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南宋雄起
4113600000053

第53章 微服私访

所谓的皇宫,也就是位于城中而已。四周除了正南隔一广场而正修建的大会堂外,四周都是民房店铺,

当然,为了皇宫的安全考虑,当时只是把周边的一些个危旧民房拆除了,留下一段空地隔开民居与皇宫。但皇宫附近还是人来人往,显得格外热闹。平时,赵昺也不会拒绝百姓过于靠近皇宫,只是派了驻守在皇宫外的禁卫军严加防范,避免人流交杂,影响皇宫前院各部衙办公就可以了。

赵昺穿了一身平常的衣服,如一富家小孩外出游玩一般,旁边紧跟了小杜子和张达,四周散布着或近或远的护卫,个个身穿便衣,身上暗藏兵器,两眼警惕地观察着四周警戒着。

赵昺也不是第一次出宫,但过去都是前后禁卫军护卫着出行。这次微服私访,一下真正溶入百姓之中,似乎又回到了曾经那熟悉的感觉里。当时的赵奇兵,每当有休假日时,总会约几个战友,也穿了便服,会入大街上的人潮当中,上街购买一些生活用品,有时,还会进入饭店,各自点一些合乎口味的饭菜,慰劳一下自己的五脏庙。

不过,那时的他们,即便走在街头,出于职业的习惯,也是首先观察周边的环境,然后,双目快速扫描周边人群,判断每一个人的职业和习性,揣测所看到的每一个人的内心想法,搞得就象是深入敌区侦察一般。当然了,这样的现象也不错,常常在人群中就发现一些行为不规的人,如果是小偷,就会在他们得手的同时,悄悄地捉拿后,不动声色地移交给警察了。

可现在的赵昺,虽久居高位,但那种深入骨子里的本事还没扔下。只是居移气,养移体,现在的赵昺更多了一种高贵大气的气质,走在街上,收敛一下,细细看来,也与众不同。

满街悠闲的游客,匆忙擦身而过的人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大包小裹的穿行在街道上的商贩和客户,蹦跳嬉笑的孩童,牵马架车的豪杰,长衣执扇的士子,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川流不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闹而繁华。

街上人流虽多,但并不显的混乱,大家都按照赵昺制定的交通规则右边行走,所以路上的车辆就是速度稍快,也不会显出混乱来。而且这段路是新修的大街,路面平整,有部分地段,中间还有隔离带,中间种下的树苗已有一人多高,树木间的各色花草正长得茂盛。

店铺林立,路面平整干净。自修了许多共公厕所和垃圾点后,人们已逐渐习惯了讲究公共卫生。而且修路先修下水道,所以,即便是海南岛多雨的季节,路面上也很少积水,况且还有许多清扫大街的人维护,赵昺叫他们为环卫工人。

看到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赵昺为钱发愁的心情舒缓了不少,脸上也挂起了笑容,脚下的步伐也不再沉重。

赵昺前有小杜子开道,左有张达随行,身后还跟着许多或隐或现的随行护卫。他不想在大街上引起不必要的骚动,只是装扮成一个富家小孩,好象跟随着大人出来游玩。这个时候,没有电视,领导人不可能天天挂在屏幕上,所以,能认识赵昺的人可谓之凤毛麟角。所以,赵昺也不怕有人认出自己来,大摇大摆随意漫步,可谓之惬意随心。

路旁一个粮店引起赵昺注意。海南岛的粮食问题在赵昺的心目中是放在首位的。好在大量从外购买粮食,现在岛上开耕的荒地也有了收成,似乎并没有听到反映粮食的问题。

而且刚开始时,赵昺怕市场上粮食过少,引起粮价飞涨,灵机一动,想起了看电视上自己那时候曾有过粮食定量销售的方法,就制定了一个粮食国家管理政策,规定每人每次购粮不超过限定数量,而且每人都在各管区的“居委会”登记家庭人口数目,以此来分发每月定量购粮凭证。居民只能拿着每月下发的购粮凭证去各粮店买粮,严禁超量购买。就是你非常有钱,也不允许购买凭证上规定的数目之外的粮食。对于粮食的收购,采取最低粮食保护价格,对于出售粮食也有规定最高粮价限定线。如果超出这个限定线,要重罚,并且要求除专门机关外,提倡全民监督。刚实行时,很有几个不要命的奸商违反制度,被赵昺下狠手杀了几人,这才让商人也明白,这个小孩皇帝杀起人来,也并像平时那样,总是笑迷迷的一副忠厚样。

当然,当时也有许多人省下口粮,企图到黑市上倒卖,那数目实在太小了,并没有冲乱粮食配给制市场。一些粮商也想着除按政策规定售卖配制数目的粮食外,还想着多购粮食,以黑市价倒卖谋利。可大量的流民们身上并没有多过的钱财,即使买,数量也是少的可怜。因为按最低配给制,他们的粮食基本是够吃了。而海南岛多雨潮湿,积存下大量的粮食又容易变质。而政府又严禁粮食只允许进不允许出,谁想走私外运粮食,海军的炮舰可不是玩的。所以,最终这些商人只好自己压低粮价出售配制以外的粮食,那黑市价很快就降到了比配给制出售的粮价略高一档的价钱。如果真有人想多买粮食,在黑市上也不会买到过于昂贵的粮食,反而粮食在海南岛成为普通商品。

当然了,副食品海南岛却是敞开了卖,价格由市场自我调整。海南岛周边海产品丰富,又没有后世那样的保质技术,反正副食品价格只低不高,人们吃海鲜更加便宜实惠。这样,又反过来促使了粮食价格的拉低。

粮店里人来人往,不过,大家都提着不大的袋子装粮食,而且人们的脸上也没有显示出因饥饿而有的不健康色。老板也是满脸喜色的大声招呼着顾客。由于收购价和零售价之间的价格定的合理,粮商们还是有利可图,而政府又绝对禁止除注册粮店以外的任何个人粮食买卖,所以,粮商们经商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赵昺随意走进店里来,四处东张西望。那老板看见进来一个富家小孩,也并不在意,只以为是谁家的小孩随家长出来购粮,反而热情招呼随后进来的张达和小杜子。听说张达只是过来看看,并不买粮。老板脸色微显失望之色,却仍是笑迷迷地礼节性客气。

赵昺看着老板虽市脍却还文明的样子,忍不住走上前低声问道:“这位掌柜,可否出售一千斤稻谷?”

那老板分明吓了一跳,赶紧四周张望一下,低声笑道:“这位小哥说笑了,此话再也休提。政府规定,得按配给数目出售粮米,不知这位小哥可有凭证?”

赵昺笑笑,低声说道:“没有,只是银子多点,价高些也可以。”

老板脸色一变,勃然大怒:“谁家的孩子,跑到这里来消遣咱家。来人,把这个顽劣杈出去。”

张达马上过来陪笑道:“掌柜息怒,咱这小东家多有得罪,咱自领回去说道于他。”说完也不理会那老板,自是拉着笑容可掬的赵昺往店外走去。

赵昺走出店外几步,还听见那老板在店里一声高一声低地絮叨:“官家三令五申按规距经商,咱家自得官家的恩惠,有这一碗饭吃,咱这良心……”

小杜子赶紧过来说:“不想这商家恁得忠心,公平买卖,全是官家之皇恩……”

赵昺一笑了之:“行了,有那闲功夫好好练练武艺,怎么学下些吹牛拍马的技艺。”

小杜子一吐舌头,紧走两步,又到前面开道去了。

再走几步,是一个布店,进出的人来来往往。马上要过年了,手里有两个闲钱的人,也开始想着改善一下生活了。现在的工作好找,就是不好找,政府也有专人量才给你指派一些力所能及的活。那工钱又是按月发放。到了年底,自己服务的老板还要以每人工作的好坏,大小有个红包可收,或分点鱼肉鲜品。平时合不得花的钱,积攒下来,年底也,兜里也变得沉甸甸起来。老婆的外套破旧了;儿子在店铺里打杂,总得穿得体面一些;小女儿,过年不得有一件花衣?自己嘛,将就一下,买顶新帽子吧。看隔壁王二,头上也顶了盏绅士帽,说着满口的官话,不就是在衙门里扫个院子吗?

赵昺站在门口往里看,柜上五花八门的各色布料,老板和伙计正忙着和顾客大声叫着自己心中的理想价钱。门口的小伙子,一身精悍的短衣,已开始迎上前来,笑迷迷地往里引导赵昺一行三人。

赵昺正要抬脚,听得隔壁一杂货店门口两个小伙子高一声低一声吆喝:“肥皂,快来买肥皂。官家亲自发明的肥皂。好用去泥油,洗衣又干净。三十文一大块了呀。”

赵昺不由得把目光转过去。只见两人一手挥着一块浅黄色的肥皂,一手拿着一布湿布,甩来甩去招拦着过往的行人。

赵昺转过去,拿过来小伙计递过来的一块肥皂,有半块城墙砖大小,拿在手里,实实在在的,发出一股淡淡的味道。

“你这肥皂不好卖吧?”赵昺盯着手中的东西看了一气问道。

那一个较胖的伙计脸马上沉了下来,劈手夺过肥皂:“哪家的孩子,乱说些什么呀。咱家的肥皂可是官家亲手发明,怎得一个不好卖法?你不买,去别处自耍去。”

赵昺也不生气,使个眼色让张达止步,又从那人的面前框里重新拿过一块肥皂:“咱自想着买一块小的就够用,十文钱能用好些日子。这大一块儿,咱自家知道身上正好少了这二十文,怎么买得这一大块?”

那伙计一听,脸先红了,但还是辩解:“你买不起,自有买得起的。”

赵昺还是笑着说:“你自知买得起买不起的,只是我好意关心提示一下。”

那伙计还待要说,赵昺已是抢过了话头:“如果你家这肥皂裁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卖,五文也是它,十文也是它。买得起的人不就多了?再说,有些人本不信这东西,五文买了块回家试用,效果也好,自然会再来买你家的肥皂,或传说于他家,齐来买你家的东西,是不是赚的会更多一些?”

肥皂的科技含量并不是很高,海南岛附近常常可捕获大鱼,那肉如牛肉,只是这油吃得人少,赵昺就想来用着制肥皂。不想“大宋科学研究院”这么快就造出来了,还推向了市场。只是这帮子人,动脑子造个东西还行,经商的头脑是一点也没有。搞这么大块的,商场销售肯定会有影响。况且家中洗衣几乎为女性,那女人的小手,滑溜溜地拿这么大块的东西,用起来一点也不方便。看来,这东西应该铸形时,就应该搞得小点,上面还应该铸压生产厂商的标名和厂名才好。广告效应是应该考虑进去的。只是这香皂,香精难以提练而且添加技术还有待提高。只不过做出的香皂,此时成本过高,价格一定不会低了,只好先走高端路线了。

转过街角,一片喊好声起,只见一大堆人围成个圈子,后排的正使劲伸着脖子往里看。赵昺以为是耍把卖艺的,心里起了学习击技之术的想法,使个眼色,早有两个膀大腰圆的护卫挤上前来,三下两下就从人群里破开一条通道,赵昺大大方方地顺着通道钻进人群中间,挤向前面。

各位大大多点收藏,多投推荐票呀,老汉这里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