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另类官商
3973100000107

第107章 连锁之反应

他还发现,常智光这名头在安国比他想象的要响亮,调查了解,这种情况和其改善民生有着重大的关系。常智光在社会资源分配中,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需要。强调主题是两条,劳动者报酬,有劳动能力不参加劳动者,可饿死街头。无劳动能力者,有最低保障。在安国,劳动者也分了四等,最低等是懒惰劳动者,只为明天饭菜忙碌的人,次等是苦力劳动者,再有是识字劳动者,最后是私企管理者。由于普及识字,苦力和识字即使同样是耕种,也出现了区别。识字者可优先租借耕牛、工具。在农闲可到学堂接受产粮大户老农的经验指导。

在工场中,识字者和不识字者的工钱平均是三比一。海瑞还了解到,满十岁童子未识百字,其父将优先供予劳役。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可耕种人均土地面积增加,多渠道的钱财来源,农村比起以往更为富庶。另外还有衙门鼓励开荒造田的政策扶持,提高低粮价,抑制高粮价……海瑞将要重点查询的破坏国以农为本这一条划掉。不仅没破坏,而且农业大有发展。

海瑞本次来,户部已经给他勾绘出重点。所查一切除了一条外,其他都属子虚乌有之说。而这条就是……读书人少了。识字人多,不代表读书人也多。一是商业、工业节奏的加快,二是安国未有任何鼓励举子措施,三是国子监重点负责识字,四是印刷排版朝商业高利润进化,五是枯涩难懂的文字在安国的销量远小于一本通俗小说。

科举是朝廷选拔官员之重,而常智光身为状元,本地学识废弛。生员一体责罚,要说安国对常智光有意见的人,就是那些生员,还有几名举人。海瑞拜见了国子监左右一问就得知,常智光动了手脚,成立了一个安国书院,把一干古董全部扔了进去,而真正的国子监是连论语都解释不清楚的人,而他们日常工作就是教导人识字,还有研究发扬杂科,但这些人的俸禄竟然是安国书院人俸禄的三倍之多,其中有两人因为授课出色,竟然达到五倍之巨,甚至都超过了正三品官员的俸禄。

海瑞是很公正的人,他把安国见识的汇总非常详细的报到了户部,户部在第二天朝会前就把这份上表递程了内阁,而后内阁再递到了公主那。

少宰于世昌道:“公主,海大人道,据他所查,有三成的生员放弃了续读,而本地这两年的生员资历仅仅多了八人,这是大明极为罕见之事。”朱玉问:“国子监怎么没有上报?”“回公主,上面说的清楚。国子监有人报到了州里,州里也派人来询问,但没有下文。”“本宫就奇怪一件事,这常智光不是鼓励人识字吗?怎么反落个废大明根基的罪名?”

首辅张居正在一边道:“回公主,常大人是重字不重文。朝廷选仕是选文不选字。臣看常大人出发点虽好,但有些急功冒进。”“恩!”朱玉点点头问:“那你们的意思是?”“不如换任知县。保定刺史一职恰有空缺。”“从五品?不准,本宫说过其三年不得升迁,这么快就反悔,天下人会如何议论。”

刑部尚书王德新道:“首辅的意思是,这常智光得挪个位置,大臣们都是科举出身,现在都在议论着呢。常大人报纸办的好,不如就调回京城,公主也可以当天就看见最新消息。”“恩,让本宫考虑考虑,你们上个表章!”

这消息被李逸风挖出,第一时间送到了安国,一干人等听说这消息皆是大惊。苏老爷倒是见识的广,一句话点破了其中奥秘:“安国现在是香馍馍。”而今谁都知道安国这知县将是最肥的缺。李逸风道:“京城谣言说,三年知州,比不得安国一书吏。”“人家眼红了,嫉妒了。”赵信一边冷笑道:“我每月拿一百贯,他们看不下去,自己想来拿了。”

苏老爷点头:“主要是大人风头太盛,而今这一路谁不知道大人的名号。办报纸、起武举、收古格。还有安国商业协会,安****工厂。最糟糕是,大人朝中无人。而公主那边,当然是希望大人上京专心办报,她自然是求之不得。”

常智光呵呵一笑:“这意思是,我呆在这安国,让朝廷上下都不舒服了?只要我换个位置,大家都开心了?”“是这个意思。要不也不会让海瑞这样名声甚好的官员来查安国。”苏老爷道:“得想个对策,否则安国再无出头之日。”

赵信道:“不如直接去见公主,告诉她,大人你不想走。”苏老爷说:“公主问:你为什么不想走呢?是因为安国富庶,还是因为安国没了你不行?或者是你以为天下就你最能?”赵信苦恼,岳父说的也有道理,还真没能站的住脚的不走理由。现在痛脚被人抓在手上,公主出于保护常智光目的出发,也会想将其调换下岗位。再说,真赖不走,大臣们可是要参上了。

一直没说话的苏千开口道:“按我看,只能来个釜底抽薪。”“说说!”

“直接上表辞呈。”苏千示意让自己说完:“第一,公主答应了常大人的辞呈。常大人就可以专心发展安国商业协会。这自私的说,大人不要介意。第二,公主答应了常大人的辞呈,派人来上任。我们完全可以同心架空了他,大人当隐身知县。这不同于郑则鸣,我相信全安国都会支持大人。安国好就好在已经无需外界供给。钱,我们有。人,我们也有。第三,公主答应了常大人辞呈,我们就来个十万百姓上京。”

常智光笑道:“其实第一点也不成,有句俗话说的好,一个安国人是一条龙,一群安国人是一群虫,两个再能干的人,总有各自做事风格。可以撤了你苏千我上,但是绝对不能有两个主管理者。”苏千佩服道:“大人倒还笑的出来。”“难道哭?”常智光道:“放心,即使我到了岭南,我们也还有合作的机会。就当我是去开拓南方市场好了。”

其它人也不好再说什么,左右也说不出个名堂出来,大家只能告辞,静观其变。没想到,此事第二天就传了出去,立刻成为安国地面第一大事。常智光很明白,其实很多人并不是关心自己的前途如何,而是关心下任知县是谁,是怎样一个作风。但百姓也明白,没了常智光,以往好处和坏处都会打打折扣。

而常智光则关心遗留在安国的两项产业,第一是报社,报社不在于不动资产,而在于刚能独挡一面的记者们,这方面问题不算大,记者们都表示愿意和光明报一起存亡。其次就是军工厂,朱玉第一笔订单钱已经收了,厂规模虽小,但也能日出八百枚火药包,交付定货也就这么几天的事。现在问题一是工厂是否还能继续经营,二是工厂搬迁的规模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