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另类官商
3973100000214

第214章 戚继光参考1

常智光提示:“两万人,三年。你们使节团来明也已经半年,其实三年时间很快过,三年之后这些人还是女真人。”

对一个军事国家来说,两万人就是两万勇士。斡勒兰感觉很悲哀,国家穷困到要出卖劳力。常智光这边也有算盘,按照西北现在工薪,一个壮劳力一个月的薪水是两贯钱。那三年就是七十二贯。两万人就是一百四十四万贯。不仅可以大大缓解劳动力紧张,而且还能捞上一笔。再说,三年后还不还的……努尔哈赤做初一,自己就不能做十五吗?

常智光道:“当然,这海上运输货物还是要钱的,这两万人只是我们开始信任的一个先提条件。”

斡勒兰气道:“你不去当强盗真是太屈才了。”

常智光笑下道:“我为刀俎,人为鱼肉。实话和你说,如果换了我个人的意思,等女真人被欺负到不行时候,就让女真国并入大明版图。我相信女真人了解契丹人将来会怎么报复。而那时候契丹人已经疲惫,国家也因为战争而烂成一团。只不过朝里人目光短浅,一心惦记着燕云十六州。”

斡勒兰不说话。常智光道:“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但是而今我确实没办法。如果你同意这些条款,可以和张逊张大人直接联系。如果没有其他事,郡主请吧。”

女真国最痛苦就是和鞑靼国进入了拉锯战,两边仇恨之深,已经是不死不休的一个局面。而最最痛苦莫过于明朝不仅隔岸观火,而且大发战争财。

明朝这个庞大生产力的怪物一旦耸立起来,女真鞑靼即使联合恐怕也未必是其对手。斡勒兰在大明呆的时间不短,非常明白,即使女真人灭掉了鞑靼人,明人必然要下死手。也就因为这点,努尔哈赤上表称臣,但这在中原几千年来屡用不鲜的招数今天没得用了。

看以往无论是匈奴还是突厥,当弱小只要表示和中原和顺,不仅能避免两边战火,更能从中原得到莫大的好处。中原无论谁当皇帝,对藩王的赏赐从不吝啬。但这次明朝却转了脑筋,不图虚名,只求实际。自从西北大捷后,朝廷以仁义治国的声音越来越微弱。

斡勒兰不知道的是,商人渗透朝廷是为主要原因。明朝士族力量是很强的,而一旦士族和商人勾搭,后果就成了这样。

比如杭州舰队,如此大型的工程,朝廷反对声音寥寥无几,大臣们几乎是一边倒的拥护。对鞑靼长期和谈收取十六州,朝里也没有意见,不动兵枪拿回十六州,没有再比如此更好的结果。

女真人的生存空间因为明朝的态度转变,而一步步被压缩。护步答冈前后,女真人以战养战,全民皆兵。没想火器犀利出现,鞑靼人迅速巩固了防线。耶律大石还学习明的“耗”字诀,利用鞑靼比女真强盛的国力,来一点点消耗女真人的实力。

女真人掌控版图虽然不小,但人烟稀少,土地贫瘠。再加是军事之国,农民、商人、手工业者人数比例过少。再下一步,伴随大明对海上走私的打击,女真人将更加困难。更别说大明人火器进步加强。

“告辞!”斡勒兰见谈判无果,也不可能再有进展,于是起身告辞。

常智光吩咐:“夫人,帮我送客。”

“郡主这边请。”

五月中旬,常智光上京。不过不是为了武举考试,而是为了报道武举考试。常智光租下京城一家印刷厂一个月,所有稿子都由京城发出。

而这次武举名单一过来,常智光惊喜地发现戚继光这个熟悉的名字出现了。这个人擅长打仗,以抗倭而名扬千古。在沿海地区,如今还有二位爷受人供奉着,第一位是关二爷,第二位就是戚爷了。他的故事常智光从小就知道。

周掌柜重点推荐了一名水军将领,名陈锦。年不过十六,非常年轻。周安是听说此人虽然出身农家,但非常重气节。小小年纪就能说不愧天地乃为大丈夫。而后观察发现,其人不仅有气节,而且也有胆略。于是就施点小恩,把他安排到漕运中当个兵丁。四月时候,打听其它左右漕兵,大家都说此人性格合不来。其因为顾公忘私,惹漕运将官大怒,罚其连当三值,两天两夜,仍旧坚持不偷懒打盹片刻,周安见此人确实可用,于是就将其以乡兵兵头身份推举到武举。

而这批参加武举将领都是清一色年轻人,最大不过三十五岁,最小的十四岁。有的出身将门,有的出身商贾,有的出身士族。

马千乘和李如松两名将军的伟功让即使是士族也对武举来了兴趣,更何况本次是挑选杭州舰队的将官。虽然大家不知道主将是不是也从这边产生,但是杭州舰队规格颇高,杭州舰队设帅司,就是经略安抚司,乃是从三品的大官。下面的正将也都是六品之上,即使是副将也有从七品的待遇。

明朝虽然重文轻武,但是工资却不是这么算的。正一品宰相每月三百贯俸禄,而正二品武官节度使却有四百贯,并且每月公用钱有的重军路达到万贯可以支配。即使到了明末,经济拮据时候,官员俸禄就一半,但是武将的钱还是全部照给,如此眼热的职位,谁不想抢呢?

本次武举也是有规定的,任何参选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第一:当地有名望的乡绅推举,或者是县级以上推举。但凡沽名者,事后将追究推举人。

第二,将官子弟,朝廷在册九品以上武官子弟都可参加,但凡四品以上差遣将官必须推举一人参加。

第三:参举者必须识千字。

条件很宽,而且还有强制推举,本次参加武举人数竟然突破千人,这可以说是大明开国以来最大规模一次选拔人才。

常智光私下和主考李成梁有联系,两人密谋了三天,制定出了一套选拔规矩。虽然有人想和李成梁打招呼,但内卫负责起居,除了公主只有常智光可以见到李成梁,谁也没办法。

而常智光也有人套近乎,只不过其身边跟随不少记者,一见有人套近乎就先采访:你家参加武举的叫什么?结果常智光也是生人勿近。

而副主考是马千乘、秦时风,还有一干陪衬的枢密院和礼部的人。马千乘显然成熟很多,回来后也没去拜访常智光,任何访客一律不见。

秦时风倒是有开门接待,但年事已高,大家一见才发现,这种老将军也是当陪衬的。

在开始前一日,大家也看明白了。真正主考其实是三人,李成梁、马千乘还有常智光。李成梁负责识人,马千乘负责能力鉴定,常智光负责出馊点子,而每人都有御史台的人全程监视,明朝对作弊的严格态度不是盖的。

京城校场,一千多名汉子全部换上禁军服装在禁军校场站立,每人背后还有一个编号,面前是一张桌子还有石头压住的纸、水和墨。将台上三十几名主副监察坐立,而常智光带的记者团则在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