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南宋雄起
4113600000019

第19章 发展军备

按着赵昺的二十一纪世训练方法,他再做一些适合宋时的改变,对自己的禁卫军进行着严格的训练,同时,赵昺也不间断地陪同着这些将来要成为自己亲兵的战士们。这些人当中,或许有许多会成为将来的将军,成为大宋新式部队的精英和中坚力量。

总之,从他自己亲自参与的两次战斗,他不想再要现在这样的军队了。在他的心目中,军队如果不是如同自己那个时代的海军陆战队中的精英,也应该如那个时代的野战军。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做到百战百胜,战无不胜。这是他现在最大的理想,也是赵昺天天拚了命地同这些大头兵们同吃同睡同训练的动力。

陆秀夫虽然忙得焦头烂额,但他对于大宋的忠诚是绝对的。即使再忙再累,每天晚饭后,他总是要来给赵昺上课。而赵昺只能军营、“皇宫”两头跑。一个月下来,作为一个孩子,赵昺已是两眼深陷,满脸黑色。看得杨太后心疼不已,抱着赵昺哭了两三次。但赵昺的四肢上已有了与同龄孩童不相称的肌肉。

不过,这两天,赵昺的心里正想着另一件事。作为海战的利器,望远镜的制作,不知结果如何了。铜筒在做军号时,就已经让铜匠做好了,只是宫中的玉匠不知按自己的要求打磨的那几块水晶片如何了,他决定去看看。

小杜子领着赵昺到了玉匠住的地方,一间昏暗的小房子里,几个老玉匠正在忙乱着。屋子的地上堆满了各种工具和杂乱的其它物件,同时,满屋子的嗡嗡声。几个年轻点的玉匠正在用手摇打磨机打磨着几件工料。

赵昺不懂这些,只是摆一下手,示意小杜子不要声响,小心翼翼地探脚在各种工具和杂物的空隙里,走进屋内。

终于一个老工匠从忙乱的杂物堆里抬起了头,然后借着昏暗的光线看清了来人,马上神色大变,紧张地扔下东西,就要往下跪。赵昺赶紧拉住他,用手示意了一下,不让他声张。

这个老工匠正是被赵昺指定打磨水晶片的令狐师傅。令狐师傅叫令狐正,祖传的玉匠,五十多岁的人,因为终于在房间里操劳,苍白的脸上刻满岁月的痕迹。

令狐正看到穿着便服的赵昺,亲自来到这个杂乱的加工间,心情当然非常激动。赵昺微笑一下,让令狐正放缓一下情绪,才问道:“令狐师傅,我让你做的东西如何了?”

令狐正马上立起身来,恭恭敬敬地答道:“陛下,已完成了两组,还有两组还要细细打磨一下才可以。”说完,马上跑到身后的一个小柜里,打开柜门,拿出用黄绢包裹起来的几个小包,小心翼翼打开。

几片晶莹剔透的镜片静静的放在黄绢的中央。

赵昺很仔细地拿起来,逐片对着光线左右前后检查了一下。关于透镜,做为一个特种兵来说,他太熟悉了,用目测就可以测试个差不多。而那两片还没有做最后打磨的镜片,除了表面毛燥一点,表面曲度也已达到了自己的要求。

拿到这几片镜片后,赵昺鼓励了令狐正几句,又参观了一下另外的车间,看着工匠们很用心地制作着按自己给的图纸和数据制作的各种零件,满意地点着头,摆出一副小大人的样子,不停地赞美工匠们的手艺,鼓励他们好好努力,多为大宋制造更多的有用之物。

宫勇听说赵昺亲自来到了大宋研究所,领着几个人跑来迎接,赵昺看着气喘嘘嘘的宫勇:“朕只是过来拿个东西,随便看看。你们接着忙。以后没有什么事情,你就不要劳师兴众地领着人来迎接朕了。朕还是希望你们用更多的时间研发各种东西。”

看着赵昺一点架子也没有,宫勇放下心来,连连点头称是。

望着孙照,赵昺想了想问道:“孙照孙科长,朕的火炮你们搞到什么地步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孙照赶紧弯腰答道:“启禀陛下,这火炮虽说造了几门,但还有几个小问题要解决,小臣估计再有几天就能把一门火炮展示给陛下观看了。”

赵昺一听,连声说好:“好,好,实在太好了。你如果把火炮研造出来,朕一定重重赏你。”

赵昺又问跟在宫勇身后的章船工:“章科长,你那边进行得如何了?”

章科长的脸色马上荡起了一片激动的红晕:“陛下,按照您的图纸,我们已经研制成了两艘不同类型的小战船。只不过,按陛下的要求,我们造的小了点。陛下,你设计的那个叫什么飞剪的船,跑起来太快了。只是船员们现在还不能熟练地操作。还有那个叫什么盖伦的战船,虽然试验船按照陛下要求造得小,但是水军将领试航后,都赞不绝口。”

赵昺点头说道:“是呀,什么样的新生事物,我们都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这也是我让你们一开始造得小一点,就是为了先练习,等熟练了以后,就可以驾驭大型的战船了。所以,小船研制技术成熟后,就要加速造大船了。”

章船工马上恭腰:“是,陛下,臣等一定努力。”

这时,孙照又走上前来:“陛下,你让小臣做的那些零件,臣已派人造好了,只是小臣不明白这些东西是用来干什么的。”说完,向后一招手,一个三十来岁的精悍男人走上前来,低头举双手托一个小包,把东西递到了赵昺的眼前。

赵昺接过来,打开外面包裹的布,十几件零件堆在一起放在小包的中间。赵昺眼前一亮,不想,这些个零件做得非常标准。他随意拿起几个零件试着组装一下,那些零件离自己的要求不差分毫。这可是纯手工打造出来的呀。赵昺看着眼里满是星星,看来自己的左轮手枪有望成功。

赵昺看着这一堆小零件,分外高兴:“孙科长,这是你做的吗?”

孙照行个礼:“启禀陛下,小臣不敢贪功。这些都是林熙彤做的。这位就是林熙彤林师傅。”

原来给赵昺递零件的这位三十来岁的汉子就是林熙彤呀。赵昺大喜:“林师傅大功一件呀。朕今天也没有带银子来,不能赏你了。你明天晚上到宫里来找朕,朕亲自赏赐你。当然还有新任务派给你。朕现在就封你为大宋兵器研究所枪械科的科长。”

林熙彤一听,造这么一堆零零碎碎的东西也能当官呀,马上跪下谢恩:“草民谢陛下。小民不要赏银,小民一家昼夜给陛下造这些零件,只求陛下赏小民一袋粮食就可以了。小民家中几日未见米下锅了。”

赵昺一听,环视一下,才发现这些工匠个个都是面黄肌瘦的样子,马上对着小杜子发起火来:“小杜子,你作为大宋兵器研究所的监督和联系人,怎么能让这些个工匠饿着肚子为朕干活呢?你可知罪?”

小杜子一听,吓得赶紧挨着林熙彤跪在一起,但心里那个委曲呀:这不是天天跟着你训练吗?我哪里有时间来监督和联系这个什么大宋兵器研究所呢?可嘴上可不敢说出来:“陛下,臣该死,臣知罪了。臣马上就去办理这事。”

赵昺先扶起林熙彤,却没有去扶小杜子,还让他跪在那里,对着小杜子说道:“你今天就和宫所长联系好了,先统计一下研究所的工匠人数和家中人数,先按每人五斗粮的数目今天就发下去。朕回到宫里再和大臣们商定一下,看看各位师傅按什么级别按月发放粮食。”

看着眼前的工匠们严重缺粮的现象,赵昺也没有了继续参观兵器研究所的兴趣,从怀里拿出一幅新的图纸,交给宫勇:“把这个图纸好好研究一下,尺寸可以按要求增加或缩小。这个东西叫动滑轮,如果按另外的图配合,叫滑轮组。用它要省许多力气,多造些,以后造船,建城,修房,开矿等等,都能用的上。”

赵昺交待完了别的事情,就准备出门,临到门口时,突然回过头来:“对了,我大宋兵器研究所里的一切图纸、数据、技术等,都是我大宋的最高机密,绝对不能透露给不相关的人员,有些连自己的亲人也不能说。如果有人泄密,不论你们是谁,朕是要杀头的。这个事,宫勇,你要多注意。朕这几天就派军队来保护研究所。”

赵昺并没有回到军营中,他先回到宫里。因为那几支铜筒子就放在自己的卧室里。

一大一小两个筒子套好后,又用两个大小各一的盖子一般的东西,先把两片透镜固定在底部开有洞的盖子里,然后在小杜子的帮助下,分别装到了前后筒端,一具古代版的单筒望远镜就算是做成了。只不过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伽利略式望远镜,放大倍数也只有赵昺穿越前小时候玩的那种玩具一般的东西,只能放大四、五倍而已。但在这个时代,这就是神兵利器了。尤其是在海上,只要光线允许的情况下,要比敌人早发现对方,就有先敌一步有排兵布阵的时机,时间在战争中,那可是必胜的条件之一呀。

赵昺看看外面天气依旧明亮,找个较高的院子,让小杜子去搬来一架梯子。二人爬上一个屋顶,北面的大海一下就尽现眼底。赵昺拿起望远镜来,调节到最佳效果,然后慢慢调节着看海滩上忙碌的人们,看远处海里点点的帆影,心中那个美呀。他看了一会儿,把镜筒递给小杜子,略教一下如何用,让小杜子自己看着玩。

小杜子拿起望远镜,也学着赵昺闭起左眼,把右眼凑近目镜,向着远处看去。这一瞬间,小杜子大叫一声,双手一松,镜筒差点落了下来,腿一软,小杜子一屁股坐在屋顶上。好在赵昺反应快,最近锻炼得也有一把力气,忙伸手拉了一把,小杜子才没有滚下屋顶。

“陛下,这,这,这是什么魔法,我看到海边的人了。”小杜子紧紧握住镜筒,颤抖着叫道。

“什么魔法?这叫望远镜,懂吗?用它能看到远处的人和船。”赵昺不屑一顾地暼了小杜子一眼。这叫啥呀,不就一民用版玩具吗?如果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军用望远镜,还不知你什么反应呢。

小杜子赶紧又站起来,举起望远镜向着海边重新看去:“陛下,我看到了,那里有一家子在补鱼网呢,还有个小男孩在沙滩上跑。咦,海里还有一只大船,不,两只,不,好多只大船。陛下,船上是我大宋水军的船旗。陛下,我们的船,我们的船来了。”小杜子一边念道着,一边放下镜筒,使劲向着海里看去,什么也没有,摇摇头,闭一下眼,又看了半天,还是什么也没有,只好又把镜筒放到了眼上。

“陛下,真是我们的船,他们快要靠岸了。陛下,这个东西真好呀,就象千里眼一样。陛下。”小杜子还在兴奋地站在房顶上嚷嚷,赵昺已经爬下了楼梯。

“好玩吗?好玩你就在上面接着玩吧。我得下去让人去接船了。”赵昺说完头也不回往外走去。小杜子一听,本想接着看下去,可是皇帝都走了,自己还能扔下皇帝不管吗?恋恋不舍得回头望望大海,也只好爬下梯子,紧跑几步去追赵昺。

赵昺走到大门口,看见几个守卫正在巡逻,忙叫住他们:“你们几个,派个人通知一下,就说朕安顿的,等咱们的船一靠岸,马上让管事的过来,朕要见他们。哦,对了,再去派人通知几位重要的大人和将军,让他们马上到宫里来见朕。”

几个士兵愣愣地看着赵昺,不知道他说的船是从哪里来的,听见赵昺又一次催促,才呆了一下,跑着去执行命令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