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南宋雄起
4113600000123

第123章 四权宪法

赵昺之所以这次敢如此大手笔改革朝堂机构,不怕众大臣与自己急,其实,这也与他平时的做法分不开的。这几年来,赵昺按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总要在每年设立一个或几个新增部门。刚开始时,大家还有点看法和意见,但赵昺每次新增一个部门都有自己充足的理由。各大臣们慢慢也就懒得再和赵昺争执,反正你家的天下,你愿意多设官吏,大家也乐得有机会做官拿俸禄。

赵昺其实是温水煮青蛙,慢慢新增一些部门,就是为了这最后的一锤子砸下来,为最终的机构改革创造条件。等大家都习惯了赵昺的作法,然后,再来个猛药,彻底打破原有的机构部门,重新整合,让朝廷变得更有生气,更有活力,更有效率,从而也摒弃了原有不足之处,而且还能防止冗官现象的发生。

而且,赵昺从一开始,就把跟随自己南钓而来的众多官员,以现今朝堂过小,大家只能轮流到地方上任责,从基层做起。明的是给那些闲官找点事做,暗中却是培养他们管理的能力,也培养他们养成紧密联系下层百姓,多做具体事的良好习惯。经过这些年的轮流交换到各地做官,许多过去只会夸夸其谈、五谷不分、五体不勤,**成性的官员,变成了能吃苦,会办事的官员,也明白了最基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有许多官员成了真下的实干家。

现在,赵昺认为水到渠可成的时机,借着这次元朝内部纷乱之时,借机反攻大陆。这样,赵昺把这些事交待下去,把各部门的职能讲清楚,谁该干什么,哪些事是谁应该负起责任的,都写得明明白白。除非大的事情才交给朝堂商讨后,最后由皇帝用印处理,别的事情,是哪个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哪个部门的首脑人物只需按照职权和条例最终处理、决策就可以了。这样,赵昺把权力下放,自己也能落个轻松。

当然了,这次的机构改革,一定会引起纷扰的,还会有许多人极力反对的。但赵昺已懒得去管这事,他只需要率领军队,拿下闽广地区,用强大的军事胜利来冲淡大家的注意力,同时,也用军事上的胜利来去撑自己,震摄那些有想法的大臣,以便自己强势实行自己的政治目的,也为将来政治制度的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实,赵昺的机构改革,也就是拿了后世的政府部门,按各部门的职能来制定的。当然,在这样的时代,也不可能全部照搬,所以,他还是在某些部门有所改变的。

对于后世各国的政府机构和政府职能及宪法要点,赵昺知道,在当今的宋朝,全盘照搬是完全行不通的。不论是君主立宪,三权分立,还是后世的中国体制,放在眼下的大宋,肯定会乱成一团糟。他现在只想着如何能更好地维护好自己的权力,又能减轻自己的负担,而且还能行之有效地把这个国家管理好。于是,他结合后世先进国家的政府机构及职能,决定还是把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去掉一个,先试着搞个四权宪法,就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各自独立运作并互相监督制衡。

这样,赵昺按这个思路,终于炮制出一套自己的体系来,打乱了宋朝一代的中央体制,重新设立中央各部门的机构和职能。

早先,赵昺就提出了军政分离一说,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军队虽说自立一体,可是,朝堂政事对军队的干涉还是很严重的。这次他再一次明确提出了军政分离,特别设立大宋军事委员会,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军队首领。这次他也不再称自己为三军总司令,干脆就按后世的叫法,搞个军委主席,由自己的担任。

大宋军事委员会下设国防部、总参谋部、总后勤装备部、宪兵部。

国防部相当于兵部,作为军事管理系统,负责军事外交、兵役、军事训练、国防教育等工作,仍由凌震任部长。

总参谋部相当于枢密院,作为作战指挥系统,平时负责为作战部队制订作战计划,实施作战指导,统一军队兵种作战训练原则,不过问军事管理事务。通过朝廷制定战略目标后,由总参谋部下达作战计划,实行总体战场指挥和监督。总参谋长仍由张世杰担任。总参谋部下设军情处,由江宗杰负责,除了给总参谋部提供情报外,直接由赵昺领导。

总后勤装备部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管理“大宋军工研究所”的武器装备计划和研发,以及将士的军饷及各种抚恤金的发放。这个部门是个肥缺,暂时由赵昺全权负责。

宪兵部主要负责军纪的整顿和对将士的监督作用,平时各级军队中都要有宪兵部的人员坐镇。他们没有作战任务,负责纠察、军纪、军功评审记录和对将士们的心理疏导工作,相当于后世的指导员,属文职人员,没有指挥权,只有建议权。在宪兵部下设有军事法庭,在军队中具有执法审判之权利。这个部的部长由宋理宗的驸马都慰、谢道清的侄儿杨镇辅助赵昺管理。杨镇曾经也是个作战勇敢之人,而且有从龙之功,只因为是内戚,一直被冷藏着。赵昺对其调查很久,觉得这个人性格耿直,办事公正,没有多少私欲,放在这个位置上,赵昺还是放心的。

军队,赵昺知道在这非常时期,一定要牢牢把握在手中,他可以直接发布战争命令。具体以后时局稳定后,再如何改革,那是后话了。

剩下的就是四权宪法中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四个机构。

行政权当然要由国家最高政府来执行,赵昺设立国家事务机关,称着国务院,由文天祥任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亦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大宋全民议会”的执行机关。下设外交部、教育体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部、财政部、预算审计部、建设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宣传部、卫生部、大宋银行。

另设公安部和国安部。

前者护维社会治安秩序、进行执法过程中的刑侦、审询、执行、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管理交通、消防、户籍、出入境事务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各项活动;平时有警卫、治安保卫职能。属于武装团体。

后者对内监督百官,反间谍,对外收集情报,分化瓦解策反敌对力量内部人员,颠覆敌国政府等等。这两个部门互不统属,完全对皇帝负责。这个部门还是由江璆负责。

立法权的执行者是大宋全民议会。议会长由陆秀夫担任。按照赵昺制定的规则,这个全民议会,由士农工商各团体人士组成,各占五分之一,剩余的五分之一由其他人员组成。当然,由基层的普选来决定人员,时机并不成熟,也会遭到现在朝中各大臣玩命的反对。但赵昺把这个事交给了陆秀夫,让他先行从各行各业中以推荐和挑选的形式组织人员,其实还是为将来的普选做准备,反正就让陆秀夫去头疼吧。赵昺想到把愁苦的事交给自己的老师,小良心也是难受了许久。

大宋全民议会以大宋原有法律为基准,首先要制定出最符合大宋全体国民权利的条款,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法律条列,最准由相关人员通过后,皇帝批准,才能实行。

司法权由大宋最高法院执行。

最后的监察权就交给了新成立的都察院。其职能除了具有后世的检察院职责外,还专司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这两院独立于国务院,和国务院属平级机构。这样,也避免了各级政府机构权力过重,而且又能互相监和制约。

当然了,赵昺也不会做孤家寡人,他给自己搞个秘书处,负责起草文件,诏书,整理文件等等工作,让自己变得更有时间统筹规化总体大局。

这样一来,各部门专司其职,按制定好的规则进行管理,属于自己管辖的事务,直接处理完毕,不用上报,只需定时汇总后报由秘书处,由赵昺审阅查询。只有制定新的政策或各部门无法、无权处理的大事,才交由赵昺处理。如此一来,赵昺把权力下放,自己落个轻松自如。有大臣反对,他还振振有词地说:“太祖与士子共治天下,这就是让你共治天下的时候。要不,搞这么多的官干么?就是为了替朕干活呀。”

何公公读完了赵昺的小册子,然后又让人给会议庭里所有的人人手一本,让他们学习。其实根本不用学习,下面的人早就吵成一锅粥了。

赵昺也知道会有这样的反应,但是,他今天是强势推行自己的一套做法,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就让他见鬼去吧。他现在需要的是有一场军事上的胜利,依靠这场胜利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依靠这场胜利来奠定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堵住各位反对者的嘴。

对于赵昺来说,海南岛不大,所以,他可以把握住军队后,可以想干自己的事,但如果他现在还是如过去宋朝那样统治着大陆,那他的这些改革,势必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的利益是很复杂的,有传统的东西,也有家族的东西,更有群体的共同利益存在。

但现在,给赵昺的机会,就是一个不大的地方,放眼就能看清整个社会,哪里有什么动静,他马上就会一清而楚,这也避免了信息流通过程中的延时性。所以,他把握住了军权,就不怕别人有非分之想,就能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不怕别人造反。如果在以前辽阔的大地上,自己被禁固在宫中,消息不畅,即使真的哪里发生了叛乱,等自己知道了,人家早就整合完毕,可以集中精力和你对着干了。

而现在的海南岛,巴掌大个地方,就是真的有谁想在下面搞个叛乱,首先你得有众多的追随者。这地方的人口就那么多,关键是民心在赵昺这里,你不可能裹携着众多的下层人民跟着你去造反,就是真能裹携了他们,赵昺也不怕,民心在自己这边,自己的军队过去后,那些被裹携的人战力不足,决心不坚,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这样的叛乱,那纯粹就是笑话。

所以,有了这样的社会根基,赵昺才敢大方地进行自己想要得到的改革,而且还能强制性的执行下去。一旦一个新的制度或政策被执行,不论开始如何,只要有了成效,人们就会认可,有了认可,就会变得得习惯,一旦习惯了,就变成了一种定式,那时,就想再改回来,那也是很费力气的。所以,赵昺现在的改革,就是两种方式,一是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慢慢改动,如朝中各大部门的设立,今天新增一个,明天又添一个,让你不知不觉中就认可了这些部门的存在,等一旦你离不开这些部门时,再想着去取消他,那就又是一场新的革命了,是很难的。二则就是一些政策性的东西,只要利民利国,让你说不出反驳的话来,赵昺就雷利风行地去执行,甚至强势执行。这些新政策那都是后世最先进的最有效的政策,一旦实行下去,那效果是很明显也很迅速的。这样的东西被人承认后,你还想着重新去否定它们,那不外乎如同否定人们习惯的传统一样的难。

现在朝政对于赵昺来说,他不懂,需要慢慢学习。再说,他还是个孩子,从传统上来说,自有杨太后垂帘听政,也不需要他去做什么,他只是个象征,有他也可,无他也可。朝中事自有朝中人来管理,不需要他多事,他也懒得去管这些政事,他只需定好了方向,定好了政策,然后放手让朝廷去管就可以了。

不过,赵昺也有强势的时候,就是一些不涉及到一些人利益的政策,甚至是能给这些人带来利益的政策,他是必须要按自己的意愿去处理,这样的事绝对没得商量。如军队的改革,新式武器的发明及运用,经济制度的改革。还有今天政府机构的改革。

反正地盘小,自己能说了算。

当有些人提出来,如此一来,这皇帝做的是否也太省心了吧?什么事都不用管了?赵昺就会在朝堂上质问大臣,当官是为了什么?为皇上减负,那就多干些,各部门分管的事,只要是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好的条例内,各部门有权处理。只有关系到国家政策走向,关系国计民生生死存亡的大事时,赵昺才出手进行调解和处理。这样,赵昺的工作就轻松了许多,他只需在人事任免上,政策发布和法律制定并实施时,签字负责就可以了。这样,他就可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自己现在急需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