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南宋雄起
4113600000077

第77章 火柴

经过几天的准备工作,赵昺挑选好技术人员,并把从福建带回来的工匠拨了一多半交给陈宜中,然后组织起五万移民大军,带好充足的粮食子种和各种农具、各种所需材料,甚至还拉了两船的水泥,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欢送他们远航台湾。

朝中的事,赵昺依然留给文天祥和陆秀夫,岛上的军事管理,依然是张世杰负责,然后赵昺巡视各行各业的发展进度。

现在海南岛上最高兴的人其实是章船工。自赵昺给他带回来许多的半成品船只,还有那大量的造船木料,他就整天乐得只看见牙不看见眼的。海南岛造船的大树有的是,只不过这些树砍倒了又不能马上能用。海南岛多雨湿热,木材砍好后要风干,这个时间长达两到三年。而赵昺又急着快速扩大海军,这可难为他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粥,以前海南岛也有点积累下来的木料,但那是杯水车薪。所以,章船工只是改造缴获的敌船。真正出自自己手的也就是“黄河号”和那两支小型飞剪式侦察快艇。

现在木材如山一般地堆积在造船厂的码头上,按赵昺的要求,造十艘“黄河号”级别的驱逐也够了。只不过,他还打算造更大的巡洋舰,那才是赵昺真正的目的。

赵昺这次去船厂并没有骑马,而是坐着由“大宋科学研究院”才造出来的四轮马车。这车用精铁打造成的车厢,下面四个铁轮,只不过只有轮榖而没有外胎,车轮和底盘之间用弹性较好的钢条做成工字板减震,那效果当然比起后世的汽车舒适性差太远了。赵昺心里还在想着,如果有橡胶多好呀,可那东西还在美洲大陆上呢。看来要早点“发现”美洲新大陆才好,那里可是有高产的玉米、红薯、马铃薯等等。

不过,就这样的车,一些有钱人家已经开始抢疯了,只不过他们是民用版的,没有精铁打造的车厢而已。

反正速度不是很快,赵昺坐在上面也不是很颠,那厚厚的丝棉座垫能让赵昺感到舒服。看来,这沙发也得让他们快点造出来。

现在的船厂,五个旱坞同时开工,按赵昺的设计,再也不用挖深坑了,就是下过雨后,也用不着排水。铺好的铁轨上安放着火车底盘一般的龙骨墩,上面已经开始铺设龙骨了。五艘“黄河号”级别的驱逐舰正在动工。

旁边又有许多巨大的工棚,做为车间,里面也是人来人往,大家正在流水线上组装各个战舰的配件。只不过,那长长的桅杆只能在室外制作了。这个大家伙太粗太长了,只能等做好后,才能调装上船。

章船工正领着两个儿子爬在一张桌子旁研究图纸,并没有发现赵昺已走到了眼前。

赵昺悄悄踱过去,走到桌子旁一看,那图纸上画着一个船头,几个人正拿着尺子量来量去,不时用铅笔在纸上计算着什么。

赵昺低头看看图纸,觉得这个似乎是得欣式船头,也就是飞剪船的船头部分。

章得欣算完一组数字,拿起来给另两人看:“这船造得如此大,速度也快了许多,可是,如果按这个速度跑起来,那浪花非得把船头压碎不可。”

赵昺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得欣式飞剪船,就是到了十九世纪,也是航速非常快的船之一,只不过,木头做成的船头,一旦和海水接触后,那种劈开海水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而木头是绝对不能承受这种压力的。

“为什么不在船头上包一层铁皮或铜皮呢?这样就不怕压碎了船头。”

几个人这样发现赵昺不知什么时候已站在了自己的身旁。一众人赶紧行礼。

然后大家开始商讨这个问题,但大家马上就觉得有问题。因为这样的铁皮或铜皮如何包裹,或如何压制成形,还有,船头上加载铁或铜后,平衡一定也要考虑进去。总之,这都要在以后还得考虑和计算。

但对于“得欣”型飞剪船的研制,已经有一定的成果了。赵昺只要求这船要造得大一些,上面还要加载火炮。“得欣”型飞剪船在后来的时代,那可是最快的船,如果火力再强化一下,就不仅仅是只做侦察快艇或联系性的工具,还要以做战舰来用,这就是赵昺的想法。当然,这样做的结果,一是要加固船身,二是加载火炮一定不能过多。否则,势必要影响船速,反而达不到“得欣”型飞剪船应有的特长。

林大虎自跟随赵昺跑了趟泉州,收获不小。整个战役他虽没有亲自参与,但整个战役过的程,他都亲眼目睹,对于炮火的使用,他提出了许多改进的想法。赵昺对这些想法都一一给予鼓励,并让他逐条记录下来,回去交给孙照,让大宋军工研究院好好参研一下。但林大虎最大的收获是跟着赵昺学到了许多关于枪械方面的知识。

偶尔的一次,他看到赵昺组装好的那支**。他马上认出来这是他的父亲和自己亲手做成的东西,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当时做出的那些个零件,现在被赵昺组装成这样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可惜现在没有子弹,这东西放在赵昺身旁只是一个摆设。但是,林大虎马上就喜欢上这个**。

赵昺看见林大虎喜欢,就让他试着拆分开来,再组装在一起,直到他熟练后,再给他一些适合这个时代的枪械图纸,让他自己研究。林大虎有不懂的地方,就马上找赵昺去问,甚至不顾他忙得原地乱转,都要打扰他。搞得小杜子对林大虎特别有意见。

好在赵昺知道枪械在今后战争中的重要性,看到林大虎这样痴迷如此,也倾囊相传。于是,林大虎等回到海口后,已经熟知了十几种枪械图纸,回来后没有多久,就搞出来一支**。只是这样的子弹他无法制出来,还得再寻问赵昺。

今天听说赵昺到大宋军工研究所来指导工作,他马上就跑了过来,远远就叫嚷着要见官家。恨得小杜子使了个眼色,让几个护卫把他给远远拦在人群外。

好在赵昺今天并不算是很忙,听到林大虎的叫嚷声,回头向他笑着招招手,护卫一看,这下拦不住了,只好放他过去。

林大虎手里提着新做出来的**,手里却拿着几个似子弹一样的东西。因为林大虎知道定装药纸质子弹,所以,他所制出来的子弹,也就是一个纸筒一般的东西,里面装满药,前部再加装一颗弹丸。

赵昺只是看了一眼,就把那把**接过来,熟练地摆弄了几下,做了一个瞄准的动作,然后还给林大虎。

“做的很精致呀,还是后装式。只不过这子弹现在没有底火,如何使用?如果子弹的问题解决了,以后的巷战和丛林战绝对是利器。就是以后有了骑兵,也可以装备这种武器,冲锋时,先来这么两下,那效果一定非常好。”

说到了骑兵,赵昺想到这次泉州战役,缴获的四千匹马,虽然数目少了点,但真的应该组建骑兵部队了。

林大虎一听子弹,马上把手里的几种类型的子弹拿出来给赵昺看。赵昺看了看,挑出其中一个,前后左右上下仔细看了半天。那子弹依然是用硬纸卷成的筒子,只不过底部用了一个黄铜做的底座,如信号弹的枪弹一般。底座上有一个小眼,里面装了一根细细的引线。

赵昺看得大为惊奇,不知林大虎如何点燃这根引线。于是,赵昺挥挥手,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下,跟着林大虎向他和他的父亲林熙彤的办公室里走去。

按林大虎的设想,可以在枪柄的两侧各加装一件遂发火装置,到枪机扳动后,遂发火装置打着火点燃引线,然后点燃纸筒中的火药,推动弹丸发射出去。

赵昺一听林大虎的解释,马上明白了为什么纸筒底座是用铜做的,一方面是为堵塞火药燃烧后向后泄露的烟焰,另一方面是把火药爆燃后产生的向后力量阻挡在铜底座上,避免强大的后座压力施加在木把上。

赵昺觉得这个设想是不错的,只是多了这个引线,纯粹就是多此一举。可是,现在雷贡没有发明出来,没有底火,这后装枪也就只能算是一种梦想吧。但当他再看到铜底座上的那个细眼后,突然灵机一动,想起了曾见过的那种很“古老”的火柴枪。自行车上的几组铁链组装在一起,然后插入一根火柴,只要一根尖利的撞针撞击后,就能点燃火柴头,引发火柴头爆燃。

火柴?对,这东西虽没有后世那些安全性很高的火药,但就现在的技术,还是能造出来的。

火柴其实在南北朝时期就发明出来了,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这可视为最原始的火柴。

不过,那样的“火柴”可不算是真正的火柴。到了南宋末时,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经到处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贩。那是有人把松木削成如纸张薄的小片,用硫磺涂满它的一端。但它不叫“火柴”,而是叫“发烛”、“粹儿”,这已经是早期的火柴了,但人们没有注意和重视。

在欧洲,火柴出现于古罗马时期。当时一些小贩,将木柴浸泡在硫磺中出售。这种被浸泡在硫磺中的木柴本身并不起火,而是可以用来引火。人们用铁块撞击火石,让溅出的火星落在这些木柴上,就能获得火种。到了中世纪时期,欧洲人又用芦苇取代了木柴,成为引火的材料。

后来的火柴主要是磨擦火柴。其主要成分是磷、硫和玻璃粉等成分。当然,后期为了增加燃烧和安全,里面还添加了别的成分,主要有氯酸钾。这个东西现在没有,但不知**如何?还得研究一下。现在的玻璃已能造出来了,虽说还没有纯色的,但做玻璃粉应该是可以的。如果把这几种东西混合起来,混合着胶做成小块的圆片,再把那个铜底座的小眼搞成一个小凹坑,每次用时,都预先放上这样的一个“底火”,然后用撞针撞击后,定能燃烧,引燃纸筒中的火药,发射出弹丸。

当然每次射击完后,这样的铜底座还可以回收再次安装在另一个纸筒上,等下次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