铺上的战友们都因一天的奔波劳累早早地进入了梦乡,19岁的曹火星却辗转反侧,不能成眠。抗日的烽火、战斗的硝烟和火热的生活,使他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现状感触极深,对日本帝国主义有着刻骨的仇恨,对受苦受难的中国同胞深深的同情。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四万万同胞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身而出,共赴国难,积极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敌后根据地,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救人民于水火,拯民族于危亡,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解放,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抗击日本侵略者,挽救苦难的中国……生活的体验,使曹火星感慨万千,灵感涌现。一个鲜明的主题,在他脑海中升起,一个火热的旋律,在他心中燃烧。他再也躺不下去了,他要把这真情实感全部写出来。于是,他翻身坐起点亮小油灯,在那微弱的灯光下开始了创作。词曲在不断地组合,音符在不停地跳动,激情在熊熊燃烧,思想在逐渐升华。经过一夜的反复推敲和修改,当朝阳在霞云岭上冉冉升起的时候,就在穷山僻壤的中堂庙里,曹火星终于完成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部作品。

这支歌曲,自从在这个普通的小山村首唱出来之后,一直伴随着抗日斗争的烽火硝烟,伴随着人民群众高涨的抗日热情传唱开来。从小山村唱到晋察冀,唱到革命圣地延安,唱遍了全中国。抗战胜利以后,群众们把原来歌词的“坚持抗战六年多”改为“坚持抗战八年多。”后来,毛泽东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字之加,锦上添花。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立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是一首带着时代格言的歌,是一首带着民众心声的歌。当年,在中国大地上,哪里有共产党的领导这首歌就在哪里唱响,哪里就有抗日的呐喊。今天,我们唱起这支歌,仍然会感到那么亲切,那么朴实,那么自然,越唱越感到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越唱越增加我们对党的深厚情感。

50年过去了,历史已掀开了新的一页。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事业繁荣,国防强大,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这一切都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