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南宋雄起
4113600000081

第81章 台湾

刘师勇带领着东海舰队首先登陆澎湖岛。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本岛与福建省之间,台湾海峡中央偏东,东距台湾本岛最近处90里,西距福建省最近处280里,整个列岛由大小64个岛屿组成,南北长约120里,东西宽约80里,因港外海涛澎湃,港内水静如湖而得名。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亚洲东部的海运要冲,是扼守台湾的主要屏障,被称为“东南锁匙”。

澎湖列岛本属泉州管辖,蒙元去年占领后在岛上设立了巡检司,设立衙门。只不过驻军不多,所以,没费多少事,海军陆战队派一个营登滩后,半个时辰就拿下了主岛。

刘师勇看到内湖平静如镜,十分喜欢这个地方。在当地人的引导下,把舰队停泊在一个叫马公港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天然良港,特别适合军舰驻泊,刘师勇也看到此处的战略地位。从这里,往北可抵达马祖列岛、大陈岛和舟山群岛,控制江浙蒙元水军南下,又能扼蒙元、高丽商船通航。往南可去宋元时称作的万里石塘,也就是东沙群岛、南沙群岛,并可通往吕宋和南洋各国。又可以把这里当成台湾的桥头堡和前哨站。所以,刘师勇留下海军陆战队一个营和部分战舰,再特意留下一艘“得欣式”飞剪船做联系通讯用,建造城堡和码头,守卫着这个大门。

岛上居民只有三四千户,两万人出头,大部分是从福建迁移过来的躲避战火的人,也有一部分福建渔民临时过来从事捕捞。岛上土地浅薄贫瘠,不适农业,所以居民基本以渔业为主。

这样,刘师勇征调一万人口,随船西行台湾。

几天后,船队沿西岸边考查边巡视,终于到达台湾岛北部。刘师勇对台湾也不陌生,按照赵昺交给他的地图,很快就找到了基隆所在地。

陈宜中下船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荒凉!

除了北上绕着台湾西海岸,能发现那些平地上有一少部分早期迁移过来的汉人在耕种外,整个岛都显得荒凉而没有人气。偶尔有一些近乎赤身祼体的土族居民看到如此大的船队经过,都跑到海边张望,举着手中不知是工具还是武器的东西,大声地叫嚷。陈宜中看到最多的活物,反而是那些在草地树林间穿梭的鹿群。

当然,最生气的还是属杨亮节。

杨亮节回到朝中后,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执掌兵权,果然是个好权之人。但赵昺现在军权紧紧握在手里,任谁都别想随便插手军队。即使杨太后几次暗示也罢,明说也罢,反正赵昺要么装糊涂,要么就王顾左右而言他。

杨亮节开始看中的是张达的位子,可这禁卫军是赵昺的心肝,也是他维一保命立身的根本,他绝对不会答应这个舅舅的。

对于海军陆战队,杨亮节也想过了,但赵昺的一句话就把他堵了回去:“你知道什么叫海军陆战队吗?”这个概念放在现今的世界,也只有赵昺一个人可以自称是内行,杨亮节当然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这样一支部队的性质和功用了。

最后,还是赵昺做通了杨太后的工作,让杨亮节到台湾去。反正那里也得组建军队防守地方,就让他去管军事,辅助陈宜中的民事工作。

虽说杨亮节心中暗骂赵昺是个白眼狼,但总归还是一方地方最高军政大员,手上虽说兵力不多,可个个都是赵昺从别的部队里挑选出来的精英,甚至还从禁卫军里选拨了一些基层干部送给他。剩下的就看他如何征兵操作了。

陈宜中虽说看着台湾岛荒凉没有人气,不过这个人办起事来还是特别认真的。他把这几万人做了分工,一部分工匠让江钲派出军队护送着,按赵昺的地图去探矿,一部分工匠就地修建居民区驻地,再派一部分人员修建水泥厂和其它民用生产厂区,剩余的大部分人马,就地先搭建起窝棚,马上投入到开荒种地之中。

台湾北部本来就有少数早期迁移过来的汉人,他们几代在这里开荒种地,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有这些人的指导,挖渠开田,十分顺利。等居民区建得差不多时,边开荒边种植,差不多平均每人已占有近十亩田地了。

起初这些被赵昺打发过来的移民,心里还是有怨言的,但是,看到这里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以及朝廷给足的工具和安家费,尤其是开耕出来的田地,三年免税不说,土地还归个人所有。当然,等所有的土地都平均分配完后,如果你有能力,还可以自由开耕新的荒地,只要你种得过来,就算是你另外占有多余的土地。农民世代全为土地而奋斗,这如今的政策这么好,没有农民不高兴的。

那些从福建来的移民,更是高兴。过去在多山福建,本身土地就少,大部分还不属于自己,现在有了新土地,已经在开始计算这一年三季收获后,自己能余多少粮食了。更有人提出来能不能招唤自己的乡邻和亲戚朋友也来这里开荒种地。而陈宜中的答复是人越多越好,他巴不得在这个大岛上明天醒来就有几十万人口归自己管。

江钲领着手下,跟随工匠深入周边大山,时不时能碰到一些原住居民。这些人都以部落的形式聚集而住,以打猎为生,少事农桑。因为靠近海边,也常见迁移过来的汉人,所以,看见江钲一行,也并不害怕,而是呼朋唤友,从聚住的村寨里拿出一些鹿皮、鹿茸来交换江钲他们手中的武器和食品。

临别时,赵昺就曾关照过江钲对这些官家口中的“高山族”人采取的民族政策,所以,身上带了许多新奇的东西。不过,高山族人最看中的却是战士们手中的武器,尤其是弩弓。只不过这东西造价不低,而且战士们人手一把,备用的并不是很富余。所以,江钲还是严格限制战士们随意交换的。

但是,就是这换回去的几把弩弓,也让周围几个部落的头人大大兴奋了一下。第二天,就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带着许多的人来找江钲了。

江钲通过当地的汉人向导翻译,才知道这个部落的头人叫达格桑,是来和江钲谈判的。

达格桑让人拿过一个竹框,掀起盖在上面的鹿皮,下面却是黄澄澄的金子。这些金子的成色并不好,炼制的也不成形,完全是用沙金烧制而成。

江钲一看,顿时那眼睛就瞪大了。他知道现在赵昺最愁的是钱不够花,处处要用到钱,现在看到有金子,就知道这附近一定有金矿,就让几个懂行的工匠上去检查一下。

在翻译的解说中,江钲终于明白了,这个落部的附近小河里,金沙含量很多,但部落里的人就是黄金再多,也不能吃不能喝,打制首饰,技术也上不去,所以,炼制出来也只能摆在那里图个好看。达格桑想着用部落出产黄金的土地换取江钲手中的武器,最好是弩弓。谁知道这部落头人不知从哪里知道汉人喜欢黄金,竟然拿了这东西来换武器。

高山族人居住分散,各部落间常常会发生战争,有了好的武器,就顶如有了保证部落安全的保障,而且他们以狩猎为生,赵昺发明的弩弓,射程远,命中率高,便用方便,当然最受欢迎了。

在双方友好热情的气氛中,江钲最后同意了这项交易,首先占有了第一座矿山。其实,这座矿山就是后世东亚第一金都的金瓜石金矿。

达格桑与江钲的交换,也提醒了江钲,他马上命令工匠出示了几种矿石样品,分发给附近的高山族部落,告诉他们,谁发现此类的东西,就会得到格外的奖励和武器。

没有几天,周边的各部落就有了成群结队的人,他们背着各种各样的石头和矿石,汇积到江钲的营地外面,让工匠们鉴别。于是,很快,煤、铁、金、铜、石膏、火山灰、硫等各种矿石样品堆满了营地门口的地上。

江钲不由得为自己的小聪明而高兴,找矿变得省事了许多。他命令工匠把这些矿石样品分门别类详细记录下来,其产地,矿种,成色,都一一标明在地图上,然后给各部落献矿的人按矿石多少为准,分发奖励和武器,并找各矿区的部落头人谈判开矿事宜。

赵昺虽说是知道基隆地区矿产丰富,也知道都有哪些主要矿藏,但具体的地点不可能说的一清二楚。现在,被江钲只是用一些小物品和几件武器就搞得一清二楚,他能不高兴吗?

江钲一高兴,就带着部队和周边几个部落共同搞了一次围猎活动,差点把一座山上的猎物给打完了。看着成堆的猎物,这些部落的人员高兴地发疯。江钲又学着赵昺慰劳军队的样子,搞个篝火烧烤晚会,还拿出来一些酒。一时,几个部落的头人喝得大醉,那些个部落里的猎手也喝多了开始围着篝火跳起了民族舞,而那些部落里的姑娘,更是恨不得把眼珠子都摘下来挂在江钲手下的士兵身上。一时搞得部落里的猎手们只能瞪着将士们,有意无意地把姑娘们和将士隔开来。

陈宜中虽说江钲自作主张拿武器和部落换矿石有点担心,但这么快就完成了赵昺布置的找矿任务,还是给江钲记了一功。陈宜中赶紧把这一消息派人传送回海南岛。

赵昺听到江钲的事后,乐得哈哈直笑,专门把从攻打福建缴获的一批武器运到台湾,让陈宜中按各部落的功劳分发下去,并传话过去,让陈宜中趁机从高山族部落中征召军队。他可是知道,那些常年在深山老林里狩猎为生的人,训练一下,个个都是优秀的战士。

这下杨亮节高兴起来了,不到一个月,他的兵马就增加到两千人。在台湾岛上,两千人的部队那可以说来去纵横,维我独尊了。

好在有了火山灰,水泥的生产方便了许多,居民区的建设加快了速度,移民们也终于安稳下来,专心开荒种地。

台湾的各项工业产业初步开展起来,各项冶炼业又加快了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劳动工具和武器的制作也可以满足当地的需要。陈宜中又开始雇佣当地土族居民进行城防建设。有粮食,有新奇的好玩艺儿,还有武器,乐得这些土著居民踊跃参与到火热的建设当中。

台湾一片火热的发展,是赵昺最高兴的一件事,他开始计划着再向台湾输出更多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