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另类官商
3973100000387

第387章 民族的矛盾

金娘苦笑:“大人,我是个女子,以前又是那身份……”

“惠兰以前还不是一样。”常智光道:“都是无奈,没什么大不了的。再说,你是代表我去的,你应酬的人都是会做人的人,没有人敢奚落你。”

常智光也知道开始肯定有点误会和麻烦,但目前真没有比金娘还合适的人。会骑马、识字的人是很多,但是能交际应酬的人就少,最重要一点是信得过。

常智光很欣赏金娘,她能拼死维护胡万三,也对金二有情义,而且冒险回女真祭奠父亲,都说明这女子的品德比较高。

话说回来,貌似从古到今,妓女的品德和信誉都比较高,某网站职业诚信投票排名,妓女排前三,公务员排倒数第三位,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金娘没地方去,家已破,留在女真国是不可能,而来明国只能再从事妓女行业。难得常智光热心将她拉入上流社会交际中,她自然不会这么不识好歹,当下点头道:“那我就试试。”

过了没半个月,常智光发现,早应该让常智平结婚,金娘那细心真不是常智平能比的。常智光睡得迟,总会有宵夜送来,要出门,鞋子、衣服一整套已经弄得清清楚楚。细心、认真……这些只有秦良玉在的时候才有的待遇,现在都有了。

常智光对待金娘是很礼貌和客气的,避免有人说三道四。当然,已经有人说三道四,不过常智光和金娘都是清者自清的人,都不喜和市井之人辩驳。

一天早上,常智光吃早餐看报纸,金娘很少和常智光同桌,她正在门外看几张请柬。常智光:“金娘,过来一起坐。”

金娘应了一声,坐在常智光面前,看了一眼常智光手中报纸问:“大人有事?”

“我没事,我就奇怪现在街头巷尾,外加茶馆、报纸、酒席谈论的都是对女真、对契丹的战事,你怎么一点都不关心?”

“这个……”金娘有点支吾。

常智光道:“直接说。”

“恩,其实我是担心我太关心这些事,怕人家会多想。我毕竟是女真人,大人这边出现过女真人刺杀,女真人陷害的事。”金娘道:“也是为了避嫌。”

“我记得你祖籍是在中原,你父亲还是你爷爷就是中原逃难去的女真有名的医生。”常智光拿起报纸道:“在宴席、聊天总要说点大事。你可以看看,恩……女真已经乱了。黄龙府宗翰亲自带本部到长白山一带整理弹压,但效果并不好。”

金娘点头接过报纸,报纸上说,女真最少十二名酋长遭到绑架和暗杀,一些军队甚至被酋长解散。而一些部队因为争斗酋长之位,几个儿子带领自己亲信开始互相残杀。由于女真人都尊崇勇者,所以混乱是少不了的。

报纸上还说,由于女真其中一部的投降,河北军路拿下了长白山南部三县,占据了可南可北的战略要地。面对这样混乱的局面,女真朝廷立刻再次启用完颜宗弼为副元帅。

完颜宗弼虽然在军事才能上和宗翰不相上下,但是在这一带任职很久,对地形、习俗等各种状况都了解。而且他的亲兵都是这边部族人提拔,在其带领下,进行编制队伍,任命酋长等一系列动作,很快将混乱的女真南部稳定下来。并且偷袭击败了大明禁军前锋,扼制了明军禁军前进的脚步。

“大人!”张虎门外敲了几下,转到屋内来道:“东京来公文,说斡勒兰跑了。”

“这人跑不跑似乎已经没有关系。”常智光道:“你和衙门说一声,挂画像通缉就可以。”斡勒兰对明来说,已经没有威胁。

“是,公文提醒大人小心。”张虎道:“我已经命人加岗。”

“没事。她未必原来来找我麻烦。”

“恩”张虎抱拳离开。

张虎才离开,门外值班衙役来报:“大人,苏掌柜来了。”

“有请!”常智光道:“金娘,帮我客厅看茶。”

“恩!”

两边客气看茶后,常智光问:“苏千,你怎么来了?”苏千现在算是朝廷官吏,没事肯定不会来。

“找大人商量点事。”苏千来的原因是因为商业协会不少成员联合写信给他,请他解决商人和吐蕃和大理的矛盾。其实这矛盾瓦刺也有,也就是朝廷为了拉拢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一种比较优惠的政策引发。

朱玉之前,朝廷就施行这样的政策,比如高价买马,低价卖粮,非罪大恶极边民,明内官府一般都轻判。

这是通病,中原对日本、高丽、交趾等交界国家一向很慷慨,当然古代还好,看现代,虽然宪法说各种权利等等大家都是平等的,但是按照政策来说汉人就是三等民族,存在相当大的不公平,特别是对居住在自治区的汉人最不公平。

由于大明的商业发展,致使和大理吐蕃贸易加深,和原瓦刺部族也是一样。由于朝廷的硬性政策和考虑不周详和明国内物价的上涨,导致商人无利出口和进口,造成边境交易处于完全停顿状态。

边贸一般是以物易物,最多是马换茶叶。而今大明自己有养马地,马匹价格低劣。大家生活水平高,茶叶价格高昂。不可能再用以前同等数量的茶叶去换马。

当地官府很不满意,要知道,笼络少数民族是隋朝以来的一向方针。于是强令参与边境贸易的商人重开贸易。先前也就忍耐了,但战争开始后,明国内物价再上涨,运输成本增加,商人就不干了,谁也不愿意贴钱。

于是在一个商人的挑头下,边境商集体罢市,要求少数民族按照物价买卖,实现买卖公平,从而引发了商潮,最后商人被捕。政府指导价格在明边是很普遍的事,即使在明内地,对一些产品也有官制。

其实少数民族政策好处也有,历史记载,西北地区的吐蕃就是通过茶马交往而愿意接受明王朝的统治,边疆地区也比较安宁,并共同抵抗瓦刺的进攻。

瓦刺与大明对峙,茶无来源,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满,迫使与大明一度议和,购进茶叶。明政府经常采取抚绥、优惠的经济政策,也是为了保证其边疆地区的稳定,以达到“守内”的目的。

但这是政府的好处,不是百姓的好处,更不是商人的好处。商业协会要求苏千在朝会提出建议,在商业上所有民族一视同仁。商人可以接受朝廷边惠政策,但是朝廷也必须允许商人可以不做生意。

常智光听完摇头:“哲宗皇帝时期,黎州青塘羌族就是因为明朝一度中断茶马贸易而聚众扰边,攻击明土,抢占人口,威逼要求恢复互市,最后朝廷妥协。如果朝廷进行补贴的话,肯定有商人钻空子大赚朝廷补贴的钱。这个问题很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