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南宋雄起
4113600000078

第78章 苏刘义

刚回来,又跑出去忙了。总算是今天有时间了,赶紧接着写一章。

赵昺想到这里,就想起了那两个耍把式卖艺的道士来。他马上到玄明子办公的地方。

赵昺第一眼看到玄明子时,首先开玩笑说了一句话:“大师现在活得很滋润呀,胖了一圈呢。你的徒弟呢?”

玄明子正坐着那里不知想什么呢,突然听到赵昺的话,吃了一惊,回过头来看到是赵昺来了,马上站了起来向赵昺行礼。

玄明子当时拿着赵昺给的金牌找到林侍英时,才知道那个破解自己“法术”的小孩子原来就是当今皇上,顿时吓得他不轻。好在林侍英只认金牌不认人,听了玄明子的自我介绍后,觉得应该和火药有关系,就把他打发到了宫勇这里。

但玄明子的徒弟许智原只记得赵昺答应送他一套课本,赶紧向林侍英提出这个要求。林侍英一听是赵昺答应送他的,二话没说,各拿了一套物理和化学课本,送给他。从此许智原天天沉迷在这两本课本里,看不懂的就去琼崖学府去问别人,回来就照着上面所说的进行试验,可谓之废寝忘食。

今天赵昺来了,不想玄明子一个人在房里沉思,那个许智原却不在旁边。

玄明子赶紧起身推开里间的一道门,喊了一声:“许智原徒儿,官家来了,快点过来迎驾。”

里面传来一个声音:“等等,这氧气是什么东西,怎么还是抓不住?”

赵昺一听,心里好笑,也不理玄明子,直接从他身边一挤,进了里面的套间。

许智原正拿出一个黑瓷罐倒扣在一个大大的铜制水盘里,不知搞什么。看到赵昺进门,也不抬头,只是把那个黑瓷罐拿起来,使劲往里面看。

赵昺看着这呆子,哭笑不得。他也不说什么,只是在盘中加满水,然后找一小截蜡烛头粘在一小片木板上,轻放在水面上,然后顺手把许智原手中的黑瓷罐拿过来,倒扣在蜡烛头上面,轻轻向下一压,盘中的水被压了出来,水正好和盘边持平。

赵昺看着不知所以的许智原,又把黑瓷罐拿了起来,那水盘里的水马上落了下去。赵昺又找来火种把蜡烛头点燃,接着小心把黑瓷罐倒扣在蜡烛头上面压下去。

接着许智原看到和本来盘边持平的水面很快落了下去,他瞪大眼睛,惊奇地看着这一切,不知所措。

赵昺看看他说道:“你所说的氧气,就是我刚才做的试验所显示的东西。只不过这氧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抓不住的。只不过,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刚才把氧气都烧完了,所以,水被吸到了瓷罐里,所以,盘中的水面下降了。那么,这黑瓷罐里的氧气有多少呢?你来想想如何计算吧。”

赵昺说完,也不再去管许智原,径直走到外面和玄明子聊天去了。

“玄明子大师呀,朕发现你的徒弟比你还勤奋呀,你得努力了,要不,师傅被徒弟超过,你可就要遭淘汰了。”赵昺看着玄明子说道。

玄明子一听,惶恐地低下头来:“陛下,小臣不敢懒惰。自小臣被陛下提携后,小臣内心日夜勤思冥想,怕有负于陛下恩典。刚才小臣还在想,如果用姜黄在白纸上写字,然后用碱水显示出来。这样,是否我朝在刺探蒙元敌情时,可使间谍用之,避免重要情报泄露?”

赵昺一听,乐得哈哈大笑:“哈哈,不想玄明子大师还有这一想法。不错,不错,古代版的隐形墨水。”

玄明子虽不明白赵昺嘴里的隐形墨水是何物,但联想到自己的法术“白纸血印”、“矾水显字”、“杀鬼见血”等,应该差不多就是那什么的隐形墨水之类的现象吧。

赵昺知道玄明子只是一个炼丹者,虽涉及化学现象不少,但对其原理并不知道,一时也无法和他沟通。但把一些现象结合化学原理和他解释,或许他能明白其中一二。反正万事开头难,也只能慢慢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了。

和玄明子谈了一会儿化学方面的知识,他想起了来这里的目的,就问道:“朕这次来,是想问问大师,你们炼丹时,应该用到磷吧?大师你有红磷吗?”

玄明子听到赵昺又和自己说起炼丹时,满脸通红:“陛下,小臣现在已不炼丹了。陛下所说的磷,是不是晚上能发出鬼火的那种东西?”

赵昺一愣,马上明白过来,骨头氧化过程中,常常在夜间有磷自燃,古人不明白,就认为那是坟地里的鬼火,马上点头道:“是的,就是这东西。”

正在这时,里间的许智原大叫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说着急冲冲地跑了出来。

玄明子马上叫道:“徒弟,小心惊吓着陛下。”

赵昺没好气道:“我有这么胆小吗?许智原,你说说,知道什么了?”

许智原得意忘形,竟然不顾及尊卑,拉起赵昺的手就往里间拖。赵昺看着这个呆子,哭笑不得,只好跟着进去。吓得玄明子也马上跑了进去。

许智原又按赵昺刚才的演示做了一遍那个试验,只不过,在水盘的下面又放了一个大盘子,这样,压下瓷罐时排出的水都流到了大盘子里。他把大盘子里的水倒入另一个罐中,然后,再点燃蜡烛,黑瓷罐倒扣到蜡烛上。等水被吸入瓷罐后,盘中的水面下降了。他又把刚才那个盛水的瓷罐里的水到入盘中,盘中的水刚好和盘边持平。

看着这一系列的操作,赵昺暗自点头。看来这个家伙还是有一定脑力的,适合好好培养,将来真能成个化家方面的人才。

许智原说道:“这瓷罐中的那个什么氧气,正如陛下所说,烧完后,空间小了,水就吸进去了,而吸进罐中的水,就是氧气的量。而挤出来的水,正和氧气的量是相等的。对吧?陛下?”

听着许智原语无伦次的话,赵昺高兴地点点头:“完全正确。朕特许你随时有问题,可以随时到宫中找朕,朕可以单独给你讲授。”说完,从腰上摘下一个小小的玉佩,递到许智原的手中,“这块玉佩你拿着,有问题,就拿着它到宫里找朕。玄明子大师也可以同来。”

接着,赵昺把这次来找他们的意图说了出来,并和他们在一起研究起来。赵昺苦于没有原料,所以,无法试验,苦了他这个后世随意用一些现成的东西就能配制炸药的特种兵,因无米不能粥成。现在有这两个活宝了,他又不想亲自动手,只想着慢慢培养这两人,让他们能入门并造出火柴来。而火柴的配药,那才是他此次来的根木目的。现在,就让他们慢慢研究去吧,反正赵昺对这事也不急着这十天八天的。

接着赵昺又参观了一下玻璃研制的如何了。

现在的玻璃已经做出较为透明的成色来,但离赵昺要求的还差太远。不过,匠师们已经开始用吹泡法来制做小块的平板玻璃,虽说那厚度还不够平整匀称,玻璃看上去也是灰蒙蒙的,但也可以看清对面的人影。一旦再透明一点,再平整一点,赵昺就可以指导他们做镜子了。是的,镜子,这可是暴利大杀器。反正银镜反应法制玻璃镜,原料不难找,工艺也不难。当年在高中时,同学们在实验室里就能搞出来的东西,不是什么高科技。而赵昺也不要求过高,只要比现在的铜镜效果好就可以。不过令狐正还是觉得不好意思,因为这么久了,还没有拿出赵昺满意的透明玻璃而内疚。但当赵昺看到一小块被扭成绳头一般的小玻璃疙瘩时,他不由得站住了。他拿起那一小块清纯的东西,就着光线,迷起一只眼睛看着,然后举着向身后的人展示一下,问道:“这块东西是哪里来的?谁弄的?”

令狐正没听明白,觉得赵昺的语气与往常不同,吓了一跳,马上紧赶两步过来,低着头说道:“陛下息怒,小臣管理不好。”

赵昺有点哭笑不得:“我发怒了?我只是想知道这东西是哪里来的,谁弄出来的?”

令狐正一听赵昺没有生气,这才暗中松口气,马上回过身来,从身后的人群中指着一个老头子说道:“启禀陛下,这东西是孙师傅的孙子玩耍的东西。我叫他过来问一下。”

原来,这位孙师傅的孙子虽说二十来岁了,但是玩性还是很高的。天天跟着爷爷学着练手艺,喜欢自己一个人没事了瞎摆弄,不想就在坩锅里练出这么个东西来,觉得好玩,就时常把它带在身上,今天因为赵昺要来视查,上面要求大家换身干净点的衣服,就顺身把这东西放在展示桌上,换完衣服忘了拿走了。

赵昺一听,不知该说什么。他自己要的较为纯净的玻璃就在眼前,别人却认为是这个大小伙子太贪玩。

他马上让令狐正找来这个姓孙的小伙子,让他们按着此人的“玩法”试验,看看能不能大批量的烧制出这种类型的玻璃来。

接着赵昺又去看了看那些个建在河边、水库闸门口的大水车。现在的水车都建在河流边或水库边上。因为驱动水车的水流控制的很好,水车的转速基本变化不是很大,不但适合给火枪枪管钻孔,而且还大量运用在其它方面。如造厂船木料的破解,就是用水车驱动的木锯切割,大大提高了效率。而水泥产品的粉碎也开始用水车驱动粉碎机了。

等赵昺回到宫中时,已是晚饭时候。他参观了一天,也感到累了。正准备简单吃点饭,就去休息。不想,看着何公公站在旁边,转来转去的,似乎有话要说,但又使劲憋着,不禁奇怪。平时何公公可不是这样的人,他看着何公公问道:“何公公你有什么事吗?”

何公公看着赵昺放话问了,赶紧回道:“官家,那苏刘义今天在宫外候了半天了。”

赵昺一听,苏刘义私下来找自己,而不是在朝堂上,一定是有什么私下里要和自己说的话。

自从为了王道夫做南海舰队司令一事,赵昺和张世杰达出协议,把苏刘义扶正做了殿前司,掌管禁军,此后几乎就把苏刘义给架空了。这几次战役,赵昺几乎没有给禁军安排过什么任务,苏刘义也就只是个名义上的殿前都指挥使,既没有领着禁军立功,也不可能真正掌控有战斗力的军队。

现在几大主力部队,海军两个舰队,那是赵昺一手建起来的,任谁都不会从赵昺手里拿走的。这事张世杰曾说过几次,赵昺都以别人无法指挥“现代化”的海军为借口给推托掉了。两支海军陆战队,那是赵昺的第二禁卫军,就是给了别人,别人也指挥不动,况且海军陆战斗分属海军两支舰队,赵昺也不可能让别人来指挥。琼崖山地旅,刚开始时,大家都认为那只是当地蛮夷人组成的一群乌合之众,没有人愿意参合。后来看着琼崖山地旅战力非凡,就有人想着引领这两支部队,但被赵昺直接拉到泉州去了。现在回来后,谁还敢向赵昺再提这事?

具体到陈吊眼和马南宝那两支地方部队,名义上是属兵部管理,枢密院领导,可远离海南岛,没有赵昺的发话,谁又能真正的对他们发号施令?所以,苏刘义虽说刚开始把“临时”头衔去掉后还真高兴了一段时间,可后来一看,自己名义管着禁军,兼管民船义勇,实际上是有名无实,和赵昺的改革的军队一点边也沾不上,其实就是在坐个冷板凳凉快着。

苏刘义今年四十八岁,字任忠,号复汉,是苏东坡的第八传孙,苏迈之子苏箪的后裔。1276景炎元年,诏命苏刘义为检校少保、殿前指挥司司马、保康安民讨元使兼广东西策大使等职。1278祥兴元年,诏命苏刘义为开府仪同三司,殿前都指挥使,兼管民船义勇。江钲到福建为其父江万载处理善后事,兼募兵晌后,暂替江钲掌殿前司,代替江氏父子指挥抗元宋军的精锐——四万殿前禁军。

苏刘义也算是个另类,一改祖先以文安身的祖训,跑到武将队伍里混前途去了。不过,苏刘义也真是个打仗的好手,虽说跟着张世杰,领着禁军,被蒙元追的到处跑,可是他还是真有军事才能。刚接手禁军时,被张世杰压着,也没自己亲率军队的机会。后来把个“暂”字去掉了,以为就能从此征战沙场,可不想赵昺根本就看不上那禁军的战斗力,来个军队大改革,直接把禁军边缘化了。而且海南岛和大陆隔着个雷州海峡,自从赵昺游了一次泳后,不用再漂泊在海上,他也失去了和蒙元正面交战的机会,几乎被冷冻起来。

苏刘义是个不甘寂寞的人,他可不想着坐在朝堂上,每天看着那些个大臣们你争我斗的扯皮。他还是希望掌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立不世之功。而赵昺自封“三军”总司令后,军权自握,兵部和枢密院几乎成了摆设,谁知道赵昺所谓的改革兵部和枢密院成国防部和参谋总部是什么时候的事呢。现在,连自己的长子苏景瞻都率领兵马与蒙元面对面战斗,立下老大的一个功劳。做为老子,总是有点不服气。自己都四十八岁的人了,再不立个功什么的,大约这一生也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安坐朝堂了。

于是,苏刘义每次听自己长子兴奋地说道跟着皇帝如何如何打胜仗,心里就窝得慌,无缘无故对着自己的儿子发脾气。苏景瞻也明白父亲的心情,但总被老子教训,心里也堵得慌。所以,有一次听着苏刘义又开发脾气时,就顶了他一句:“要不,你就跟官家说说,也领一队兵马上战场去。”

苏刘义当时勃然大怒,可过后一想,也是,只有自己亲领强军,才能真正满足自己征战沙场,建功立业雄心壮志。于是,闭门想了几天,今天终于跑来找赵昺商量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