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41245800000041

第41章 《伤寒杂病论》方(40)

职某,男,42岁。5年前出现手指、手背及面部肌肉变紧、变硬,似蜡样光泽,伴有张口不利,经在郑州、北京等地检查,诊断为硬皮病,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手指、手背及面部肌肉变紧、变硬,似蜡样光泽,四肢肌肉麻木,渐渐萎缩,四肢关节疼痛,肢体烦重,口苦口腻,舌质暗红瘀紫,苔黄腻厚,脉沉涩。辨为痰结瘀热证,治当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给予升麻鳖甲汤、小陷胸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黄连10g,姜半夏12g,全栝楼30g,升麻6g,当归3g,蜀椒3g,雄黄(冲服)0.5g,炙鳖甲10g,大黄12g,芒硝8g,桃仁9g,桂枝6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四肢关节疼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肌肉麻木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口苦口腻消除,以前方6剂。五诊:自觉手指、手背及面部肌肉紧硬好转,以前方6剂。六诊:苔黄腻消除,以前方治疗50余剂,诸症均有明显改善。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3个月。随访1年,病情稳定,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肢体烦重、口苦口腻辨为痰热,再根据舌质暗红瘀紫、脉沉涩辨为瘀血,因手指、手背及面部肌肉变紧、变硬辨为痰瘀阻结,以此辨为痰结瘀热证。方以小陷胸汤清热化痰、行气宽胸;以升麻鳖甲汤清解郁热、活血解毒;以桃核承气汤泻热祛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硬皮病

【导读】根据硬皮病的病变证机是热毒阳郁,治以升麻鳖甲汤;又因病变证机有瘀结,故与桂枝茯苓丸合方治之。

丘某,女,23岁。有多年硬皮病病史,近因同学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右上肢内侧肌肉发亮,蜡样光泽,变紧,变硬,皮革样改变,肌肉不能捏起,皮纹消失,肌肉轻度萎缩,手足不温,口渴,舌质暗红瘀紫,苔薄黄,脉略涩。经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轻度增高,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比例倒置。辨为热毒阳郁瘀滞证,治当解毒通阳、活血化瘀。给予升麻鳖甲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味:升麻12g,当归6g,花椒6g,雄黄(冲服)1g,鳖甲10g,桂枝12g,茯苓12g,桃仁12g,白芍12g,牡丹皮12g,水蛭6g,海藻30g,生甘草12g。6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服。二诊:症状改善不明显,以前方6剂。三诊:皮肤紧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肌肉发亮、蜡样光泽减轻,以前方6剂。五诊:肌肉硬略有变化,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较前好转,以前方6剂。七诊:诸症基本稳定,以前方6剂。血沉正常、C-反应蛋白正常;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比例仍有轻度倒置。之后,又以前方治疗120余剂,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1年。血沉、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比例皆恢复正常。随访2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肌肉发亮、蜡样光泽、手足不温辨为阳郁,再根据口渴、舌质暗红、苔薄黄辨为毒热,因舌质瘀紫、脉略涩辨为瘀血,以此辨为热毒阳郁瘀滞证。方以升麻鳖甲汤解毒益阴、通阳散结;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散结;加水蛭破血逐瘀,海藻软坚散结。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十枣汤合方

十枣汤由“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份”所组成,是攻逐水饮的重要治病方,主治水结证。

内分泌失调水肿

内分泌失调水肿是由内分泌失调引起水代谢障碍出现水肿的一种病。

【导读】根据内分泌失调水肿的病变证机是痰水,治以十枣汤;又因病变证机有虚热,故与猪苓汤合方治之。

甘某,女,42岁。有多年内分泌失调水肿病史,曾多次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虽多次治疗可未能有效消除水肿,诊为内分泌失调水肿,近因水肿加重前来诊治。刻诊:手背、足踝、足背肿胀,握手紧硬,足部重着,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沉。辨为痰水蕴结证,治当涤饮逐痰、利水消肿。给予十枣汤与猪苓汤合方加味:大戟1g,甘遂1g,芫花1g,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0g,滑石10g,阿胶珠10g,海藻20g,大枣10枚,生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水肿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握手紧硬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肿胀较前又有减轻,以前方6剂。五诊:手背肿胀消除,足踝、足背仍有轻度肿胀,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治疗12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肿胀、重着辨为痰湿,再根据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辨为痰热,以此辨为痰水蕴结证。方以十枣汤攻逐水饮;以猪苓汤利水清热,兼防利水伤阴;加海藻软坚散结消肿,生甘草益气和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四逆散合方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破、水渍、炙干,芍药,甘草(炙)”所组成,是疏肝理气、调理气机的重要基础方,可治一切气机郁滞证。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非器质性疾病的临床综合征。

【导读】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症表现,多伴有精神因素,治以四逆散疏肝解郁;又因病变证机有饮食积滞,故与保和丸合方治之。

杨某,女,66岁。10年前因胃痛、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经多项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变化,有的诊断疑为慢性胃炎(轻度),有的诊断疑为胃溃疡(胃镜检查不明显),有的诊断疑为焦虑症等,经常服用治胃病药或抗焦虑药,均未取得明显治疗效果,近因症状表现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胃痛因情绪不佳加重,心下痞满,嗳腐,食欲不佳,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舌淡红,苔薄黄略腻,脉沉弦。根据症状表现而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辨为肝郁食积证,治当疏肝理气、消食和胃。可选用四逆散与保和丸合方加味: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炙甘草10g,山楂18g,神曲6g,姜半夏10g,茯苓10g,陈皮12g,连翘24g,莱菔子10g,黄连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胃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失眠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饮食增加,不再嗳腐,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基本解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20余剂。随访2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胃痛因情绪不佳加重辨为肝郁,再根据食欲不佳、嗳腐辨为食积,因舌淡红、苔薄黄略腻辨为湿热郁伏,以此辨为肝郁食积证。方以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以保和丸消食和胃降逆;加黄连兼清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指胃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非器质性疾病。本病以中青年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导读】根据肠易激综合征的发作与情绪异常变化密切,辨其病症表现则符合中医肝气郁滞,选用四逆散则是最佳用方;又因病变证机有阴津不足,所以治疗既要疏肝又要养阴,故与一贯煎合方治之。

商某,女,54岁。有10余年肠易激综合征病史,腹痛、腹泻反复发作,近因症状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与情绪异常变化有关,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弦。辨为肝郁阴虚证,治当疏肝解郁、滋补阴津。给予四逆散与一贯煎合方加味: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炙甘草10g,北沙参10g,麦门冬10g,当归10g,生地黄24g,枸杞子15g,川楝子5g,罂粟壳6g,诃子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腹痛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手足心热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痛泻基本解除,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10g,每日3次,巩固治疗3个月。随访2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痛泻与情绪异常变化有关辨为肝郁,再根据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辨为阴虚生热,以此辨为肝郁阴虚证。方以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以一贯煎滋补阴津、清退虚热;加罂粟壳、诃子收敛固涩止泻。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术后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增生和凋亡之间平衡失控,癌基因被激活,抑癌基因被抑制,以及生长因子参与等多种因素,使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又不能启动凋亡信号而渐渐发展为肝癌。本病男性多于女性。

【导读】根据术后原发性肝癌的病变证机有气郁,治以四逆散疏肝解郁;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桂枝茯苓丸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郁热,故又与小柴胡汤合方治之。

尹某,男,56岁。半年前经B超、CT检查确诊为肝癌(3.6cm×4.2cm)晚期,患者拒绝手术治疗,仅欲从中医保守治疗。刻诊:胁肋胀痛,夜间痛甚,情绪低落,口苦口渴,倦怠乏力,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沉弱。辨为郁瘀虚热证,治当行气化瘀、益气清热。给予四逆散、桂枝茯苓丸与小柴胡汤合方:柴胡24g,枳实12g,白芍12g,炙甘草12g,桂枝12g,茯苓12g,牡丹皮12g,桃仁12g,黄芩10g,半夏12g,红参10g,大枣12枚,生姜12g,泽漆(先以水煮取150分钟,取药汁去药渣,再以药汁煎煮其余药物)60g。12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胁肋胀痛减轻,夜间疼痛消除,以前方20剂。三诊:倦怠乏力好转,以前方20剂。四诊:诸症悉除,又以前方治疗40剂,经B超复查,癌变较前缩小为3.3cm×3.8cm。之后,用前方适当加减治疗150余剂,经B超复查,癌变又较前缩小为3.0cm×3.4cm。之后,每周服用前方5剂,以巩固治疗效果。随访1年,身体状况良好。

【用方提示】根据胁肋胀痛、夜间痛甚辨为瘀,再根据胁肋胀痛、情绪低落辨为气郁,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又因口苦口渴、舌质红辨为热,以此辨为郁瘀虚热证。方以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以小柴胡汤清热调气益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慢性胆囊炎

胆囊炎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是因感染引起胆囊急性炎症病变,而慢性胆囊炎多由急性胆囊炎久延不愈转变而来。

【导读】根据慢性胆囊炎的病变证机有气郁,治以四逆散疏利气机;又因病变证机有气虚,故与四君子汤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又与失笑散合方治之。

马某,女,42岁。有多年慢性胆囊炎病史,多次服用中西药,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近因胁痛、心下痞满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胁肋胀痛,胁下拘急,病因情绪变化加重,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暗夹瘀斑,苔薄黄,脉虚弱。辨为郁瘀气虚证,治当健脾益气、行气活血。给予四逆散、失笑散与四君子汤合方加味: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红参10g,炙甘草10g,白术10g,茯苓10g,五灵脂10g,蒲黄10g,山楂24g,山药15g,陈皮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胁肋胀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倦怠乏力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症状表现达到有效控制,以前方治疗20剂,经B超复查,胆壁粗糙消失。随访1年,未再复发。

【用方提示】根据胁肋胀痛、病因情绪变化加重辨为气郁,再据舌质暗夹瘀斑辨为瘀血,因倦怠乏力、脉虚弱辨为气虚,又因苔薄黄辨为热,以此辨为郁瘀气虚证。方以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以四君子汤补益中气;加山药健脾益气,陈皮行气和胃消食,山楂消食和胃通络。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胰腺局部、节段性或弥漫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导致胰腺组织和(或)胰腺功能不可逆的损害。

【导读】辨治慢性胰腺炎的病变证机有气郁,治以四逆散;又因病变证机有虚寒,故与理中丸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桂枝茯苓丸合方治之。

党某,男,30岁。在4年前因急性胰腺炎在当地住院治疗,出院后每年急性发作至少1次。B超检查提示胰腺假性囊肿,服用中西药,可症状表现时轻时重,数次经B超等检查,胰腺假性囊肿未见明显改善,近因饮食不佳、脘腹疼痛而前来诊治。刻诊:胃脘左胁略有隐隐作痛,情绪不佳,疲倦乏力,饮食不佳,口淡不渴,舌质略暗,苔薄,脉沉略涩。辨为郁瘀夹热证,治当理气化瘀,兼清热益气。给予四逆散、理中丸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味: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桂枝12g,茯苓12g,桃仁12g,牡丹皮12g,王不留行40g,红参10g,白术15g,炙甘草12g,干姜12g。12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诸症悉除,以前方12剂。三诊:症状改善明显,未有其他明显不适,用前方治疗60余剂,经B超复查,提示为胰腺假性囊肿,较之前小。四诊:经B超及CT复查,胰腺假性囊肿消失,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10g,每日3服,治疗半年。随访2年,一切尚好。