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另类官商
3973100000307

第307章 献计除高拱2

常智光沉思好久后道:“王大人,在下有一策,就是大人要担待点。但是如果办成,不仅能抄没高拱家产,还有可能取了高拱首级。不过……王大人,小弟没有王大人这般魄力,也不想参与朝堂的事,我就不参加,还请王大人自己找人把戏给演足了。”

王锡爵大喜:“老弟请讲。”

“在朝臣中真正支持王大人恐怕就陈东那群太学生,可惜官不过八品,莫说上朝,连表章都递不上去。”

太学生相当于现在国办大学,包学费、包伙食、包分配。但别小看他们,东汉时期连皇帝都关注朝廷事件的议论,而这议论中心就在太学中,被称为清议。

东汉太学清议也是出现最早的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的例子。对太学的重视尊重和气氛的开放,比较出名是东汉和大明两个朝代。东汉时期有刘陶千人上书,剑指权势最大的宦官集团,汉桓帝趋于压力,只能处置。

议郎皇甫规被宦官陷害,张凤三百人发起集会,朝廷只能将皇甫规免罪。

还有数百的太学运动更是连绵不绝,极大遏制宦官专权,延缓了东汉灭亡的脚步,可以说得上是热血青年,和科举不同,科举出来有的二十不到,有的已经白发苍苍,很难有什么共同语言。

而明朝太学更是受到祖制的保护,就是老朱定下的规矩,连当朝皇帝都不敢轻易处置太学生。世宗时期太学生就提出,外抗强权,必先内除奸贼。追着贪官穷追猛打,导致世宗心疲不已,无奈将数名贪官问罪应付。

在现代台湾还出版了明代太学生救国运动一书,表明太学生在大明的地位。大明以前,国子监太学生的门槛高,地位也是比较高。他们可以直接补官缺,有的甚至直接到达从五品,从而正式进入权利中心。这些人不懂政治,有得就有一股热血,热血青年当枪很好使的。

但是……王锡爵听常智光说完苦笑:“大人也应该知道太学生可议政,但不参政,连基本的投票权都没有。”

常智光笑道:“他们只要不附逆,连公主都不敢轻易将他们治罪,有些我们不敢干的事,他们敢干。我们会被治罪的事,他们不会,这样也就足够了。你可以……”

国子监虽然只是学院性质,但是明朝管理国子监的官员品阶颇大。比如祭酒从三品,先生也叫博士五品,专门教导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而太学生也有分等级,主要是看父母的官阶,也有专门庶民子弟的,四门馆、律学、书学都是教导庶民才俊子弟。

在投票开始前五天,国子监七成以上的学生走上街头,到处张贴字报,并且在京城各处设讲台,慷慨陈词,历数高拱的大小罪状三十余条,强烈要求朝廷将高拱斩首示众,以平民愤。

朱玉才收到消息,陈东的千人请愿书已经送到了宫门外。也不怕公主不接,带了几十个人一跪,把原本被小贩占地经营的宫门堵死。

围观群众上千人,还有太学生大声念读请愿书,解释其中内容给群众们听,群众们听说高拱的灭绝人性的贪污搜刮,皆愤恨不已。

朱玉吩咐:“来人,把请愿书上呈,让一干人在偏殿等候。”

“是!”一名内卫应声而出。

朱玉道:“本宫从来没想到王相还有如此手段,现在莫说抄没,高拱脑袋能不能保住都难说。”

九公公回答:“听说王锡爵大人还去安国游玩了一趟。”

“本宫也猜到了。常智光任西北监军时候,张鲸和于世昌就被他利用太学生摆了一道。唉……自东汉来,除了携器欲图宦官,被宦官抓了口实冠之造反,下狱千人。哪朝哪代敢动他们,必然被冠暴君之名。”朱玉苦笑道:“如果就这样算了,常智光阴坏,不出点子就罢,一出点子必然是要置高拱于死地。”

九公公道:“太学还是有大功,一心只为社稷着想。明开国来,太学递交献策、节操、抚盗、清议、驱逐京尹吴溥诸人、招抚群盗、楮币及公田等等都是大利大明之法。”

朱玉摇头:“难道真要本宫杀高拱?高拱毕竟是三朝重臣。”

九公公道:“公主,不是您要杀不杀,而是百官说杀还是不杀。公主不是吩咐投票了吗?”

朱玉倒来兴趣:“你意思是常智光有办法让百官投死?”

“这个咱家真不清楚。”九公公道:“不过如果常大人不拿出让王锡爵大人满意的办法,王锡爵大人哪有那么容易就离开安国。而今全京城乃至全大明人都知高拱之罪,常大人还有什么后续手段,咱家真猜不出来。”

接见了陈东一干太学生后,朱玉就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

陈东道:“公主顺百官之意来裁决此事,学生自然没有意见。但学生会带领大家挨家挨户拜访投票官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都是大明的栋梁,必然不会眼看奸人得逞而不理会。”

挨家拜访,这是绝户计。朱玉叹口气,突然想到如果是王锡爵这忠义之人和常智光这利益之人搭配的话,朝廷上下将永无宁日,官员们必然是如履薄冰。

朱玉和太学生们说,既然此事已经交给百官裁决,她也不再过问,但是提醒太学生不要扰民过甚。

一干太学生走后,朱玉道:“派人叱责常智光,既然只当地方官,就本份当个地方官。再妄干涉朝政,本宫绝不轻饶……这句改下,再妄干涉朝政,即刻调任京师任右相。”前一句太没说服力了,绝不轻饶,还能怎么样?罢官?常智光现在就没干官事,谁都知道真正的安国知县是赵信来着。

九公公问:“是密派,还是……”这个有很大区别,密派虽然只有常智光知道,但是就比较严重,如果是大内带朱玉手谕公开申斥,那反倒不痛不痒。

“让大内派人送去吧。”还是公开的好,这样还能让人知道自己的态度,不过大家就会把常智光归纳到王锡爵一党。

“这个……恐怕不太合适。”九公公一反常态道。

朱玉惊讶问:“为何不合适?”

“公主没看今天的光明报吗?”九公公道:“常大人接受采访时候说,希望公主看在高大人劳苦功高,网开一面,又说高大人是三朝重臣什么的。”

“哈!这做人是他,当鬼也是他。”朱玉道:“他倒落个逍遥自在。”

“咱家看,常大人也是被王锡爵大人逼的,否则是不会喜欢在这种事上发表意见。”九公公道:“再说,这个高大人也太胆大了点。如果这笔钱充入国库,倒是件好事。”六千万贯,虽然说不上大明财富版第一,但也在前十名。

“恩,高拱确实过份,只可惜王锡爵,一上位就大动干戈,将来朝廷事端就多了。”朱玉道:“密传常智光,让他不得再管朝堂之事。将来王锡爵还要找他帮忙,他也能拿这手谕当圣旨用,推搪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