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另类官商
3973100000262

第262章 一站式办公

“老臣懂的,老臣只教导识字,教导忠心大明、只教蒙学,不教导异家学说。”老百姓书念的多,就越会想。焚书坑儒、文字狱、文化大XX,这些都是想让老百姓少点知识,安安静静当顺民。言论自由、政治自由就会是这些人考虑的,愚民皆顺民。

朱玉对李德本这理想本来是不待见的,她看来,部分人识字就好了,多数人还是老老实实干本分就好。原来以为李德本没钱就会办不下去,没想到李德本去找上了常智光这个财神。

秦始皇禁私学令,也就是禁止非官方办学校传授知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虽然不禁私学,但是私学中最遭汉朝唾弃是学派。

就拿大明安国书院来说,强调的是德育教育,反对为科举而学,私学和官学是相对而又共存。大明官方虽然不反对私学,但是不想私学超越官方规模。如果按照李德本所说,这私学真能大面积成立起来,必然盖过官学。不过李德本也是聪明人,答应只教导蒙学,蒙学就是启蒙教育,这个阶段,教师只念书不讲解。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常智光,任何人对圣人的言论理解是不一样的。如果进行讲解可能会出现不同版本,影响学生的思想,导致学派出现,而蒙学则是以识字为主的教学。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常智光最早办的学堂也只教导蒙学,三字经等等,只求识字,不求理解其中意思,安国大学也不涉及各家学派,不问政治,只开办实用课程。

朱玉问:“常智光捐了多少钱?”

“三百万。”

“三百万?”朱玉叹了口气,这人比自己有手笔多了,当年自己就给李德本一万贯去办学。

朱玉知道常智光绝对不是因为交情给的这笔巨款,事实上常智光不贪污公款后,和富人比起来钱财来源并不算多。这一出手就是三年多的收入,朱玉觉着自己也不能再说什么,于是点头:“就这么办吧。”

“谢公主。”李德本真没想到这么容易就通过,原本想这事情还要朝议一下,那时候变数就多了。他一个不是科举出身的人,平时言语又不算客气,到时候肯定有人落井下石。

李德本退下,朱玉想想问:“听说安国开荒个白云区?”

“是的。”九公公回答:“行同三省六部在一起办公,要去另外一个部分办事,抬脚走几步就到,方便之极,白云区那边处理公事之快,可谓大明第一。就说安国纺织公司,公司里有大掌柜、销售负责人、生产负责人、帐房、运输部等等部门在一起。比如京城要定货,就和销售部联系,两边商谈好后,就可以下契约,出公司几步就是印刷小场,可以印出契约。而后契约送到大掌柜处,双方签名做实。再一步就送到不远的衙门契约公证处,由他们抄录签字留挡,而后公司会命令运输部的提供车马,生产部调配库存……相当的快,一个生意好的公司,一天能做好十几份契约,有的甚至能当天发货。”

“看看我们,枢密院在城南,兵部在城北。幸好都是用手写公文,不用印刷,要不还得去郊区的印刷厂,即使任命一名知县,没有两天都出不了公文。”朱玉道:“过几日,你陪本宫到安国看看。”

如果可行,可以把各部衙门集中在一起办公。看自己找一名尚书,中午派人传,一个时辰后人到,不是他等自己就是自己等他。

不仅朱玉有兴趣,安国附近州县都已经有人来观摩学习,不少是知县、知州亲自到来,为此安国县衙还专门抽人安排了接待。

虽然读圣贤书的都不太看得起铜臭之人,但是没有铜臭也是万万不成的。升官发财是男人们的梦想,从字面上理解,升官后才能发财。

商有商道,官有官道,官员阶层不富裕,老百姓凭什么富裕?这些来参观的多和常智光一样,通过入股过着半官半商的生活。虽然这么一来,一些以权谋私的事情屡见不鲜,但贪污之事却是少了很多。

安国近期其实是比较忙碌的,清河航道非常拥挤,主要是支援瓦刺战事。军粮、棉絮的原料进场,成品的出厂,所以主要水路运输线非常繁忙。赵信自从因为殉情未果被常智光拉上贼船之后,就一直本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在常智光指导思想之下,兢兢业业的管理着安国。他的名字可能民间并不都知道,但就安国和附近州县来说,名头还是很大的。

赵信刚累完一天,本来想去金尊大酒店和姘头吃饭,而后回家和老婆吃消夜,但没想大内一纸公文完全打乱了这个计划。

公主要来安国,但是……常智光不在。常智光去哪了?常智光被明穆宗拉去太湖品上等天华谷尖茶,食太湖三白去了。

赵信抓狂,这个公文怎么回复?说常智光不在,让公主过一个月再来?心中不由对公主进行咒骂,没事就在京城好好呆着嘛,来安国干什么?

但常智光已经走了两天,肯定是追不上,再说难保明穆宗玩的性起,去哪里拐了一道,根本找不到人。赵信愁眉苦脸想了好一会,最后只能是如实回公文:常智光奉驾太上皇侧。朝明穆宗这边一推,大事就变成了小事。大内回文说,没有关系,公主就是想看看白云区而已,但赵信没想到,这小事变成了大事。

十天之后,御驾到达安国,赵信带领一干乡绅、名望人氏东门迎接。看这次公主的排场,三百禁军开路,三百禁军护卫,三百禁军断后。张居正、高拱、于世昌、王德新等一二品文官跟随十来名,三省六部官员来者甚多。

朱玉没打算改革,但是提高工作效率并不算改革,这次带这么多人来看看安国白云区,也是打算开始纠合京城办公系统,将他们迁到皇宫附近。西北战到正酣时候,传个李成梁、张逊都要花费不少时间,这让性子有点急噪的朱玉无法忍受。

朱玉没下銮驾,九公公负责和赵信沟通。说了几句后,衙役前面开路,引领銮架到翻修过的常智光住处。本来是用苏老爷的大宅子安住,但朱玉在县衙住过,还听说常智光家装修格调不错,于是就选了常宅。

御驾刚近北街,一名老妇从人群窜了出来,跪在道中,手举状纸喊道:“冤枉啊!”告御状?所有人一惊。

赵信心里打个突,大前天才收到公文说明公主到达时间,这两天虽然组织人修葺常宅,但消息到了昨天晚上才向衙役们发布,怎么这老妇就有准备,跑出来告御状呢?

再者安国官府判案都判在明处,每期刑案都最少有四名乡绅陪审,而且还转交州里再审,还必须经过提刑司衙门,如果不是刑案,这拦御驾那是找死。赵信小声问:“知道这人是谁吗?”

衙役轻摇头:“不知,可以肯定不是安国老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