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另类官商
3973100000260

第260章 李德本化缘2

由于战争开启,和冬天的即将到来,商业协会场主接到了大量的定单。衣服、鞋子、军粮等等,战争又带给了商人不一样的利润。

而今大明国内主流对战争的看法是表示欢迎态度,一是失业率降低,二是商业的利润,三是话题的丰富,四是民族自豪感增强。

按照军机处预计,本次战争将在明年夏天到来之前结束,也有人认为在年节之前就可以结束。常智光还没离开光明报总社,一名马快拿稿进来:“东京最新新闻,惠兰姐呢?”

助理看了眼常智光笑答:“躲债去了。”

“小丫头,我看看。”常智光拿过消息打开一看倒有点吃惊,朱玉手笔有点大,和美智子结婚的不是什么进士,而是一名皇族子弟。

此人年十九,五岁拜大儒为师,对儒学甚有研究,被朝廷封为亲王。而报道还说,日本感谢大明救助了海难的美智子同时,也同意这门亲事。皇族子弟将携美智子游历大明,明年开春这对壁人将携带重礼,由杭州舰队护送前往日本,在日本成亲。

常智光看完感叹,身为大明八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有无数的谈资可以供她们打发时间。

这消息是由很多片段组成,比如有对皇族的采访,对美智子的采访,还有对礼部采访。还有一些记者听到、见到的趣闻等等组成。这些资料将在安国总社汇集,而后由编辑编排,校验之后成版发表。

近两百年下来,明朝有到底有多少人和明太祖有血缘关系呢?这个问题就大了去,有道是王爷到处走,世子不如狗,找个自愿的和明太祖有关系的人出来,一点都不难。

接下来消息多是瓦刺战争的事,除了永兴军路巩固横山正在计较朝东北行进取夏州之外,并没有其余有价值的消息。不过由于战争的出现,原本囤田的厢军调入后勤补给,所以今年产粮减少不少,再加笼络瓦刺各部族所花费,还有对鞑靼战略中粮食储备,明国内粮食价格上涨了两成。

东南那边的消息说,第一批硫球种植的粮食将由海路运抵明朝,这批粮食全部由官府按照市价收购。

常智光看了案上的文件,才知道惠兰而今的工作量有多大。光明报各州每个点一般是三天,最多五天必须传一次本地有价值新闻到安国。而今近百个点的审稿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该是提拔一些记者成为副主编,分担工作的时候了。

光明报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了大明国内的权威刊物,也有商人和官员想发第二份报纸,但全部被朝廷否决,在国内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常智光正看着,门口安保公司的一名保安进来道:“大人,县衙有人找,说姓李,是您的故交。”

“知道了。”常智光放下稿件对助理道:“让你惠兰姐上班,还有,差不多是时候提拔几个副主编了。大家版面分明,但是朝廷和国外新闻还是要惠兰接手。至于经、商、农、医、娱乐、卫生就由副主编接手。”

“好的,大人慢走。”

“李德本?”常智光一楞,这家伙领了钦差的名头,不是去办学了吗?怎么有空跑安国来?要知道安国识字率为大明之首。来安国办学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这家伙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李德本在躺椅上悠悠道:“怎么,连茶都不让喝一口?”

“哪能呢,会议室看茶。”新衙门功能多了很多,包含调解室、会议室、审讯室等等。

茶上来,是好茶。房门关上,李德本品口茶道:“不错,二十贯一两的上等杭州新城茶。”

“不错啊。”常智光赞了一句,其实是什么茶叶他自己也不知道,既然李德本说是,那就是了。

常智光问:“老哥是特意来看我的?”

“不!”李德本放下杯子道:“我特意来救你的。”

“救我?”常智光不解。

李德本笑道:“我去年寻得一高人,替你行了一卦,高人说你乃是火命,火气太旺,而今年是至阴之年,恐怕你有血光之灾。”

“哦。”常智光迷茫看李德本。

“要解这血光之灾,也不是没有办法。只不过……”李德本说一半,拿茶开喝,眼角瞄常智光。常智光依然保持迷茫状,有图像没声音地望着这个装神弄鬼的老家伙。

李德本见此人分外不配合,只能无奈道:“高人说如果愿意捐献钱财,必然能逆天改命,将来遇水得水,遇火得火,福渌双全,子孙满堂,加官进爵……”

“停!”常智光打住问:“老哥知道女真国国师是我什么人吗?”

李德本迷茫摇头:“不知。”

“是我半个徒弟。”

李德本楞了一会哈哈大笑道:“看你,我就是开个玩笑,你却吹上牛了,这茶不错。”

常智光问:“有件事我很奇怪,你不是钦差吗?钦差卫队呢?”李德本低头不语。

常智光伸手在李德本脸上抓一把,并没有传说中的人皮面具。但李德本确实是钦差,确实有钦差卫队的,这事光明报还报道过。

李德本一巴掌打掉常智光爪子道:“养不起钦差卫队,我让他们回京了,留两个人在成都钦差行辕呆着撑门面。你知道不知道,这些人一天要吃多少钱?”

常智光沉默一会:“你老哥来安国不会本着劫富济贫的念头来的吧?”

“哎呀,老弟真聪明,怪不得当初一见你就这么投缘。”李德本笑呵呵道:“安国,大宋第一富县。拿个石头砸过去,砸倒十个,五个身家过百万,四个身家过千万,还一个身家也有数十万。只要老弟登高一呼,几百万贯实在是不在话下,小菜一碟。”

常智光看李德本,这家伙估计已经把行头卖光了,连身上的衣服也是洗了再洗,土黄色便衣快变成纯白了。

常智光想想道:“老哥,这捐钱不是问题,你现在成都府路办学有难处找我们安国,我和你交情没得说,我扛了。但是其他地方呢?老哥不会不知道,东南二十七州,真正富裕的就三个州,北面三十一州,也只有三成不到的富裕县。大明这么大一个教育窟窿,老哥你倒是想怎么补?”

“得!别和我提什么富裕,洪州富裕吧?那王八蛋知州给老子一百贯钱,说什么百废待新。老弟知道,这钱有多好花。在成都十间学堂,五千名学生,最简单吃一天就要五十贯,加肉了就是一天一百贯。老弟知道成都府路有多少六岁上,十二岁以下不识字的孩童吗?二十一万人。你说如果都开办起来,这一天要吃多少钱?四千贯啊,一年下来,去了两月放假,光吃就得一百二十万贯。如果三年为期限,那一批人就要三百六十万贯,这还只是成都府路。对你可以说让他们吃自己的,但是路途遥远,没吃没住想来也来不了。吃的差点,就天天生病,也没办法上学。让他们自己带饭菜,带的都是什么?你知道不知道,那些学生白米馊饭都吃得很开心,和过年一样……”李德本唏嘘,老泪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